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瑶族的服饰,包括头饰、胸饰和佩饰都具有独特的风格。由于瑶族居住地区不同,各地区服饰的特色也有所不同。瑶族男子和妇女都喜欢穿自织棉布缝制的绣花服装。男子上穿对襟短衣,下着长裤,束腰。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理白族的剧种白剧,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与艺术风格。 白剧在历史上主要是吹吹腔剧,约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比较粗糙,发展到现在成为较完美的戏剧,还是解放以来近二十多年的事。 白族历史上的吹吹腔剧,是一个为白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古典戏曲剧种,这个剧种,流传在大理州的合庆、洱沅、云龙、剑川、大理等地的白族聚居的农村里。在清朝乾隆、光绪和民国年间曾几度盛行。不少村寨都有业余艺人和业余组织,有的还有行  相似文献   

3.
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世代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洛克山区。该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人口约一万余人。 基诺族的服饰很有特色,妇女喜欢穿自织棉布紧身对襟小褂,镶绣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无领,无纽扣,肩尖。袖笼以上用蓝或  相似文献   

4.
丽江有着数量不少的白族.丽江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同源,主要是从唐代开始逐渐由大理的剑川、鹤庆等地迁入的,至清代丽江白族的分布格局逐步稳定下来.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对当地的主体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丽江白族与当地纳西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和睦.对丽江白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对丽江多元民族文化及其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白族的一个支系那马人,绝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澜沧江两岸。兰坪县是那马人的主要聚居区,有三万五千多人,分布在营盘、石登、中排、河西、兔峨五个公社。那马人祖先刚定居澜沧江地区时,还停留在父系家庭公社晚期阶段。到解放前,在澜沧江两岸边远山区的那马人还保留了父系家庭公社较多的残余;兔峨地区的那马人已处在封建领主段氏土司的统治之下,进入早期封建社会;其它地区的那马人普遍进入地主经济。这反映了那马人内  相似文献   

6.
位于湘西北和黔、鄂边境的武陵山区,山岭奇秀,溪河纵横。居住在这里、历史上曾被侮称为“武陵蛮”、“溇中蛮”、“澧中蛮”的土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生息繁衍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傩文化”。“傩”,是古代武陵人用于祀神的一种宗教仪式。武陵的“傩祭”(包括后来的傩舞、  相似文献   

7.
白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上是全国著名的文献名邦。自治州首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全国24座历史名城之一。三千年来,居住在洱海周围的白族先民创造的古代文明,对整个云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剑川海门口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殷商末年的洱海文化由西向东发展,形成以石寨山青铜器文化为标志的战国到西汉的滇池文化。在滇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东来的中原文化,形成西爨文化。隋唐以后在西爨文化基础上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表明,发源于大理而复归于大理的以上几种文化,是两千年来云南文化的主流,它们之间有着纵向传承和横向交流的关系。到了元明清时期,白族文化与汉文化完全接轨,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先民在云南不仅最早吸收和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而且把中原地区的生产技术和精神文化传播给省境内其他少数民族人民,在云南教育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运用史料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人类学对白族形成问题的再研究表明,以往学术界所形成的"本土说""外来说""单源说""多源说"等观点均未能真正给予这一问题以科学揭示。再研究的结论是:白族形成确实是多源的,乾符四年(877)南诏统一云南建立大封民国后,在洱海区域生活的洱海人(西洱河蛮)、哀牢人、僰人、昆明蛮、汉姓等是白族形成的主要来源,正是由于南诏国的建立进而将诸多族类融合为一个整体:白族。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10.
那马人自称“白子”、“白尼”(“尼”即人),“那马”或“勒墨”是他称,属白族支系,居住在云南省兰坪、维西和碧江县境内,人口约五万一千多。 直至今天,那马人中还保留着一套古老的时间和空间表述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以太阳运行和澜沧江水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骠人族属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至10世纪间现在缅甸境内曾有骠人建立的骠国。中国史籍中曾有若干有关记述。缅甸考古发掘也已发现骠人三城遗址。但早已消亡的骠人族属和骠人突然“消亡”问题一直是各国人类学和民族学者们瞩目的问题。对骠人族属问题先后出现过种种观点,众说纷纭,但仍有不少疑点。本文从历史上的对应和经济状况、日常习俗、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等四方面的对比入手,论证骠族与白族系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两个支系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地区白族商人商贸活动的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历史上,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商人是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的主要商帮,今天许多其他商帮已经在该区域销声匿迹,而白族商人作为一支劲旅依然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许多白族村寨凭借商贸活动走上了致富之路.白族商人为什么能够持续根植于"藏彝走廊"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理古戏台的文化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大理作为白族自治州,由于特殊的礼俗传统与人文环境,在洱海周边丰沃的大地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戏台.作为白族民众情感记忆的符号象征,古戏台就像撒落在苍洱大地的珍珠,不单在过去的岁月"以乐通神",为白族民众提供了敬神娱人的安慰,直到今天,大理古戏台仍以草根的力量,成为白族民众增强族群认同、提高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场域.古戏台的存在,既是白族先民为今天留下的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充分利用的文化资源,更是白族传统艺术形态活态传承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本主信仰是中国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它不仅是白族人民宗教生活的需要,还与白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及白族人的孝悌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本主信仰作为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族老人老年生活的重要方式.而分析白族本主信仰与老年人健康生活之间的联系,无疑为我们寻求民族文化与健康老龄化的关系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即“白人”。汉族称之为“民家”,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僳僳族称之为“勒墨”,贵卅威宁的人称之为“九姓”。一九五六年,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正式确定为白族。 白族人口百万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的散居在云南的保山、丽江、昆明等地,贵州的毕节专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渡口市。  相似文献   

17.
略论湘西白族的《仗鼓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白族的《仗鼓舞》是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既具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愉性,又具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论述了《仗鼓舞》的舞蹈队形、仪式、特征,并探索了《仗鼓舞》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婚礼作为人类特定的喜庆活动,在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白族也不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理坝区白族婚礼也有了一系列变化:婚宴规模不断扩大、新房布置突显现代需求、迎娶方式方便快捷、嫁妆种类增多层次分明、新婚服饰时尚化.这种变化给大理白族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白族婚礼在刺激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族扩大再生产的投入;时尚文化逐渐通过白族青年吸纳到白族传统婚礼中,致使民族特征弱化.白族传统婚礼文化符号传承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9.
论白族民间文学中的龙形象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 "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普格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面积19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75米,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115292人,分属于二十余种民族。其中彝族800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42%;汉族34795人,占总人口的30.18%,其他民族461人,占总人口的0.4%.全县农业人口105774人,占总人口的91.74%,非农业人口9518人,只占总人口的8.26%。在居住分布上,汉族主要居住在县城及县城周围的平坝河谷地带,少数居住在二半山区。彝族则主要居住在高山和半高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