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1、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选择什么样的途径步入现代化?对此的探究与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反省,总是将人的眼光引向文化哲学,试图从器物、制度、观念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运动中寻找某种答案.2、在文化哲学角度,人们通常认为对存在的认识是由器物及制度、由制度及思想观念之过程,与此相应,社会变革也是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中国学术界目前或明或暗地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论”,另一种是异军突起的“文化决定论”。对于第一种观点,因其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在此暂不赘述。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领域不同,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认同系统三个层次。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是由这三个层次组成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与精神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积淀着人际关系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使中国现代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以及主体自身层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范式”是国内现代化研究开拓者之一罗荣渠教授等人在反思“革命范式”及战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一种现代化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式,是关注中国现实的产物,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现代化范式”以“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为逻辑起点,坚持历史主义的现代化分析框架,把物质层面的现代化看作现代化的中心命题,而对制度和观念两层面现代化的独立地位及其在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重要意义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今天,“现代化范式”的进一步完善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领导的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与人民公社化等革命与建设实践也是探索农村土地制度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认识到当时农村土地制度现代化的主要问题是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目标模式,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模式,并选择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价值诉求。这些历史经验,对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所建立的共和国制度,是与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形成相联系的.1903-190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最为关键的四年,先后出现了四篇由革命派思想家撰写的阐发革命观念的代表性著述,构成了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主要历史环节.这四篇著述是:邹容著《革命军》,秦力山著《革命箴言》,孙中山著《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朱执信著《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以这四篇文献为中心,开展观念史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脉络与走向.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进行现代化的国家和社会摆脱西方的政治、经济霸权 ,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条件 ,独立自主地探索和选择现代化的道路、方式、进程和模式。中国现代化既要体现其世界性 ,又要体现其民族性。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从始至终贯穿着主体性这一基本原则 ,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主体性原则体现在器物、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牛田盛 《兰州学刊》2007,1(3):24-27
社会变革的进化模式和革命的模式都曾作为现代化方案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舞台上轮番上演,均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化路向不能凭空产生,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路向时应注意到历史的连续性,兼顾创新与保守,所以解决中国现代化路向不假外求,应以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既有业绩为起点,不能忽视作为今日中国"现代化传统"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前人的现代化观念.  相似文献   

9.
器物是经过人类加工的一种物质形态,在某种意义上,"器物"必然和"非物"一起形成二重组合.在资本主义科技和工业复制时代到来之后,乡村手工业作坊及其技术开始湮灭,旧式工匠带着祖传的技能相继谢世,老式器物向人的日常生活告别."世博会"被"发明"出来之后,其最大价值就在于,它是新器物爆炸的主要策源地,导致新行业--现代零售业及其大批零售商店的兴起.而高效的工业复制能力,成为器物市场兴旺的强大后盾.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迅速接纳了来自西方世博会的各种新奇物品,这是器物及其日常生活方式的伟大革命.世博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纠缠,向中国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堂.器物发达国家的参与,它们卓越的器物与技术、优秀创意及叙事、严密的会展管理水平,启动了中国人的文化智力.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模式”正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形成的独特经验.从现代化这一视阈看,“中国模式”是一种后发现代化模式、一种新兴发展模式、一种文明模式、一种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1.
胡伟 《兰州学刊》2007,(10):103-105
近代,为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一些仁人志士大胆吸收西方较为先进的近代文明,不仅从器物上学习先进技术,而且还从思想上更新观念。与传统的法律观念决裂,选择近代法律观念,是一场深刻的法律思想变革。这一变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近现代化的肇始。  相似文献   

12.
共和革命与法律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旨在实现从封建专制主义法律秩序向近代民主主义法律秩序的历史转变。本文考察了这次法律革命的形成背景,探讨了这一法律革命在国家制度、权力架构、价值取向及法治机理诸方面呈现出来的新变动,从而揭示这一法律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探索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一个理论问题.从世界经济史看,主要有五种经济发展模式.弄清工业化、三个层次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广义社会和狭义社会等的含义,分析"整体性的现代化"衡量指标和"社会结构"定义要点,确认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类型.思考经济发展模式涉及的如现代化道路选择、现代化进程、制度变迁、经济因素、非制度因素、后发国家历史因素、生产方式演化模式,以及资本主义模式新动向(新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等问题.应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观因素,其中政府主导的特征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从新制度主义看历史制度主义及其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制度主义是作为对传统制度研究的继承以及对“行为主义革命”的反动而出现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制度主义是这种范式中的一个研究派别 ,它以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路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变迁的不同过程 ,寻求在稳定的制度安排下政策变化的根源 ,以及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的互动作用 ,以解释在特定制度局限下观念变革如何能导致政策变化。作为一个派别 ,历史制度主义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因而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学研究也有独特的贡献 ;当然 ,历史制度主义也存在一些基本的理论缺陷 ,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滞后性 ,在预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逻辑上的“事后描述”以及“观念”解释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15.
革命历史小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创造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观(革命史观),以政治为中心以及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是时代精神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留下的深刻的历史痕迹.在那个乾坤倒转、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本身即融入了阶级观念、革命观念.作为处于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作家,李英儒、冯德英等不能违背时代主流,跳出生活圈子进行创作.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忠实地再现了以"革命"和"阶级"论英雄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反思研讨课教学法在我国研究生教学中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婷 《天府新论》2008,(5):158-160,F0003
作为现代欧美大学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研讨课在我国虽然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尝试,但在研究生教学体系中仍然流于边缘化,不少研讨课处于"失序"状态,更无法彰显其积极功效.从创新理论的视角来分析,我国研讨课教学法的革新过程明显忽视了制度(规范)、器物、观念等基本要素的培植,尤其是对尊重个性和学术自由的观念倡导和培植不够.牛津大学研讨课的成功范例印证了这一结论.这既揭示了研讨课创新遭遇挫折的深刻教训,同时也凸现了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障碍和改进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化、民族文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民族的现代特点看,民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可以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生活的以血缘或密切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具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而所谓民族文化,就是这一共同体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文明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18.
姚萍 《学术探索》2012,(6):53-55
不论是器物的现代化,还是制度的现代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公民意识是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现代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育。  相似文献   

19.
政府体制演变存在革命、改革、创新三种路径.这三种方式都离不开动力与路径选择.当代政府创新的特点表明,政府创新存在着压力型动力、政绩型动力和危机型动力三种行为动力.大量事实表明,由于政府创新的路径选择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的制度演变结果:一种是积极的创新活动累积为改革,实现制度向现代化变迁;另一种是以"温和的变革"祈求稳定,巩固现存的国家制度.  相似文献   

20.
"革命"与"历史"——刘大年史学观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从"革命"与"历史"的视角考察,刘大年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民主革命和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直接关联;"文革"后刘大年所坚守的革命史学观念突出反映了他的学术定位和风格;以革命史学观念为核心理念的"革命史范式"受到"现代化范式"的挑战,但仍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坚持这种史学观念论者们要解决的紧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