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言当仁不让于师而汉人传经必宗师法无师者不得列儒林至郑君注周官笺诗皆下已意下已意者所谓不让也必有师者所谓儒林也辩生于末学而中庸以明辩为要功辩在师则为当仁辩在他人则为末学此古今经术之大关世道人心之所系国之所由盛衰非占毕之功也自子夏传诸经始发何以者何之例每送一难石破天惊善读者知其不难于答而难于问问必有据非好学而深思不能据也世有不知元年为始年春为岁首者乎承其问者将何以答故君子有乐乎此此余生平所致力而吾县有隐君子许氏兄弟闭户读书初未尝相见则已能自得师  相似文献   

2.
<正>孰有当迷乱之世,上不获君,下不获民,志勿为之苶,皇然念四国之训乎?隆然谋四国之顺乎?谋唯恐其不訏,而不忧其大而不容乎?犹唯恐其不远,而不忧其深而逢忌乎?能此,然后一旦举六宇以任之,目昭心旷,习于光大,而铢两之计、穴罅之智、不足以动其心而成其大业,退不见有生之乐也,进不见天下之利也。故君子之  相似文献   

3.
窃维今日读经。万不可不削其伪谬。置其无徵。以从易简。否则无裨实用。枉费心思。昔之为学者。童年入塾。皓首穷经。而淹通者不数人。况今日乎。今之世变甚矣。中外交通。文化互进。欲求体用博达之才。断非以仅能读十三经为能事。矧十三经几时可通乎。孔子删定五经。使人博文约礼。若孔子生今日。又不能不亟谋删定矣。何以必删定也。即正经与民之义也。然则经有不正者乎。曰凡谬伪无徵。不足以兴民行者。即不正也。如易正也。圣人明天道正人事也。而杂以河间女子所献说卦三篇。无  相似文献   

4.
陈怡良 《云梦学刊》2009,30(3):45-59
三、《天问》修辞艺术举隅 近人黄侃曾云:“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文心雕龙札记》),语文本来就是表情达意之用,所谓“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篇》),黄氏肯定“惟圣人能尽文之妙”。可见任何体裁之文学作品,若要得到“文之妙”之称誉,必须通过完美之修辞艺术,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学不切于躬行则顺之无以导天机之和逆之无以消气质之戾。圣人修道之教所以致中和之化也。凡示人学诗学礼学文。皆举一端为言。其总论学则成己成人。为人道之大。躬行实践。推诸天下以化无形之大乱。何者惟孝弟忠信。则实践于躬而得诸心征诸人。此说乐之所由生而乖戾之所以平也。论语开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注学之为言效也。犹泛也继之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初也。切矣犹未实指其事也实指其事云何。则孝弟忠信而已。此有子曾子所以引伸于后也。何则凡效先觉之所为或诗或礼或文艺。  相似文献   

6.
儒道两家向来非常重视人生意义问题。庄子对他所在的那个大动荡时代的人的痛苦境遇体验深切,他始终以哲人的慧识关怀着个体的解脱。他发问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在深思:芸芸俗生终日忙忙碌碌,疯狂地追逐名利,无情地侵害争夺,获得了什么成功?这样活着岂不丧失了人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人的归宿,人们难道不是确实存在着蒙昧吗?人生“果有乐无有哉?”庄子这样的发问已直接取向于对生存的意义的具体感受——苦乐——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讲题是论语上孔子所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能无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那一章书为什么要讲这个题呢因为尧舜时代是中国政治的黄金时代为后世所不能及后人徒知景仰尧舜而不知效法尧舜所以政治不得清明其实也不是后人不效法尧舜实在因为不知道仿效的方法中国之乱到现在已达极点而一般谈政治的人非理想空洞难成事实即专在组织上订计画忘却大体结果理论与方法愈多而祸乱愈亟一般民众日在乱离之中不得安居乐业遂以为尧舜的盛世是在天上而不在  相似文献   

8.
【原文】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①: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②,无至诚惻怛忧天下之心③,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④,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⑤,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⑥。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⑦,无至诚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⑧,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⑨,往往身遇灾祸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⑩,而宗庙固已毁辱(11),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12),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13)。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14),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  相似文献   

9.
<正> 杜诗,盖难言之矣;昔人之论,亦既备矣,兹所欲重为揭橥者,约有二义: 其一曰“真”。诗莫贵乎真,有真情,虽匹夫匹妇,亦能有好诗,不求传而人自为之传。无其情而勉强为之,则假诗而已,虽鸿词博学,亦难必其一句之幸传。此考之文学史而确乎无可疑者。杜诗之不可及,亦正在有真情。王文禄《诗的》云:“杜诗意在前,诗在后,故能感动人;今人诗在前,意在后,故不能感动人。盖杜遭乱,以诗遣兴,不专在诗,所以叙事、点景、论心,各各皆真,诵之,如见当时气象,故称‘诗史’。今人专意作诗,则惟求工  相似文献   

10.
“我说行,你不行也行;我说不行,你行也不行。”此谚语无文华而意境幽深,流传甚广而使用频率颇高,就连吾认识的组织部长们都“不服不行”。足见其现实意义之强矣。然则何以如此“行与不行凭我说”乎? 窃以为:某些地方和单位开当代“武大  相似文献   

11.
上王制言地邑民居,必参相得。管子曰:「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霸言。若是乎,人之舆地,不可不加以调剂也。然欲事调剂,必不免于移徙,而移徒之事,行之无弊甚难。故自晋以后,能行之者逐寡,惟秦、汉去古近,其事何时有所闻耳。  相似文献   

12.
论语可疑之事。莫大于畔召欲往二节。后儒不征事实。而将就于欲往二字。以留后学之疑。非所以论聖人。非所以解经也。夫聖人守经行权。皆有大中至正之道。必无苟且于造次顚沛之顷。若贤者出入于小德也。况大节乎。如使大节可以出入。何以为时中之聖。而能定万世之依归。且拜下先进犹必示所从违。豈出处去就而忽味然勤无赖之心思乎。孔子进以礼退以义。试问畔召礼乎。往畔义乎。且此二节记于  相似文献   

13.
长歌当哭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益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  相似文献   

14.
管子学商斠     
第四篇内业道满天下普在民所民不能知也。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百姓日用而不知耳一言之解上察于天下极于地。蟠满九州解谓了察推及也蟠旁薄之貌谓得其鱼躍花发水一言会悟上天下地充满六合鸢飞流无荓道也何谓解之在于心安。谓得其心之所安孟子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则居之安即此意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以功用言之安以效果言之惟能治然后能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有官体之心有神明之心故曰心以藏心  相似文献   

15.
<正> 宋明时期,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讲“本体”。程朱讲“以理为本”,陆王讲“以心为本”,张载讲“以气为本”。王廷相在同程朱、陆王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本体论,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他在张载的气本体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的科学成果,进一步论证说: 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是故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清通而不可为象也,太和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慎言·乾运篇》) 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雨水之始,气化也;得火之炎,复蒸而为气。草木之生,气结也;得火之灼,复化而为烟。以形观之,若有有无之分矣,而气之出入于太虚者,初未尝减也。譬冰之于  相似文献   

16.
<正> 躬园子哀其哲子无适,甫而长言之,皆诚语也.徒其言屡及于老夫,则适以增愧憾,而于无适也,无足为重,夫余何所禅益于无适乎?读书而善悟者,其天牖也;迪躬而必慎者,其天植也。余何裨于无适哉!且余即有曼衍之狂言,欲荐之无适④者而十不能尽一二;所已言者,立志而已.投老荒废,合喙则鸣,喋喋之言,枝纠蔓萦,闻之而不我厌者,亦不乏人.而择涂自蹈,拣贞邪之分,当念自惩,争义利之界,或一言及,则无不倦而欲卧。盖外厌其迂,知心固曰:是不利于我者。夺其处心积虑之所营,是夺饥  相似文献   

17.
姑苏文庙东廊有林则徐所书《大唐中兴颂》(楷书石刻),见后若有所思:林公何以书于道光乙未夏六月?林公书此又何以未载于日记?林公何以以“天宝遗事”耿耿于怀? 考林公《日记》,粗知林公作书分三种情况: 兴之所至,鬱之所结:前者如于江苏巡抚任上诗酒雅集之诗友唱和;后者典型的便是钦差大臣被罢免之后,1840年古历十月初八至十一月几乎日日之“竟日作字”。  相似文献   

18.
公元684年,武则天在派兵镇压了徐敬业扬州兵变后,一次在盛怒之下,召集群臣,告诉他们:“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将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有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能有过此三者,当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这段出自《唐统纪》的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认为,“恐武后亦不至轻浅何此”,而不加采用①《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采取了这段文字,我认为,这段  相似文献   

19.
夫一国之政。专恃法术禁令。以防民之姦而遏其乱。以为吾有法。谁敢犯。吾有令。谁敢违。讵知法愈密而犯者愈巧。令愈迫而违者愈顽。不以诚感。不以德化,惟用法术禁令。欲深得乎民之心。纳于轨物登诸袵席。吾未见其可也。是以孟子有言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是说也。因公孙■问管仲晏子之■而发也。以管仲晏子当日相齐。得君如此其专。当国如此之久。若推行仁政。以王天下。如运诸掌。岂仅主盟中夏。卒成伯业而已乎。之二子者。皆应时会而兴。去古未远。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五言诗起源的问题,向来聚讼纷纭。有的推原于汉代以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钟嵘《诗品序》云:“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这里所列举的,或仅为单句,或只是半章,或除兮字不计,或杂以四言,惟邪径童谣,纯乎五言。但童谣出现于汉成帝时代,非五言诗之先见者。其余既非全篇,自不当以五言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