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对此,尚无人提出异议。那么,孙中山革命开始的具体时间又在何时?论者的见解就颇为参差了。笔者不揣冒昧,拟就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与蒙古地区的“民族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全国范围内点燃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火炬。同时也推动了国内各民族人民反对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群众性革命运动的发展。本文拟就辛亥革命与蒙古地区“民族运动”的几个问题,试图进行初步探索,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革命对民主革命派的影响陶季邑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系统地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点探讨。20世纪初期,亦即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从...  相似文献   

4.
10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辛亥革命,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对越南革命的影响和帮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他对越南人民反抗法国的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总是给予深切的同情和帮助。他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对越南革命者发生过深刻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越南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00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辛亥革命,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的第一次。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致力于研究国家与革命的起源和本质 ,他在整个探索过程中 ,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革命起源及其作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地位以及对国家与革命的立论基础、认识方法的错误 ,从而没能形成科学的国家与革命观 ,以致最终导致其领导的民主革命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一直孤悬海外。从"海外看中国"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海外革命策源地具有特殊性、输入性、漂移性、影子性等特质。孙中山与海外革命策源地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二者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但可以拓展孙中山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华侨的历史地位及中国民主革命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与越南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从1894年首创兴中会之日起,就立志“联络中外华人”以“振兴中华”,故而他一直将海外广大华侨视为重要的革命力量.与中国山水相连的越南早有华侨居住.据统计1900年越南的华侨约有10万人,十年后增为232000余人.所以,孙中山为发动与组织旅越华侨同胞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曾于1900一1908年间,先后五六次到越南西贡、堤岸、河内与海防等地的华侨中活动了约一年半时间,进行了革命宣传、建立组织及筹划武装起义等项革命工作.越南广大华侨正是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积极支持和参加革命斗争,为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这场正规的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却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孙中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思想代表 ,也是杰出领袖 ,又是革命的“战争事业”的倡导者 ,还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他是这出光辉史剧的主角。他的英名是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时,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前提下,一直希望西方的文明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自由民主战士能够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并结交了一批美国的有识之士。这些美国友人曾在不同时期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事业给予了热烈的同情关注和支持帮助,如麦克威廉士最早资助孙中山开展对外宣传工作,荷玛李、布思两人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某些反清武装起义的筹划,荷氏夫妇曾随孙中山来华进行共和民国建设,戴德律力挫敌人对孙中山的造谣中伤,并支持反袁斗争。他们的态度和行动与美国政府和财团不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把皇帝赶下了台;而且也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产生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国的思想种子,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民主觉悟。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都给以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孙中山是“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民主派的旗帜。”(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周恩来同志称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其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的近代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本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从三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加以阐述。首先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与形形式式的反动势力作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次是以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纲领,以振兴中华为最终目的,以拯救中国之危亡;三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同主义”,反对分裂祖国  相似文献   

15.
以党治国的党国政制是民初历次革命运动反复冶炼的政治结晶。它由孙中山及其政党进行理论阐述与实践尝试,在护法运动中后期至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初期逐渐肇基成型于广东,最终伴随北伐战争的狂飚席卷全国,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巨大影响。党国政制的肇基与普及,与其说是孙中山一人倡导之力,毋宁说是急需革命政党指路引航的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历史抉择。自然,党国政制的利弊与是非,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动所使然,不应完全归功或归咎于晚年力主实施这一政制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6.
廖仲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挚友。廖仲恺诞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爱国侨商家庭。少年时期是在美国排华风潮日益猖獗的环境下渡过;稍长以后,又在香港学习。祖国积弱,华侨的遭受欺凌,以及香港同胞饱受殖民者的压榨等等客观实际,使他的爱国思想逐渐滋长。本世纪初,廖仲恺便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他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直至贡献了宝贵的生命。他“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永远值得后人的学习和崇敬!  相似文献   

17.
廖仲恺和何香凝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政治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的久经考验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好朋友。从本世纪初年开始,他们就在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和反对南北军阀的斗争中,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他们全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建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先驱者,毕生为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而奋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活动开拓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革命政纲.,领导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获得深刻的变化,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巴经整整七十周年了。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它是继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高潮,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伟大的革命运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生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这些起义曾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某些封建王朝,但都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最多只能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严格说来,这种起义都算不上真正的社会革命。辛亥革命则不然。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的这次革命,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并用武力推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得上是一次真正的社会革命。尽管这次革命很快失败了,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但是经过这场革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得到空前提高,建立共和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以后,任何复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一四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试图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华革命党”,则甚少为一般学者所论及,或虽论及而语焉不详。笔者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进行改组革命团体的这两次尝试,反映了他领导的革命力量在反清革命时期所遇到的困难、阻力和矛盾,以及为克服这些消极因素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初期民主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过程。因此,这个问题理应引起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拟先就其中的第一次尝试,即孙中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华革命军的思想动机、基本事实过程及其有关背景,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