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隐喻》:诗学新论张瑞德诗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之一,也是一个永远难以穷尽的话题。翻开耿占春的新著《隐喻》(东方出版社1993年8月版),让人感到它是对诗这个永恒话题的一种新的阐释。作者开宗明义地说;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便是隐喻。隐喻... 相似文献
2.
谭家健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2):74-77,80
《刘子新论》又名《刘子》 ,当为北齐刘昼所作。学术体系属于杂家。其内容政治上主张儒法兼用 ,君以民为心 ,法因时而变 ,要善于发现并合理使用人才 ;哲学上提倡名实并秀、言理兼得 ,认为祸与福、利与害可以互相转化 ;美学上肯定美感的共同性 ,美与丑的相对性 ,主张内容重于形式 ,重视美的实用性 ;在道德修养方面 ,宣扬清心寡欲 ,不竞不争 ,重视学习 ,讲求诚信 ,忠贞不二 ,爱惜时间 ,戒骄戒满。不少观点虽杂取前人 ,但亦多有发挥 ,时有可取 相似文献
3.
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伟琴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61-64
在隐喻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性质和功能作出了各自的阐释。本文简要介绍一下有关学者分别从修辞、认知以及语法的角度对隐喻理论所作的诠释,进而讨论三种隐喻观的异同点,以期达到对隐喻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5.
隐喻及动词化语法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任何非过程成分转换成过程即可产生动词化语法隐喻.以新闻文体的语料为研究对象,可以证实动词化隐喻的发生频率远低于名词化的隐喻,且动词化的产生以名-动化为特征,并与名词化无关. 相似文献
6.
文李黠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50-152
当代隐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对某一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必然借助于隐喻这一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需要借助隐喻的形象阐释。科技隐喻翻译可采用直译、换译、意译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李黠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当代隐喻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语言现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是对某一客观存在进行认知的思维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抽象思维的产物,必然借助于隐喻这一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需要借助隐喻的形象阐释。科技隐喻翻译可采用直译、换译、意译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语法隐喻与认知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德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2):135-139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基于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对隐喻的研究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两种隐喻理论,有四个不同点--对语言的认识不同、研究范围大小不同、对人类经验的分类不同、对"重塑"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一个相同点--都承认隐喻是一种语义现象,都试图解答隐喻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意义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湘舸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本文针对有些人不择手段蚕食、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现象,呼吁要加强维护全民财产的思想建设。并且认为,完全以物质刺激为内容和动力机制的承包制,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0.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6,(5)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启蒙运动,这是勿容置疑的;这一运动的兴起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历史起点不难确定。但是就具体的哲学形态来讲,谁家的理论标志这一运动的开端呢? 相似文献
11.
田文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5)
中国有自己的哲学启蒙运动,这是勿容置疑的;这一运动的兴起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历史起点不难确定。但是就具体的哲学形态来讲,谁家的理论标志这一运动的开端呢? 过去有学者研究王阳明学派的分化,以王龙溪为王学的正宗代表,而视王艮及其所代表 相似文献
12.
1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2):1-13
帝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家权力结构和等级秩序体系之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绝大部分时间曾经生活在各种形式的帝国体系之下,因而帝国也是政治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权力结构,帝国既不同于国家、民族、王国、联邦和民族国家,也不同于大国、霸权、殖民地和帝国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世界历史上一种特定的国际秩序体系。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结构,但不再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帝国体系。尽管帝国主义还将存在,但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
对西方学者关于知识经济的形成、涵义及实质等重要问题进行商榷,对知识经济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是:知识经济将成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较快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但它却不是能够解决人类现代一切实际问题的最完善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松楠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1,(1)
秋瑾(1879—1907年)在传统观念中,是个惊世骇俗的奇女子.她出生书香门第,却迥然不同于以文采风流自恃的闺阁才女.幼时便学诗习文,聪颖敏慧,尤仰慕荆轲、聂政之人品.少年时见多识广,更钦慕朱家、郭锋等剑侠之为人,后则自号“鉴湖大侠”,字竞雄,暗寓“不服妇人胜丈夫”的雄心壮志.在不到16岁的时候,秋瑾毅然撕掉裹脚布,拚力苦练骑马、舞剑、拳击、棒术.“将巾帼易兜鍪”,习武强身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6.
17.
张步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50年代以前对尼采的完全肯定和50年代以来对尼采的完全否定,都应当置新评价。因为它们都不是建立在对尼采的哲学世界观和社会政治观进行全面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的。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上的哲学家,只能以这个哲学家的好恶为根据。依照这个原则,我试图通过这篇拙文,把过去涂抹上各色油彩的尼采,置新介绍给熟悉和尚不熟悉尼采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张雪梅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
"俚语"这一名称产生得较早,历代辞书也有对俚俗词语或说法的收录,现代的某些辞书也对俚语做了解释,但具体什么是俚语,它的性质特点是什么,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说法。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是俚语,它与俗语、谚语的区别,俚语的性质和范围。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者无数。本文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20.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贾谊新论李平一、贾谊研究之反思贾谊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其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到底有什么特点?至今没有统一答案。国内研究贾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随政治风向转;另一种是为己所用。其共同点在于:以主观臆想代替科学分析。有人认为,贾谊是对黄老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