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主义不同于民族身份;作为一种政治纲领,它总是具有排斥他人的作用。它认定凡属界定为“民族”的群体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拥有领土的国家,即从美国和法国革命以来先后成立的那一类。从实践上看,民族主义的纲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控制一片界限分明的领土。但既然各个民族极少有在地理上互相分隔开来的情况,民族主义便意味着分裂和排外。 民族主义者不仅反对“外人”,他们也力求成立“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他们”的民族则在此国家中独揽政权,或至少是享有正式规定的特权地位。于是,文化歧视、人身侵犯、乃至在极端情况下把大量人群驱逐出境和实行民族灭绝等等行为相随而至,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概念。在西欧,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的兴起是紧密相关的。到了近代,民族主义开始传入中国,经历了从“天下主义”到“民族主义”的转化过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主要表现为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3.
经济民族主义是美国早期历史上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产生很大影响的思潮之一。美国在立国之初具备了产生经济民族主义的条件,开国先辈中一些代表人物具有经济民族主义倾向的思想,经济民族主义所体现出的基本精神在开国时代存在其合理性,这奠定了1812年后这一思潮高涨的基础。经济民族主义符合了美国当时利益的需要,逐步形成了对美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的保护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风潮中有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一是以章太炎为主要代表,主张以文化别种族,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它虽然为辛亥革命的总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但这种具有种族复仇倾向的大汉族主义情绪又对辛亥革命的进程与结局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民族主义,摆脱了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束缚,强调民族国家观念,主张各民族平等、共同奋斗的大民族主义,把追求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作为革命的终极目标,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民族主义及其兴起的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80年代末,新民族主义开始在日本兴起。其表现形式为美化侵略历史、鼓吹皇国史观、放弃和平宪法和拒绝国外批评。日本新民族主义的兴起有着国内和国际的原因,但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家、学者的“超越战后”意识及改革日本经济的求变惯性是日本新民族主义兴起的主要原因。在新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日本的内外政策会趋于强硬,但新民族主义并不等于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民族主义的生成,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来自对人文精神的价值选择,也和西方民族歧视造成心理上屈辱与激愤,以及由浪漫主义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内在关联.其文化民族主义具体表现为:警惕、反抗西方殖民文化,以诗勾勒出“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蓝图,并强化有文化民族主义内涵的图腾、符号、意象,以诗作凝聚民族奋起的伟力.闻一多文化民族主义有其特色,它是弹性的、兼容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新人文主义交融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家族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7.
沈云波 《理论界》2007,(11):166-167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两者之问的意义关联并不是一个词汇学意义上的“民族”加上“主义”那么简单。如果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是“我们”的历史天命,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天命的历史意义承担起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妄自菲薄的欧洲中心主义,也不是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而是反思性的民族主义。只有这种民族主义才能担当起“我们”应当承担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民族主义在原因和后果上都主要集中在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两个层面,因而笔者主要从国际关系和民族国家构建两个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原因和影响。从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国际背景看,其根源在于国际关系层面长期累积的矛盾,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在处理民族和国家关系上的不合理性,造成了冷战后民族主义产生的深刻历史动因。但从冷战后民族主义给国际社会造成的后果看,其消极性又大于其积极性。从民族国家构建的角度看,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成因在于许多多民族国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失败和失误,其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它导致了国际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又一次增生,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9.
“民族”这一概念本身一直包含着“种族的”与“文化的”双重蕴涵,加之与国家、主权、民主甚至自由意志等等范畴的密切联系,就使得人们对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理解和定义出现了种种的差异。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演进既有其传统的历史原因,也有着巨变时代诸多内外因素的交错影响,中国民族主义初兴之时的复杂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规定了近代中国文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以后.胡适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文人群.在凸现的个人主义与 民族主义两难困境中,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帝国主义侵略、将民族主义统一 服从于个人主义的作法,将关注焦点从个人主义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自以为从国家 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理性的对日观:其一、支持国民党政府保守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二、反 对青年学生非理性的爱国激情;其三、寄希望于国际公法.反对排外民族主义;其四、主张妥协自强 韬光养晦.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抗日救亡的前提。这种对日观.概言之.是“理性民族主义”;详析之, 可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类型;典型的理想型自由主义者胡适对日观的“理性”,是个人主 义、文化激进主义的“价值理性”,民族主义是其形式。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日观 的“理性”。是出于国家富强的外在功利考虑的“工具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关怀已被搁置乃 至放弃。他们公开主张“新专制独裁主义”。这说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和中国自 由主义者必然分化、边缘化及政治保守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风景是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哈德逊河被誉为“美国之河”,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风景成为早期美国的象征,是美国民族身份构建、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之旅的参与者。从独立战争到美国内战前的19世纪中叶是美国自我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众多文学家、画家、历史学家和景观园艺家审时度势,借助哈德逊河的独特风景,从两个方面助力民族身份构建:一是通过描绘哈德逊河流域的如画风景美,激发美国人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民族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二是揭示河流风景背后的深层意义,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层面为构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曾庆江 《学术界》2022,(10):195-202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一直存在,并时时以合适的节点爆发出来。1981年开始流传的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传闻”(以下简称诺奖传闻),实际上就是民族主义的一种体现。在当前,大众媒体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出口,尤其在影像作品中有更为集中的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对于国家形象构建和中国故事讲述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需要警惕其升级为极端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3.
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现代民族主义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把握民族主义发展的规律,对于一切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民族主义在欧洲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第二个阶段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为欧洲民族国家的扩张阶段,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民族主义的浪潮由法国大革命起始传播到了整个欧洲,激发了其余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浪潮,并由此导致了欧洲剧烈的动荡与冲突;第三个阶段是“二战”后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显示出欧洲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共同发展中开始了某种新的融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欧洲这样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地区,得出的结论是,民族主义在这一区域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论族裔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涌动和局部泛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族裔民族主义的涌动和局部泛滥是当今世界政治中的一类重大事态。这种民族主义的向往和要求是与全球化趋势直接或间接地相反的,构成全球化趋势的“反向运动”。关于族裔民族主义涌动的原因,在最概括、最抽象的层次上有三种各有其是非利弊的不同解释,即“现代化”“现代化反应”和““自然永恒”域“前现代化族裔纽带”)。它们同时也提示了族裔民族主义的不同前景。       一 在当代世界,在与全球化趋势相反方向上的族裔民族主义有力地涌动甚至泛滥,成为特别是冷战结束前后以来异常引人注目的一类政治动因。族裔民族主义与一国…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但一个国家的相关政策可以对民族主义发挥引导和调控的作用.民族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适度的民族理念作为精神动力.健康的、理智的、适度的民族主义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具有某种积极的作用;而极端民族主义则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害,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在“概念旅行”后出现的“概念延展”问题,研究者们通过“概念加形容词”的方式提出了“民粹民族主义”与“民族民粹主义”这两类概念亚类型。但是,这并没有让两者之间的混淆问题得以解决。对此,我们可以运用“最小-最大”策略的方式来剥离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相关属性,进而对比两者的异同。通过概念分解,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出现概念混淆的原因是两者在决定性属性中的家族相似性以及伴随性属性间的共性。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民族主义紧紧围绕民族与国家这两个决定性属性,民粹主义则以人民为核心进行概念建构,其各自的伴随性属性主要围绕决定性属性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浩 《理论界》2006,(8):209-2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主义与独裁政治是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突出的政治现象。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战后第三世界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很少论及。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运动和意识形态容易导致独裁势力上台;独裁势力往往借助于民族主义来夺取政权并维持其统治;民族主义对独裁政治的促进和独裁政治对民族主义的利用是两者关系的主流。本文从整体上对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从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维度进行审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理论的高度。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三者均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其本质特征。但民族主义存在现代性悖论,即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强化剂,而全球化则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对全球史和新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在战略对策上对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郁蓓 《文史哲》2006,(3):102-108
在反叛欧洲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把研究美国文学作为对美国理念的阐释、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与作为现实国家和一种思想概念的美国相互依存,成为美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反叛具有深刻种族主义内涵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为起点和目标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从表面上看,与前者势不两立。但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把对亚裔族裔认同的诠释,作为对美国民族认同和美国理念的再诠释和再完善,结果,相当一批亚裔作品,因与美国主题无缘,被拒之于亚裔美国文学大门之外,其批评理念的民族主义实质暴露无遗。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以文化民族主义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都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承继。美国文学批评的大语境,亚裔移民后代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学术为国家权力服务的现实,以及当今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等等,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族主义自近代产生以来,构建了民族国家体系,并使民族国家成为权力合理性、合法性的重要渊源,这种主义把民族国家视为政治统一体的一种形式,它取决于成员与统一体之间一种强烈的感情联系的建立,显示出其较高程度的文化同质性,并以政治统一性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志。这是民族主义在政治发展和文化整合中的重要功能作用,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对于摆脱殖民地统治获得独立地位的国家来讲至为重要,甚至是这些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同时也可能成为这些国家“致命的”缺陷。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