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云南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之间发展难兼顾、人与人之间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难平衡、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多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务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处理等五个方面。因此,云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关键是如何保持经济与社会、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多元民族文化以及人与自然这"五个和谐",使五个方面的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不和谐因素得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与不和谐、片面与不平衡。其现实存在严重地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表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相互制约。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规律要求,社会各群体、各阶层都必须处在一个公平、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最终反哺各类人群的发展。因此,消除城乡差距、差别,建设和谐城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集体越轨──中国隐性社会问题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问题具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在于其实质社会失调是客观事实,即某种不和谐、不平衡、不稳定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观性在于社会失调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应,即人们对社会失调的主观感受、认识、评价、研究及予以解决的期望。依社会问题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表现或现实状态.社会问题有两种类型:显性社会问题与隐性社会问题。所谓隐性社会问题,其特征在于:客观上是社会失调现象或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现象的本质不清晰、不显现;主观上是社会反应现象或人们的认识、研究不充分、不显现。目前,我国存在的集体越轨行…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分配不公既会严重损害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公平、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也会损害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彻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管制制度及调节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必须将促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作为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收入分配的管制制度和调节制度.  相似文献   

5.
女性和男性都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与中心,两性的平等和谐内在地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与关键条件.在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审视两性的发展现状会发现,目前的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都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和谐的现象,并明显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努力消除各种性别失衡与歧视现象,促进和实现性别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吴贻玉 《学术界》2007,1(4):165-170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没有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文明或和谐文明的程度就不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以人为目的,崇尚理性、倡导实事、公平拥有生产和生活资料、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唯有做出这样的承诺,才能返归于人,社会才能不断实现和谐,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7.
社会生态平衡与共生性的生存 "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生态平衡趋向社会和谐,践行人类社会的文明机制.社会生态和谐运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推进又进一步支持着社会生态的平衡与和谐.社会生态的平衡要有生存与发展关系的牵引,而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运行机制还需要生态公平与正义来体现,需要有生态效率的推进与检视.社会生态也致力于构建由多样共生性的生存"合力"而形成生态社会及共同体,体现多样与共生、无序与有序相协调的生态社会"合力"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8.
中产阶层的发育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是现代社会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过程中,山东省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和谐因素就在于中产阶层发育孱弱,而且其进一步发展还受到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分化加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限制。为了不断壮大中产阶层,使其成为我省"两个提前"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和谐山东建设的强力支撑,必须形成一个包括收入分配、产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有机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物质根源;转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公正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制度根源;"零和搏弈"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利益观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价值论根源。为了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以及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利益观。  相似文献   

10.
提供公共服务是国家、政府最基本最经常的职能之一,也是政府存在的逻辑起点之一.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元,但由于客观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所限,我们在过去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构建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的公共服务正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平衡问题,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等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论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宗豪 《河北学刊》2007,27(4):54-59
社会和谐是一个全球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相对一致和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全球化背景下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全球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突出,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造成了"社会关系紧张"。面对当今和谐建设中社会贫富分化、社会需求多元化、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而各级领导对社会认知的"经济化"和社会的"陌生化",以及社会管理弱化、社会整合的表面化现象,必须高度关注领导和领导集体普遍需求的能力,关注当今全球化时代提高领导管理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呼唤机会公平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指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公平;和谐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动态的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要求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机会公平。经济学意义上的和谐是可以度量的,即基尼系数,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社会目前的不和谐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中国社会现今不和谐主要表现为三大矛盾: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下降的矛盾。种种不和谐均来源于制度安排的缺失。要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必须标本兼治,从完善制度入手,提供保证机会公平的科学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政治、文化建设实效落后于经济发展、社会问题复杂化以及自然生态恶化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展观与国家发展战略局限、内部体制建设缺陷以及农村居民自身素质限制是影响农村社会不和谐发展的主要原因;做好农村发展的国家规划、农村社会内部建制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素质是解决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让世界为之一振的辉煌成就,物质文明发展是坐着火箭、看得到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影响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即精神层面匮乏,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增多,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匀,社会不幸福感等问题至今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5.
和谐人格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组织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谐的人格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表现为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平衡、“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以及“真、善、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竞争与和谐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与和谐相互联系.从理论层面而言,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是属人关系,是对人的生存方式及社会关系是否具有合理性的追问,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以人际交往互动为前提.从实践的层面而言,竞争与和谐的关系体现的是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关系.融入了竞争与和谐的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它们的共同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平衡的实质是“和”,也就是人自身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既有宗教自身的终极关怀,也包涵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神。宗教信仰侧重关注人的内心心性的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社会生态的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则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天人合一、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文从后土信仰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平衡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它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和同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的长期持续和不断扩大,将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阻滞因素。我国不平衡发展,既受我国在世界现代化总进程中的特有位置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和文化传统等发展要素协调性差等内部因素的制约。不平衡问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国观阶段应实行在平衡与不平衡中求发展的战略,即采取有效可靠的倾斜政策,以实现我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较高水平上相对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美好生活不同于小康生活,它不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人们通过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创造的一个总体上满意且不断丰富的生活状态。发展与稳定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公平与正义是美好生活的政治保证,自由与平等是美好生活的现代诉求,和谐与共享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建设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与新时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系,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0.
陈春生  赵丽欣 《河北学刊》2012,32(4):217-22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执政党,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一是擅长因势利导,驾驭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优化组织结构,支撑社会和谐发展;三是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是切实维护稳定,保障社会和谐发展;五是善于把握适度,统筹社会和谐发展;六是追求整体平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