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明时期金代文学研究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采纷呈的整体格局中,金代文学曾经以奔轶绝尘、壁立千仞的气概崛起北国,雄视天下,同南宋文学相辅相成,并驱争先。因而清人曾经指出:“金源魁儒硕士,文雅风流,殊不减江以南人物。”(龚显曾《金史艺文志补录》·《亦园脞牍》卷四)然而由于“金之立国,元既相仇,明人又视同秦越,其文一任其散佚”(黄廷鉴《金文最序》),因而金代文学在元、明时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恰当  相似文献   

2.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长达 12 0年的王朝。由于它俘虏徽、钦二帝 ,灭亡了北宋 ,长期与南宋对峙 ,因此成为南宋不共戴天的仇敌。元、明两朝 ,也不以金为正统 ,金源文献任其散失 ,对金源文学的成就 ,或视而不见 ,或损贬有加。清朝立国后 ,出于民族认同感 ,才对金源文学给予较多的肯定。但对金源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地位的真正认识却是在本世纪 80年代以后。由于学术观念的变化 ,人们摆脱了所谓的正统观念 ,初步认识到金源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独特的一环。学术界对金源文学开展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其中 ,胡传志教授的《…  相似文献   

3.
前人谈论金代文学,实际上存在着金代文学赖元好问以传的观点。这实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或许同这种观点有关,长期以来,研究元好问的论著不断出现,对金代其他作家和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对来说就比较冷落,通论有金一代文学的著作更是凤毛麟角。学人常引以为憾。 周惠泉同志多年来专攻金代文学,成绩卓著。我在主持《中国文学通史》编纂委员会和  相似文献   

4.
论金初作家蔡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荡剧变的宋金之际,蔡松年(1170—1159)是自宋入金、由宋人向金人转变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位人物.他出身宋朝官宦之家.弱冠之龄,金源铁骑粉碎了他在宋朝的仕途梦想,断绝了他赖以生存的傣禄.不得已,他随父亲蔡靖降金,出仕金朝.旋即又矛盾不安地随金伐宋,为金王朝献计献策,获得了异常亨通的官运,历任户部尚书、尚书右丞、右丞相等要职.他诗词成就颇丰,是金代词坛领袖,成为《金史·文艺传》中“爵位之最重者”.在文学上,蔡松年创作了大量诗词,现存诗歌五十九首.均见于元好问编纂的《中州集》.蔡松年与自宋入金的宇文虚中、吴激等人一样,“皆宋儒,难以国朝文派论之”(《中州集》卷一蔡珪小传).但他直接开启了以其子蔡珪为代表的“国朝文派”(又称“中州文派”),影响整个金源一朝的诗歌创作.他的词更是备受世人推崇,与吴激并称“吴蔡体”,是金源百年词史中屈指可数的大家,有《明秀集》(魏道明注)残卷传世,《全金元词》录其词八十四首,这一数量在金代词人中仅次于元好问.正是基于这些简单的事实.本文拟从政治态度、出处心态、诗歌和词作四个方面对这位金初作家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论金代文化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金末到清光绪年间,在一些文人中对金代文化极为珍重,给予较高的评价。但由于民族偏见,抑金扬宋,斥金为偏安,贬低金代文化的倾向同样是存在的。清谭宗浚在《金文最序》中对此曾有所驳议,他说:“世多以金偏安一隅,又国祚稍促,遂谓其文不及宋、元,不知有元一代文章皆自金源启之。无论遗山老人才力沉雄,超出南宋诸公之上,即如赵闲闲、王滹南等视虞、范辈何多让焉”。  相似文献   

6.
在女真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中,影响金代政治、经济、文化走向的金代士族因为战争、移民、迁都,以及科举仕进、朝廷党争、士人贬官隐居等造成空间流动,形成了与金源文化向金代文化发展相伴随的社会文化现象。总体来说,家族流动一方面增强了家族文化的影响,带动了多元地域文化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也从整体上提高了金代文化、文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很少介绍金代文学,但还是有一部作品和一个人物并未遗忘,即董《西厢》和元遗山。然而前者毕竟只是一部作品,难以和元遗山比并。元遗山不仅可视为金源诗坛的杰出代表,被称为,“一代宗工”,即在我三千年诗歌史上,也不失为一大家。置于同时代的许多南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续夷坚志》 ,以“小说存史” ,记叙文人行踪的故事 ,保留了金代文人交往的重要资料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沤鲁抹考     
一九七九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古城内,出土一面背铸忍冬牡丹、周绕连珠纹饰之铜镜。边款铭“沤鲁抹官”四个汉字,尾附“直”记官府签押。近年,许多金代城址中,出土镌刻有金源官署、职衔、姓氏或治所之铜镜,常见附此“直”记官押,故断镜为金代遗物无疑。《金史·百官志》载明  相似文献   

10.
金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审视──评周惠泉著《金代文学学发凡》胡传志长期以来,金代文学研究不仅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往的研究还经常受旧的“正统”思想和民族意识的影响,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偏见。进一步加强金代文学的研究,需要我们以新的眼光检...  相似文献   

11.
王若虚是金代杰出的文学理论家、经学家、史学家、文献学家,以学术精博、见解独到,见重于当时.本文就王若虚文学思想与其经学、史学之间的关系,从立足经学、审视理学、借鉴史学等方面具体论述,认为经学培养了王若虚的思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史学培养其求真精神,作用于文学则形成了王氏重思辨、不盲从,求真务实而又重情性抒发的宏通文学观,使其文论思想在重情、理、诗意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经学思辨色彩,亦带有史学求真惟实的光芒,能够切入文学本体,在金源诗学而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金源文化即金代文化,是女真族与汉民族在冲突融合中全面接受汉民族先进文化,同时也保存有女真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以中原文化形态为主要特征的一代北方区域文化.金源文化大体上可以分为女真原始、借才异代、中州文派、流落异代四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11-13世纪,女真人经历了部落迁徙,部落联盟到民族形成,民族政权到国家政权,政权消亡到民族解体的历史过程.金源文化随着创造文化的主体--女真人地位的变迁而呈现阶段性地发展,金源文化先后经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金代主流文化和民族解体与文化分流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金代文学文献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瑞兆 《学术研究》2005,(3):130-132
金朝的文学文献是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由于战火的损毁与偏见的影响, 金代文学文献的研究未得到应有重视, 是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唐圭璋《全金元词》 (中华书局 1979年 ) 问世后, 先后涌现出姚奠中的《元好问全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薛瑞兆的《全金诗》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年), 张正义的《河汾诸老诗集》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年 ), 阎凤梧的《全辽金诗》(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全辽金文》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年 ), 王庆生的《增订金诗纪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 等。这些…  相似文献   

15.
金源著名诗人元好问对中唐诗人白居易颇为推崇.通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元好问在思想上和文学上受到白居易的一定影响.元好问对白居易的这种接受,既是元好问的个人喜好所致,也是白居易在唐末至宋金时期较普遍地受到文人推崇的反映.元好问与白居易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昊 《北方论丛》2004,(3):18-20
"说话"艺术是宋代在唐五代说话、寺院俗讲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瓦舍伎艺,话本则系由说话而来的书面文学,属俗文学的范畴.金代文学延续了北宋以来的雅、俗文学二维结构,金代的"说话"艺术承北宋而来,作为讲唱文学构成金代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蒙古国前四汗时期,中原地方机构“随事创立,未有定制”(《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制官》),设官分职亦“皆从宜一切”(《榘庵集》卷5《李庭秀新阡表》)。因而,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方统治体系。本文试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官职进行若干考释。一、行省行省之名源于金代。金代以宰执出镇地方,主持征伐或处理重大事务,称行尚书省事或行省事,简称行省。行省是金代统治中枢──尚书省的派出机构。金末因战争需要,先后在各地设立行省,以宰执领其事,主管一路或二、三路军政,以增强应变能力。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借用“行…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学者中,把门庭冷落的金代文学作为自己主攻方向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周惠泉先生,却兢兢业业,在这块近乎“草盛豆苗稀”的荒野上,专心致志,开拓了几十年,并且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五年前,周惠泉先生出版了他别开生面的专著──《金代文学学发凡》,金史专家宋德金先生评论说:“综观全书,它不仅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关于金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过程,而且发表了有关金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值得重视的精辟见解。”而最值得注意的见解就是:“作者指出,金代文学是一种与宋代文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元一体的新质…  相似文献   

19.
这是作者为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所撰金代文学条目的部分条文,本刊先期发表,以飨读者。金代文学金与南宋对峙。由于金朝所辖地区的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具有质朴刚健的气质,发为文章,往往华实相副,风骨道上,加上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和哺育,金代文学便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以自己独具一格的风  相似文献   

20.
苏春梅 《兰州学刊》2011,(10):138-144
《儒门事亲》是金代张子和等人撰写的临床综合医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医学文献价值,也是研究金代社会的重要文本资料,作为《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97部著作之一,《儒门事亲》现有版本近三十种,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中统三年(1262)刻本是目前有可靠证据证明的最早的《儒门事亲》刊本,它不仅展现了《儒门事亲》较原始的面貌,而且为校勘现行版本的谬误提供了依据,也为研究金代医学和金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文献佐证。因此该刻本的文献价值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