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详尽回答了汉武帝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他以敬天为旗帜,以仁义礼乐为内容,以兴学取士为手段,以道德教化为原则,确立了“独尊儒术”思想纲领。汉武帝通过一系思想、文化、宗教和政治措施实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标志着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一统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它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论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也谈思想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一个建议。这个建议汉武帝并未全部采纳。所以董的建议与汉武帝的学术思想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不能混同。“霸王道杂之”的儒法结合的思想是汉武帝的指导思想 ,虽然汉武帝也兼用儒法以外的各家 ,但这各家同样不是其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是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继承了秦始皇、汉高祖的法治路线,对于巩周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和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汉武帝又容纳了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冈此,对汉武帝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论述。长期以来,尊儒反法派肆意歪曲汉武帝的法家真相,甚至把汉武帝时期取得的历史成就,偷天换日地归结为接受董仲舒建议的结果。现代的大儒林彪也大肆吹捧董仲舒,恶毒攻击法家是“罚  相似文献   

4.
汉武帝是否独尊儒术?——兼论思想方法诸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武帝用人不拘一格,从总体上看,比较重用儒家。从汉代产生经学这一基本事实来看,汉代是独尊儒术的,以汉武帝立五经博士为标志。对于时代思潮特征的概括,对于个人的学派思想定性,都只能看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但如果不分主流与支流,混为一谈,就会陷于迷惘。在思想方法上说,应该避免绝对化,单一化。社会历史是复杂的,任何概括都不是全面的,都只能是主流的。  相似文献   

5.
凡事都是复杂的,不是纯粹的。因此,理解文本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不能找个别现象来否定总体定性。董仲舒虽然吸取阴阳家、法家、道家的思想,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汉武帝广泛用人,用得最多的是儒生,实行政策的主流也是儒学。从《史记》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儒林列传》,可以看到在汉武帝时代形成的独尊儒术局面。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前期的政治思想存在着清晰的嬗变轨迹。通过分析武帝前期政治思想的嬗变过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是政治形势变化和武帝个人政治阅历积累所造成的。在武帝前期,儒学一直存在且被宣传为官方理论,但在政治实践中,儒学从政策理论逐渐蜕变为意识形态的说教。武帝前期的政治思想,既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简单的“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而是一个渐进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 ,造成了中国文化统一而非专制的局面。汉武帝为实行这个政策所采取的手段是温和的、合理的 ,所导致的结果也非思想文化的单一与窒息局面。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主导地位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性以及儒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自西汉以后,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予以彻底否定和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全面肯定,成了整个中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是,如果我们站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从是否有利于思想、科学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否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角度,对二者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考察,必然会得出与儒家学者截然不同的结论:两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仅在历史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至今仍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现代化有巨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西汉“独尊儒术”后的王霸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在政权建立以后,为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六、七十年的探索和论争,直到西汉中期才将儒家思想学说作为统一意志加以实施。但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礼乐”理想代替了“秦余”制度,而是以“霸王道杂之”形态出现的,于是儒生为了心中的“王道”理想又开始了与文法吏的新一轮论争  相似文献   

10.
汉文化,是指两汉时期所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文化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汉文化自形成以后便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正统地位。"儒术"的内容涉及个人修养和治国理念,关系重大,影响深远。"儒术"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贯彻,不可顾此失彼,才能取得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儒术"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有生命的学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作为国学应继承发扬并光大之。  相似文献   

1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大事,本文从传播的角度,指出这一事件使儒学传播形态产生了根本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儒家思想从自由化向权力化转变,其二是儒家文本从知识化向经学化转变,其三是儒家创始人从常人向圣人转变.儒学传播形态的转变不仅对中国思想史,而且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汉初几十年中,统治者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道家治国理念,使黄老之术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一直稳站上风,居于绝对的主流地位。但汉初黄老思想毕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的权宜之策。当大一统封建王朝羽翼日渐丰满的时候,大有为的政治要求就决定了避世无为的黄老思想已无力维系强大王朝的发展和稳固,势必要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打入冷宫,而代之以经世入世的儒家学说。因此,汉初意识形态,在70年的以儒道为主兼及其他诸家的磨合融汇中,在汉武之世必然走上道衰儒兴的道路。《淮南子》这部汉初思想的鸿篇巨制从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一融汇磨合的最好印证。  相似文献   

13.
<正>汉武帝一生,本以武功名世,然《汉书·武帝纪》赞语所及,竟全系武帝之文治成绩。细察班固所总结武帝朝之文治成果,其主要内容实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按此八字实为近人易白沙所总结(参见王文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语主再考辨》),非时人之语,因而今人对此总结是否准确亦有争议。  相似文献   

14.
孙犁把"真"当做文学的生命.他的"真"的艺术手段,分为虚与实两端.孙犁创作的"实"包含有事、人、景、思想感情4个方面.虚笔的表现则有两类,一是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二是点到为止,不做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5.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是秦汉统治者与儒者双向选择,矛盾、利用的历史产物。秦始皇、汉武帝所处的不同历史环境,不同个人经历与秦汉儒者所具有的不同品格,及儒者身份的不独立性与统治者的专制,破坏了这种双向选择,速成了出于同一政治目的、相反历史结果的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语素从语法角度分类主要依据语法功能,即独立成沉的能力(能否成调和构调时所起的作用)和位正固定的情况。根据这个标准,可以把语力分为实素和虚素。我们这里对语素实虚的划分同一般通行的看法并不一致.语音的实虚并不等于河尖的实虚,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7.
秦皇汉武之间的儒学、儒生、儒籍处于一种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儒家学派更注重于器物层面上的发挥,表现出实用功利性的特征,发生了从儒学到儒术、儒士到儒生、儒籍到儒经、民学到官学的四大转变。这种转变自现实层面来说,仍然缺乏封建帝王实现治平的实践模式,只是发挥了教化和缘饰的作用。自儒学自身发展而言,偏离“道”而求延续的生存方式提升了其学说的地位,使儒学资源在两汉时期得到全面整合,并初步探索了与其他学派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散文"真实性"是散文研究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肯定或否定者往往着眼于散文众多品种中的一部分立论,虽然言之成理,有所依托,却失之片面.面对纷繁复杂的散文品种,只有区别对待,当虚则虚,当实则实,才能切合散文文体的实际.不宜笼统地将散文称之为"真实性"文体,将真实视为散文的首要特征."真实"不能涵盖所有的散文品种,也并非所有的散文均能虚构.  相似文献   

19.
代云 《南都学坛》2010,30(5):17-22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国总方略的疑问,他从"天人感应"的角度为儒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选官及法律的儒家化。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对后世的启示表现在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而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社会的既有价值,不宜过分以利禄倡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有几个朝代曾经象汉帝国那样威声赫赫。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亡秦之后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封建大一统的专制帝国。这个大一统的局面,是经过自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进步与落后、分裂与兼并的血与火的洗礼才产生的。汉代封建地主专制社会的建立,改变了封建领主制社会的生产关系。从此,中国历史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两汉诗歌的产生,与两汉王朝的建立是同步开始的。自高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