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中国毒品泛滥成灾,危害严重,中国人民为抵制烟毒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一斗争到民国初年有了新的发展.1917年北京政府与西方"洋药公所"签订收买存土合同,消息传出之后国民大惊,社会各界群起反对,最终迫使政府在上海销毁全部存土.在收买存土案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禁烟禁毒的主力,报纸等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政府收买存土案是我国近代禁烟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这一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禁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际的大学者张岱,一生以气节自重.他避居深山,以著史寄托故国之思,实现经世抱负.其史学著作在选取人物时,推重德行,不以成败论英雄,甘为小人物立传,并本着"事必求真"的原则,力纠"为尊者讳"之偏失.张岱的行为操守及史著修撰是对"三不朽"思想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陈子龙词的审美意趣.陈子龙有两个词集:一是<江蓠槛>,一是<湘真阁存稿>.<江蓠槛>写于青年时代,主要歌唱的是春天和爱情,凸现其名士风流,间有英雄迟暮之感.<湘真阁存稿>乃是明清易代之后的作品,自觉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手法,春情绮思中寄托着亡国之恨.从<江蓠槛>到<湘真阁存稿>,一以贯之的是风流婉丽的风格,但后者的审美意趣又有若干演进和突破,词蕴更为绵邈凄恻,包含更丰富的隐喻潜能.  相似文献   

5.
汉语句段表达与谓语中心语对应,语义表现上以"事件"为主要表现形式.所提"内套"与"外套",主要是就结构形式来说的,具体是对应一个事件还是两个事件,要依据句子的实际情况来定.汉语表存现的位移类被字句既包括部分带得字补语和保留宾语的被字句,也包括谓语动词后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的情况.汉语存现类被字句多数在谓语、定语和宾语位置上出现,基本不在主语位置上出现;同存现类事件搭配的包括普通位移类事件、言说类事件和击打类事件,基本排斥认识类事件;事件关系主要呈现为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其他关系类型的比较少.存现类动词后所接趋向动词或其他类动词,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句段,存现类被字句在句段与事件的对应上基本是两个句段对应一个事件.有的谓语动词后接处所补语,与所修饰的补语中心语构成两个句段,但对应的是一个普通位移事件,而不属于一个存现类事件.  相似文献   

6.
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本文是学界首次整理鲁迅补录手迹,赏析鲁迅唯一存世手绘圣贤人物画像,基于"三不朽"的儒教内涵,赞文体裁的文学性,鲁迅对张岱文章史著风格的传承,勾连"反圣贤"的白话小说《阿Q正传》,于此个案回溯流转的文脉深处,论证所谓"沉默期"鲁迅钞校古籍与新文学创作之间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7.
朱熹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思考,是其整个理学思想的核心。正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有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朱子理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天理"的内涵并不单纯是指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指宇宙天地间一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正向定理;"人欲"决不是指人们的正常的物质欲望和生活欲望,而是指那些违背社会健康发展之内在规律的邪恶的不正当的个人私欲。  相似文献   

8.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曾经普遍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意义。但高校扩招及就业困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日益滑坡,也不断引起众多关于论文"存与废"的论说。音乐专业尤其如此。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视其具体专业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存"或"废"之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调和者"施蛰存用乡土情结书写迥异于刘呐鸥与穆时英的"城与乡"。"回乡"中有想象性的"返乡"与现实版的"下乡","进城"则统一流露出辛酸与悲哀。如此,若简单概括施蛰存对城与乡的感情是二元对立的未免显得偏颇,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施蛰存自己也挣扎于对待城与乡感情的双重否定。  相似文献   

10.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冰雪之气"、"空灵"等文学主张及其文学实践都深受王阳明、王畿、罗汝芳、李贽等心学思想家的影响。心学思想在张岱小品文的主题、内容、风格等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因而,张岱的小品文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心式"小品。  相似文献   

11.
尚真写实不仅是张岱文学思想的核心,更是其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其尚真写实思想的形成主要源于其家世生平的影响和晚明思潮的波染。  相似文献   

12.
吴漫 《南都学坛》2008,28(5):24-31
明代学者从事宋史撰述的取材范围,业已打破仅凭主流文献——《宋史》等主要文献的单一格局,开始自觉适应宋史史料的发展趋势,扩充史料的利用范围。不但广泛搜集传统史料,其中涉及编年、纪传、政书、野史笔记、方志、传记、诏令奏议、类书、史评、文集等各类史料;而且扩充新史料,开拓以往学者不太注意的碑铭、志文、语录、策问、诗丈、题咏等史料群,挖掘各类史料的特有价值,立足研究重点,择取所需,也关注宋史研究的新动态,借鉴吸收本朝人的最新成果,充分显示了其多元化史料观。明代宋史学者开阔的史料学理念保证了宋史著述的质量,为我国宋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治史,十分重视地下新出文献,但于石刻文献研究涉足较少。本文分析他对清人过信金石有所不满,认为古史资料应以群经诸史为多数之所汇集,金文古刻仅为少数脱离之片断,重视石刻,但不泥于石刻。他于石刻类著作阅读极广,且多曾求取普拓,备校众本,在四裔民族史研究、李唐祖籍及氏族研究、唐代政治史研究和唐代文学研究诸方而,均曾依凭石刻文献,取得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天柱是边疆社会碑刻运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举凡示禁、褒奖、布告、判案、林木保护、移风易俗、筑路修桥、捐资助学、宗族迁徙、祠堂修缮、寺庙宫观之修建,等等,民众无不刻碑勒石,以示郑重。究其分类言之,又大体可分为官府告示类、乡规民约类、路桥井渡类、学校教育类、祠堂宗族类、寺观庙宇类等六大类。这些作为乡村社会公共信息发布或传播媒介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明清都城北京是我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正确理解建筑文化现象对于我们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至关重要,作者认为象征视角是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文化象征角度切入,全面分析北京城的选址、布局、建筑式样及城门题名的文化象征涵义,以期正确解读凝固在建筑符号中的文化观念,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讲会是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明一代 ,孟化鲤、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等人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 ,可考者达十六个。其规模宏大 ,成员众多 ,学术交流频繁 ,以宣扬王阳明良知之学为嚆矢 ,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 ,在学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庞口李氏系高阳四大望族之一,其发迹始于五世祖李俨,但李氏家族走向隆盛是从李国GF9D2开始的,李国GF9D2乃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他虽然官至首辅,但《明史》和诸方志记载甚简。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高阳碑刻拓片中,关于李国GF9D2的碑刻有两通专祠记,可以补充史籍记载之阙略。依据此两通专祠记,并结合传世典籍和其他碑刻资料,对李国GF9D2生平、仕历加以梳理和考察,补充了其中一些重要缺环。对于向来迷雾重重的李国GF9D2与魏忠贤之间的关系,认为李国GF9D2虽然系由魏忠贤所奖拔,但其本人并非阉党,亦绝非反阉党之斗士。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李国GF9D2摆脱不了与魏忠贤之间的干系,故不为时议所容,兼之由于崇祯帝的猜嫌,最终难逃被罢相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文,关系到遗址性质、年代的探究,受到学术界及公众的关注。仅就已发表的四片考察,可知其中有的肯定属于西周初年,并可能与周公旦有一定关系;有的以“周公”为卜问主体,虽不能证明即周公旦,但也属西周早期。总的说来,卜甲的各方面特点都类似岐山凤雏卜甲,后者正是西周早期的。  相似文献   

19.
商代甫族、甫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卜辞中反映出甫族人常受商王之命而从事各种农稼、田猎活动,商王也曾多次亲临甫地并在那里举行占卜活动。当时的甫地与敖、奠(郑)、曼、(女自)(自阝)等地之间似存在着一种呈扇面辐射形的地域临界关系,在地望上可与文献中所记作为炎帝和太岳之后的这一支姜姓中原古族相印合。商代的甫族人与后来许慎《说文》中所称由甫侯所受封的(许)国应存在有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卜辞中存在着大量的用字省简现象 ,促成了卜辞语言风格上的言简意赅。本文从文例省简、句子成分省简、词汇省简三个方面作了分析 ,并初步探索了产生省简现象的原因及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