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以其特有的冷战意识形态特征,成为肯尼迪政府冷战的政治工具。美国的冷战国家安全体制和肯尼迪本人的政治理念,又为现代化专家广泛参与肯尼迪政府第三世界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条件。在现代化理论的影响下,肯尼迪政府改变了对印尼的基本认识和外交策略,试图把印尼纳入美国所主导的现代化道路。但是,印尼的国内局势却不是按照现代化理论指引的方向发展。现代化理论自身的问题是值得人们深入思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肯尼迪上台后,一方面与苏联在非洲大陆进行争夺,另一方面通过限制军备竞赛在非洲升级以及采取和平方式解决非洲地区危机等形式避免与苏联在非洲大陆出现直接对抗和东西方的冲突,文章在最后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1979年底苏联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七十年代苏联全球攻势战略达到顶峰,宣告东西方缓和时期的终结。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以遏制苏联为其对外政策的中心环节,宣扬“以实力求和平”作为其防务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力图改变美国在七十年代同苏联在全球争夺中的不利局面,恢复美国在西方及整个世界的霸主地位。特  相似文献   

4.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重要工具 ,它体现了肯尼迪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 ,在改变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美国的南亚政策 ,在提供大量援助的同时 ,美国怂恿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采取军事冒险政策。在 1 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 ,美国认为这场冲突为遏制中国提供了良机 ,它能够改变印度的不结盟政策 ,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尽管美印双方在对付中国方面密切合作 ,美国的战略目标却没有实现。由于英国的坚持 ,肯尼迪政府未能向印度提供大规模的长期军事援助。美国力图加深中苏分裂 ,然而这一方针又与其南亚政策存在着矛盾。肯尼迪政府在冲突中卷入很深 ,但它对该地区的战略形势没有产生多少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远洋航行史上的空前壮举,是震憾了当时东西方的伟大事件,它对当时中国,并对亚洲、非洲,乃至东西方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仅就郑和下西洋在东西方交往和东南亚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问题加以探讨.郑和下西洋是适应了当时东西方交往的需求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初期海外政策变化中的产物,自从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一变过去洪武年间的禁海政策,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外方针,从而把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海上交往推向了新的高峰.如果说成祖朱棣不愧是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封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进行了狗的全头移植手术。当时引起了全球轰动。为了维护西方的面子,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拨巨款扶助“换头术”科研。于是,美苏正式开始了“换头战”。  相似文献   

8.
李志学 《理论界》2008,3(3):88-89
“西方”一词通常是指资本主义国家或资本主义阵营,作为“冷战”、时期政治地理概念现在已成历史概念。在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将世界经济划分东西方既不合理,又无必要。建议谈及发达国家经济慎用、少用、不用“西方”概念。  相似文献   

9.
温妮妮 《理论界》2010,(9):167-168
美国的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交融加速了东西方高等教育的渗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渗透会更加深入及全方位。中国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取长补短,了解特色,辨析差异,认清差距,营造坚实的创新体系,其次是继续建立优良的教师团队,还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厚度力度。  相似文献   

10.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肯尼迪政府立即给印度以政治军事上的紧急支持和援助。这是美国冷战思维下的本能反应。其后,随着冲突的很快平息,在较为长期的对印援助和南亚战略计划问题上,肯尼迪政府趋于冷静和理性,要求印巴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由于美英之间的矛盾、美国分裂中苏的政策、巴中关系以及印巴关系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迪政府的这一计划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象抑或历史的真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把辜鸿铭的思想影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展现民国初年和当代对辜鸿铭言行的不同甚至矛盾的评价,揭示了辜鸿铭思想在东西方碰撞背景下的复杂意义,特别是辜氏在维护中国传统和阐扬儒家思想时与西方浪漫派的渊源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东西方学界的微妙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伊甸之东》中的老李能够正确认识华人在美国遭受种族歧视的现实,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建立起价值体系,获得个人的胜利。老李的形象颠覆了在西方流传已久并成为程式化概念的华人刻板形象。通过老李的处世哲学、正确对待历史和罪恶的态度以及他对自由意志的阐释和践行,斯坦贝克试图用东方的文化思想帮助美国人构建新的道德体系,拯救美国人岌岌可危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韦森 《河北学刊》2007,27(2):152-156
本文对近代一些思想家对西方世界兴起的复杂社会原因的探索做了多学科的综合文献回顾。从而发现,依据亚当.斯密的分工和市场扩展理论,黑格尔与马克思等古典学者认为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分工和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桑巴特、韦伯和熊彼特则把近代西方世界的快速经济增长归结为企业家的追求和企业无限扩张的资本主义精神;经济史学家诺思认为近代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产权制度和现代经济组织;政治学家保尔.肯尼迪则把这一历史现象归结为欧洲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多元化和历史机缘;而华勒斯坦等历史学家则从非决定论的理论视角讨论了近代欧洲兴起的天时地利。综观西方学术诸家对西方世界兴起原因的解说可以发现,尽管在这个复杂的问题上存在诸多歧见,但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以及支撑法律制度工作的现代民族国家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是西方世界近代兴起的基本原因之一,这一点乃是诸家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朝鲜战争小说《瞧瞧谁是英雄》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西方作者从优越的本土文化和“社会集体想象物”着眼,将韩国女性作为异国情调来建构而形成的,她还被置于理想化的西方人物形象的对立面而加以妖魔化。这一形象不仅是东方主义“西优东劣”思维定式下的“他者”和危及西方文明的落后群体,更是西方借此贬低东方、彰显西方文明的书写。  相似文献   

15.
陈超 《东南学术》2011,(4):169-178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播西方文明而来,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既有"拿来"——"西学东渐",也有"送去"——"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方学之所以在18世纪晚期的欧洲兴起,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东方学的奠基人.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东方学的组织——亚洲学会,对梵语、波斯语的研究推动了东方语言研究的发展,通过论证梵语与希腊语等东西方语言的亲缘关系拉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印度的《沙恭达罗》、波斯哈菲兹的诗歌、阿拉伯的《悬诗》和中国的《诗经》等大量东方文学经典开创性地译介到欧洲,还萌生了先进的东方文学与世界文学观念,对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影响既广且深.琼斯开创了东方学的纯学术传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萨义德所说的“作为帝国主义帮凶的东方学”不可同日而语,却是欧洲历史上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尼克松缓和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硝烟尚未散尽,冷战的帷幕就在东西方之间徐徐拉开,美苏抗衡成为战后几十年国际关系的主体特征。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它以军事实力作为遏制苏联的首要手段。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面临从世界权力顶峰到相对削弱的转折时期,过去的强硬遏制战略已难以奏效。到尼克松总统执政时期,为了有效地与苏联抗衡,便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缓和战略。本文试图在苏联解体这一重大事件发生后,重新评价尼克松政府的缓和战略。一、现实的趋利选择1969年1月尼克松执政伊始,美国世界战略赖以运行的国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18.
《灶神之妻》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生活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即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中的美国华裔作家们体验最为强烈,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其第二部作品《灶神之妻》对中国母亲形象的刻画,将具有东方传统特征的“母亲”与深受西方文化浸润的“女儿”之间的矛盾,艺术地提升到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层面上来,体现其所倡导的“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东西方文化必然走向融合的文化‘大同’趋势”。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危机导致战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快了德国的分裂和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作为事件主要当事国的美国来说,危机的进程和结局对其1948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立法、冷战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大西洋联盟政策以及对德政策等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主导者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所谓全球化即西方全球化或美国全球化。其本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霸权扩张 ,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其价值取向强加给世界各国的话语膨胀 ,结果就是要把世界纳入到西方的控制之下。我们对这一话语必须保持警惕 ,全面分析 ,切不可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和文化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