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1年定位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不施肥与单施氮肥的处理,土壤速效磷迅速下降,前3年比播前降低约1倍,自第6年开始比播前降低2/3左右,降至4~5ppm 以后处于稳定状态。有机肥及其与氮肥配合施用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降低闭蓄态磷的含量,增加 Ca-P、Fe-P、Al-P 的含量,单施氮肥能增加闭蓄态磷的含量,Fe-P、Al-P 含量略有增加,Ca-P 的含量降低。施用无机肥比施用有机肥及配合氮肥的处理,增加无机磷含量4%~5.48%。施用有机肥及其与氮肥配合施用的处理比施无机肥的处理增加有机磷含量3.75%~5.41%。土壤有效磷与有机磷量、Al-P 呈正相关,而与土壤全磷量、无机磷、Fe-P、Ca-P 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闭蓄态磷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对高产田小麦施用钾肥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产麦田,土壤速效钾100ppm-K 左右,施用钾肥的效果很显著,表现为小麦分蘖早、蘖壮,单株分蘖及次生根多;年后返青、拔节早,成熟前单株绿叶多;茎秆壁厚度增加,基二节横向破裂耐压力明显提高,较对照增加1.10N;成穗率高,穗粒数增加1.4粒/穗,千粒重增加3.1g,增产28.4%。试验条件下,氯化钾的最佳用量为每亩20kg,N∶P_2O_5∶K_2O≈3∶1∶1.6。  相似文献   

3.
在无石灰性潮土上进行12年定位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以有机肥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对.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肥效最好。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冬小麦为1.6:1,夏玉米为1.25:1。每年施含氮9.2~18.4kg 的有机肥,配合施含氮9.2~18.4kg 的无机氮肥,平均每年增加土壤有机质0.04%~0.06%,全氮量0.001%~0.003%,碱解氮2.4ppm 左右,有效磷0.083~0.79ppm,有效钾0.66~1.48ppm,而全磷量与土壤缓效钾略有增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各土壤养分因素,以土壤碱解氮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贡献最大。有机肥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脲酶、土壤磷酸酶与土壤蔗糖酶活性。这些酶的活性与土壤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磷钾肥配合施用也有较好的肥效,氮磷肥配合对冬小麦的效果优于氮钾肥配合,而对夏玉米则是氮钾肥优于氮磷肥。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剂量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施用在芒果树冠层内,测定对芒果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的处理果实的长度、宽度、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施用保水剂40g/株、80g/株、120g/株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比对照提高2.6%、7.48%和9.03%,并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施用保水剂后可以提前收获芒果1~4天,单株果树增加收益1.84~34.12元.总之,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在海南山地芒果树的栽培中选用80g/株的量较适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不同氮水平下的土壤酶活性和豆角产量,得出不同施氮量对热区豆角园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磷酸酶、蛋白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过多氮肥处理磷酸酶、蛋白酶活性受到抑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氮肥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酶的活性在豆角收获后期比开花期降低;130%施氮量的产量最高;优化施氮量次之.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8,(2):32-37
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研究了海南琼南地区不同稻菜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客观评价了农业施肥对环境污染的风险.结果表明:稻菜轮作后,土壤表层的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土壤深层的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土壤表层和深层的硝态氮含量都增加.0~30 cm土层茄子田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豆角田最低;地瓜叶田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最高,含量最少的蔬菜田分别是茄子、菜心田、菜心田.150~180 cm的土壤深层,菜心田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地瓜叶田最低、小白菜田次之;地瓜叶田的碱解氮的含量最高,茄子田最低;豆角田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最高,菜心田的硝态氮最低、地瓜叶田的铵态氮含量最低.小白菜田在60~90cm土层,土壤硝态氮最高,豆角田在60~9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的含量最高,菜心田在30~60 cm铵态氮的含量最高.地瓜叶对于耕层内土壤氮的吸收能力最强,茄子最弱.蔬菜植株内硝酸盐含量均在限量范围内,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根据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氮素的累积现状,优化氮肥施用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第9年、10年、11年,测定冬小麦和夏玉米籽粒蛋白质及17种氨基酸含量,氮钾肥配合施用,冬小麦氨基酸总量较对照提高40.29%,苏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含量提高25.92~38.23%。高量有机肥和高量氮肥相配合,冬小麦蛋白质含量较对照提高49.44%,并且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6301);夏玉米氨基酸总量较对照增加41.92%,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增加33.33%~65.71%,蛋白质含量增加31.30%,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52)。施肥对冬小麦和夏玉米蛋氨酸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形态指标及成年植株生理指标等3方面来研究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la cv.Salvador)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试验设置不同土壤水分梯度(0.8%,2%,4%,6%,8%,10%,12%,14%,16%,18%),应用培养皿室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应用自然干旱胁迫法,通过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天数(0,3,6,9及复水3 d)来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成年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14%~18%时,萌发率约63%;8%~12%时,萌发率约40%~50%;小于8%时,几乎不萌发.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各处理达到萌发高峰的时间缩短,发芽势以16%土壤含水量为最高.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其平均株高呈现上升趋势,但对节间长影响不明显;复叶长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幼苗复叶宽差异不显著;小叶长上下波动不大,但幼苗小叶宽总体呈增加趋势;须根数量减少,但幼苗根长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幼苗茎叶鲜重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但幼苗根鲜重都减少,幼苗根体积也减少;幼苗茎叶、根的烘干重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10%~12%土壤含水量是最适新银合欢幼苗生长的水分条件.随着干旱胁迫的推移,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复水后仍继续下降的趋势.3个指标均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802,-0.577.新银合欢成年植株能适应低至7.75%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7,(5):76-80
为了解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瓜菜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为期2年的连续田间试验,分别设置水稻-水稻(SS)、水稻-西瓜(SX)、水稻-青瓜(SQ)、水稻-豇豆(SJ)、水稻-黄秋葵(SH)和水稻-草莓(SC)等6个处理,测定并比较了试验前后土壤pH和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连作时秸秆还田处理能够显著(P<0.05)提升土壤pH,但对土壤肥力无显著(P<0.05)影响;水稻-瓜菜轮作时秸秆还田,不仅能使土壤pH升高,还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效养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但水稻与不同种类瓜菜轮作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根系的生长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池栽网架法和根系双向切片法研究了玉米根系的生长动态及其在土层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初生根和第1~4层次生根与地面呈小于45°的夹角伸长。随着根层数的提高,次生根与地面的夹角逐渐增大。根系干重的85%~90%分布于距植株20cm、深40cm 的柱状土壤内。鲁三9号根系的水平分布较鲁原单4号分布集中。  相似文献   

11.
选择两种不同含磷量水平的土壤进行研究,用亮蓝溶液染色鉴定了优先流的途径和分布,并采集了染色、未染色和混合3种土样进行全磷含量测定并分析了其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20cm以下土层存在明显的优先流通道,染色土样全磷含量明显高于未受优先流影响的未染色土壤,且差异与土壤含磷量呈反比关系。表层土壤优先流贡献率较低,15~45cm土层优先流贡献率在20~70%范围,且随土壤含磷量的降低贡献率增大。  相似文献   

12.
在应用丁酮-异丙醇甲酸酯法合成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的基础上,采用好气培养法,研究了硝化抑制剂DMPP在砖红壤中施用时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砖红壤中施用硝化抑制剂DMPP能显著抑制土壤中NO3--N的比例。土壤表观硝化率随DMPP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硝化抑制率随DMPP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不同添加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砖红壤中施用DMPP的适宜添加量为纯N量的0.5%。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蒙古扁桃种子特性及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蒙古扁桃种子特性及萌发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扁桃千粒重为157.9±4.5g,去除内果皮后,种子较易萌发;活种子的吸水力较高,从开始浸泡起,前2h是种子快速吸胀期;通过用TTC法测种子活力可知,去除果皮后,蒙古扁桃种子活力高达100%;用TTC法测种子萌发过程中脱氢酶活性时,可知脱氢酶的活性很高,且在不同萌发时间,脱氢酶的活性不一,吸胀后3h脱氢酶的活性最高,高达89.7%。室温、自然光照下,蒙古扁桃种子发芽率为86.67%;在1—2cm深的土壤中,种子出苗率可达100%,超过3cm,显著下降;蒙古扁桃种子萌发时土壤的最适湿度为15%—25%,低于15%或高于25%出苗率显著下降;土壤湿度对幼苗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湿度为20.26%时,幼苗死亡率高达50%。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集宿州某矿区土壤及周围农田土壤,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结合平板培养和Biolog微生物检测系统培养技术,分析土壤可培养土壤微生物菌群数、AWCD值、碳源代谢强度、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等.结果表明,矿区矸石场微生物土壤中微生物菌群数最少;农田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强度最大,三者对糖类、酯类利用率基本一致,农田土壤对胺类、酸类、醇类的利用率差异较显著;矿区生活区土壤微生物略小于农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强度,但其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对10个小麦品种(系)的株高、穗幅宽、植株展开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幅宽、植株展开度与产量的表型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穗幅宽与产量的遗传相关也达显著水平,以上三性状的遗传力和选择效果较高,可作为高产育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论碳排放博弈与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导致碳排放急剧增加,从而导致地球气温上升。按照现在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在210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达到将近1000ppm。世界各国合作从现在起到2050年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将不超过8000亿吨。如果发达国家在1990年水平上碳排放减少80%,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维持在450ppm。在2050年以后,全球进一步合作继续减排,到2100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则将维持在540ppm。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对5个苹果品种花粉发芽力进行镜检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苹果品种花粉发芽力不同,红星>金冠>富士>祝光>国光。多数品种边花比中心花的花粉发芽力高。相同花粉用GA 150ppm 和2,4-D 10ppm 处理,能显著提高花粉发芽力。多品种混合花粉比单品种花粉发芽力强。花粉密度大,有利于发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基本培养基 FHG 上系统研究了甘露醇预处理对大麦花药培养的影响。结果,甘露醇预处理能明显提高花粉粒存活率和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分裂形成胚状体和愈伤组织;并且,各发育时期明显比对照提早2~5天。不同浓度甘露醇预处理3天可以显著提高绿苗产量,最高的为0.5M,达到17.13株绿苗,但不同浓度之间差异较小。同一浓度甘露醇预处理不同天数的效应十分明显,出愈数和绿苗产量均以3天为最高,分别为43.42块和16.86株,其中,绿苗产量是对照的64.8倍。绿苗分化率以5天为最高,达到55.00%。甘露醇预处理与低温预处理比较,以前者各参数略高,并且采用甘露醇预处理可以缩短30~45天的实验周期。另外,在0.1M 甘露醇预处理3天的处理中一个培养皿60枚花药,绿苗产量达到每个花药产生27.95株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19.
用含~(15)N 有机物料,研究了冬小麦对当季施用和前茬花生施用有机物料中氮素的吸收利用。亩施不同量的有机物料(折纯氮2.5~15kg),当季施用,小麦对有机物料中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为10.92%,氮素在土壤中残留率为61.39%,损失率为27.67%;前茬花生施用表现了同样趋势。小麦植株体总氮中,当季施用和前茬花生施用有机物料供氮率分别为5.37%和3.39%,土壤供氮率分别为94.63%和96.61%。当季或前茬花生施用含氮有机物料,对冬小麦均有增产效果,分别增产8.8%和9.5%。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明确了小麦散黑粉病菌的冬孢子在不同越冬处理中,以地表处理的冬孢子萌发率最高,酸性条件有利于冬孢子萌发,而中性和碱性条件不利于冬孢子萌发,萌发的最适宜pH范围是3—5。冬孢子在光照、黑暗、12h/12h光暗交替处理下能够较好地萌发,其中,12h/12h光暗交替处理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光照和黑暗处理的萌发率,冬孢子在相对湿度(RH)大于90%才可萌发,RH等于100%的萌发率为30.5%,而RH在90%以下不萌发。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