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语用学的顺应论入手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在语言结构、心理世界和语境关系顺应层面的个性化文化编码选择,通过现象学的主体间性哲学观论述了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理解影响的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融合的跨文化传播原则.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3.
张梅贞 《理论界》2008,(2):161-162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明朝末年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跨文化传播的经历进行梳理,展现了利玛窦在明帝国儒家伦理规范下突出的跨文化传播意识以及高超的跨文化传播技巧,深入剖析利玛窦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并揭示出其对当今跨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借鉴所在。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作为解释文化发展和进化的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并且阐述它在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播方式和变异过程.通过对模因现象的拓展分析,结合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般模式,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的对话:误读与化解路径——以孔子学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加军 《学术探索》2011,(2):113-118
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文化如何成功走向世界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视角透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所遭遇的误读,结果发现,外国大众媒介歪曲与丑化了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传播目标、传播内容等。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交流主义的原则下走向全球,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等渠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浅谈网络新闻的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 《兰州学刊》2001,(3):70-70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 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口耳相传时期新闻传播的主体 ,是社会中随机的个人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专门负责新闻传播的机构 ,目前报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构成了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新闻传播主体。网络新闻再一次改变了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网络时代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上网获取新闻或者发布新闻。另外 ,社会上的一些组织 ,也可以通过网页发布和本组织紧密相关的一些新闻。这样 ,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的个人和其它社会组织 ,它们打破了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丰富和扩展新闻传播主体的组成 ,使…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地方文化传播的必经之途.邯郸成语典故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功能,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求同存异的对话原则.一方面,要通过多种传播策略与媒介,在符号编码、文化认知及文化心理结构层面最大限度地达成信息对等与文化共享,展示邯郸成语典故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应照顾到文化差异,在历史习俗、价值观念、民族精神等层面深层沟通,促进双方的交流与碰撞,在对话中实现地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良好效果.通过多种途径与媒介的跨文化传播,可以使邯郸成语典故成为地方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承志 《理论界》2023,(5):65-72
特殊的时代背景与独特的个人经历使得唐君毅的跨文化传播思想兼具开放与保守的双重性质,“心统文化”的文化认识论为其跨文化传播思想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其思想强调“文化整体性”,希望中西文化“相互取资以开新”,最终构建“太和世界”这一跨文化传播的理想图景,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若合符契。另一方面,唐君毅认为跨文化传播应以“文化主体性”为根底,要求以“敬意与同情”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唐氏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虽对当下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尚有偏狭之处,后人应以去粗取精的态度对待之。  相似文献   

9.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流研究是对不同文化人群交流特点的比对研究.在跨文化语境中,广告传播效果可能由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同而造成巨大的差异.该文以麦当劳系列广告为例,分析其在文化语境和文化维度设置中对跨文化交流理论的应用及传播效果,探讨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叶文婷 《学术界》2008,5(3):186-190
全球性"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实现跨文化交际,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是不够的,文化作为语言的依托和精神内涵,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让文化传播为语言传播开辟道路,实现语言和文化输出双线并行.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卫星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两种情况,而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总体性趋势.在各种文化互相冲击、交流、对话、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不同质的文化若要更好地发展,就需要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3.
张力 《北方论丛》2013,(4):58-62
媒介话语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之间、民族之间、文化之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与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递、新闻资讯的往来,更是情感交流、文化交往、文明交换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意义共享的过程。对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间性"问题加以理论思考,从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的角度可审视媒介话语跨文化传播实现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化传播的形式多样,导游词的翻译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旅游文化传播既是语言上的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要求传播者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要做好旅游文化传播,就应从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出发,综合运用接受理论和空缺理论,创造文化对应词,并运用意境,灵活地进行旅游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城市营销:以现代激活传统——论闽都文化及其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现代城市营锖理念的指导和实践下,拥有了焕发生机的新契机.福州地城的历史传统文化--闽都文化与福州城市的形象塑造和城市品牌营销无疑是息息相关的.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中,闽都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应当以城市营销理念为指导,进行现代研究、发掘与传播,与福州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的打造有机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以期获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社会认同与影响.具体而言,闽都文化需要进一步明确儒、福、根三大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现存的实体,按照现代传播学的要求,确定传播的主体与传播的对象,根据不同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采取不同的营销与传播的手段与路径等,实现细分时象、广泛受益的目标,在为城市形象与品牌打造服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传播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跨文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文学艺术交流活动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翻译最困难的是文化的翻译,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是翻译的关键.作为中外文学艺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是审美信息的跨语言、跨文化传播,是可读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张铁云  张昆 《中州学刊》2022,(8):161-167
偏见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种认知罔顾事实和对话,是主体自身情感、信念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固有缺陷之外化表征。在西方跨文化传播中,东方被贴“标签”及至遭遇刻板偏见,乃为一般事实。直面此种现象,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逻辑搭建多囿于政治理念、国家利益、大众传媒等视野,相对疏于社会文化心理进路的考察。理性主义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柱石,展现出西方社会“意欲”向外投射的根本要求,推动了现代性进程,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危机也引致西方跨文化传播陷入“他者化叙事”泥淖。这不仅体现在西方媒体建构东方形象的非理性修辞和话语表达,而“东方主义”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其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与理性主义偏好之间的深度关联,更隐喻出省思理性主义对西方话语生产的影响还需扎根理念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性消费时代,跨国公司依仗着广告宣传,大张旗鼓地把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扩张到了全球.跨文化广告作为为资本谋求更大利益的得力工具,其推行消费文化的深层次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本文论述了跨文化广告与消费文化同质同构、相伴共生的契合关系,探究了这种关系形成的内在根源;同时分析了跨文化广告如何通过对消费文化的多重认同构造,使自身成为消费文化忠实的表征与载体;跨文化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又是如何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对传统文化产生强大的解构作用,从而对消费文化的传播产生巨大的推助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传播学中文化适应研究的路径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研究是当今国外跨文化传播学界最关注的主题之一.它在心理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了引人瞩目的理论景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科关注的重点不一,研究和分析的方法各异,文化适应理论体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反思不同层面文化适应研究的理路,探求不同学科间文化适应研究的联系与分歧.本文认为惟有广阔的视野、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才能使跨文化传播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扩展,文化融洽、碰撞、相互影响与渗透不可避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高度语境化的研究活动,它要求从具体的社会、历史、政治、民族等语境出发,对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做出解读。本期刊发的笔谈即是在跨文化视域下对当前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