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价值主体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确证社会价值主体,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价值主体到他人价值主体,到个人价值主体,再到社会价值主体的逻辑发生过程。社会价值主体可以分为部落、国家、全球和人类四种历史形态,它具有拟人格性、集合主体性和价值体系的完整性。本文从社会价值主体的角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一种新的社会历史分期方法。  相似文献   

2.
农业投资主体结构的嬗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经历了由最初的“国家 农户”、“国家 集体经济组织”的二元投资主体结构到“国家 农户 其他主体”的多元投资主体结构的历史嬗变。以此为基础,探讨投资主体结构的嬗变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对于构建合理的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09,(7):153-156
蒋子龙的小说创作始终关注并跟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女性作为时代变迁的一个表征,在其小说中也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形象嬗变。从改革初期被遮蔽了自我特征的平面化的女性,到转型期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女性,再到近作中所塑造的立体的鲜活的女性,时代与观念的变化,使得作者在小说中不自觉地对菲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4.
朱连增 《学术界》2013,(6):88-95,283
不存在一种可以构成个体主体之基础的实在,不论这种实在是"物"还是超越于个体主体的"宏大主体"。在个体性的经验世界之中,个体自我面向世界、面向他人主体而生活,这一点表明,这个经验世界绝非是自我封闭的单子,相反,它必定是在自我主体生活意向的推动下,在世界和他人的引导下不断展开的公共性世界。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的关注,其实是他对创作者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的关注的反映。主体间性理论深切关注自我与他人、世界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审美领域里,作者与主人公相互之间不再是客体性的"我—它"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创作者、接受者和主人公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审美交往",文本世界中回荡着不同主体间的异质共存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是我还是他?--论拉康的自我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源上说,自我一开始就是一个他人.借助于想像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主体把这一他人当作了自我.然而,想像的统一性并没能掩盖由他人的他性所带来的分裂性与异己性.自我总是把他人误认为自己,而不知自己就是一个他人这一关于自身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从对象性教育到主体性教育再到主体间性教育的视角的嬗变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在以上两点基础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系统作用的发挥做了深刻剖析,以期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8.
《德国悲悼剧起源》与其说是一部文艺学著作,不如说是本雅明历史认识论的思想蓝图。通过对主体性历史的反思,本雅明指出了主体性历史哲学的弊端,认识到历史认识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主体-客体模式,它需要建立新的认识论。为了避免重新陷入主体哲学之中,本雅明放弃使用传统的认识论术语,从分析德国悲悼剧入手去阐释历史总体自我呈现的过程,形成了以语言和寓言为核心、从破坏到收集的历史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谭翀 《兰州学刊》2011,(7):204-206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公共管理领域经历了三次主要的模式嬗变。借助拉斯韦尔的政治学分析框架,可以将公共管理的嬗变归结为不同的利益分配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活动领域里,利用各自的手段和工具,对社会利益总体的分配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罗马热病》传达了美国作家伊迪斯·沃顿对20世纪前期女性问题的关切.身体作为主体建构的重要维度,彰显着女性不同时期主体性质的差异和嬗变.小说中女性身体既受困又抵抗的姿态彰显出女性主体的矛盾特征;最终子辈以身体自由为表征方式突破囚禁,既暗示了母辈主体身份的不稳定,又预示着母辈追随子辈重建母女关系和主体身份的可能.通过展现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沃顿似乎有意将20世纪女性的主体身份置于无尽延宕且向不稳定性敞开的漂浮状态.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1):85-90
1866年至1911年之间的晚清域外游记书写,作为表述的集合体,于不同时段,相应发生了有迹可循的形态嬗变,即从自我跟踪式的逐日记录过渡到主体凸显的章节议论,并发展为居高临下的宣教式书写。表述方式的变化背后相应勾连了书写者主体意识的演进,即从自我规训走向自我意识的凸显、启蒙主体的生成,传达出晚清士人面对近代化潮流的复杂心态及其启蒙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国家成长的历史和逻辑决定了现代执政价值合理性的历史嬗变.现代执政价值合理性经历了从主要在于维护国家的和平、安全、秩序到保障公民的生命、自由、财产权,再到促进个人和社会功利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3.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要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现状、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要从主体性、实践性的视角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历史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方位和制约因素.主体方位就是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制约,只有正确规定主体的精神方位、历史方位和实践方位,才能合理地发挥主体的历史自觉能动性,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明皇与杨贵妃文学形象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恨歌》、《长恨歌传》到《梧桐雨》再到《长生殿》,唐明皇与杨贵妃这一对爱情主人公由人间罕有的帝王夫妇演变成了至情的神仙眷侣,唐明皇由重色不专情发展为钟情又专情的好情人,杨贵妃也从一个祸国尤物演变为深明大义的钟情女子。这种嬗变一方面是不同时代的创作主体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不同的文学体裁所造成的。本文拟就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嬗变过程、特点及原因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存在着主体,l生思想的萌芽.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史上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的扬弃.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的难题,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性主体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术主体是人作为主体演化的一个阶段,即从文化主体,到知识主体,再到学术主体;从逻辑的角度看,学术主体与文化主体和知识主体,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即文化主体外延最大,知识主体次之,而学术主体外延最小。而学术主体外延最小。学术主体是有二重性,即学术个体和学术群体主体。这两者在本质上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了学术主体独有的文化身份涵义。  相似文献   

17.
商业社会中 ,人们通过社会与他人的帮助和服务而生存 ,这种相互帮助大部分通过契约交换关系和商品买卖获得。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由消费者和销售商组成 ,其在市场中实现自我需要的同时 ,也体现了道德人格的实现。道德价值的不可否认的存在 ,消费市场主体的道德基础及道德契约也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鲁滨孙漂流记>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人类接受挑战、顽强生存的自信和不断劳动、不断占有的进取精神.<白鲸>彰显出人类征服海洋的不屈意志,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人类如果无止境地疯狂掠夺大自然,终将被大自然所埋葬.<蓝色的海豚岛>颂扬了人对海洋的敬重与亲近,表现出深层生态伦理思想,描绘出人类与海洋和谐共处的美好前景.三部作品折射出人类由求生到求真再到求善的追寻历程,以及由利用海洋、征服海洋到尊重海洋、亲近海洋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作为文本 ,可从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文章从现代化的主体角度切入 ,选取人之主体、国之主体及交互主体进行解读 ,以此获得对现代化主体层面的理解。在人之主体层面 ,人作为主体的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从边缘走向中心 ;在国之主体层面 ,后发现代化国家作为主体从依附走向自主 ,真正体现世界文明的多样与丰富 ;在交互主体层面 ,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正从消极向积极迈进。由此看来 ,现代化也是主体的一种嬗变。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及其后现代转折进程中存在着三种人道主义形态.早期现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表象的角度揭示警遍理性主体面对假定的上帝、祛魅的自然和隐没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后期现代哲学的自我中心论的"为己的人道主义"从享用的角度展示个体实存主体面对逝去的上帝、人化的自然以及相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列维纳斯后现代哲学的他人中心论的"为他的人道主义"从欲求的角度探讨个体责任主体面对超越的上帝、返魅的自然和绝对的他人的命运与使命.人道主义的这三种依次递进的形式展示了从人性解放到个性解放再到他性解放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