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经历了分—合—分—合的历史演进过程,这种变化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制度、招生计划、职业教育观念以及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每一次分离或综合都不是对原有模式的重复,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了解这些变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的认识,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把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迁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我国的国家—农民关系走过了“分—合—分”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再一次嬗变的前夜。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谐的国家—农民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的建设主题,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3.
周奇  金滢坤 《人文杂志》2022,(5):129-140
隋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一个前后转换的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以来的察举制度,实行分科举人,创设了新的科目。在察举向科举制度演变的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明经等察举科目,在隋代开始向秀才、明经、孝廉等科举科目演变。新创的进士科是隋代政治变革的产物,与秀才、明经等一起构成隋代科举制形成中的重要一环。隋代察举特科在继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目外还新设立数量可观的新科目,这些新科目也演变成制举科目。随着科举考试进用与投牒自进制度在隋代最终成型,隋代完成了察举向科举的转变。科举不是具体起源于某一科目创设,而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演进。  相似文献   

4.
黑水城出土的反映勘合的文书包括钱粮收支勘合、站赤提调勘合、官吏给由勘合三大类,其中钱粮收支勘合又可分为抽分勘合、军粮勘合、俸禄勘合、祭祀勘合、分例勘合、其他钱粮物勘合六小类,表明元代勘合的使用比较广泛,对于研究元代勘合制度以及勘合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领导选拔一直是人类政治事务的核心,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领导考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对领导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创制了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这一制度的创新特点可概括为“复合举选”,包括复维推举、复向考查、复次票选等.领导干部公开考选制度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也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不断提升考选的职位级别,不断完善考选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魏荣耀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选官制度、用人思想和领导者素质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古代选富制度利弊说进人封建社会以后,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1.严重打击奴隶主...  相似文献   

7.
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认为,中国的分家即是家庭整体的彻底破裂,犹如细胞分裂一样。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的分家制度中,作为经济的家是分了,但作为文化的家是永远分不开的。分家实际上是分中有继也有合。“继”一则表现为“继人”,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一则表现为继宗祧,即对祖先的祭祀义务。“合”则指本家与分家、分家与分家之间的种种文化上的约定。这样,在家庭层次上的分与家族层次上的合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分,出自农民的现实生活需要;合,则是儒学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的大传统和小传统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有联系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选举"古已有之,中国商周时期就有"乡举里选"。但民主选举并非源于古代中国,而是源于古希腊罗马,自始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然古希腊罗马选举与近代选举根本不同,近代选举和选举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英、美、法等国先后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议会选举制度。近代选举制度形成后,伴随殖民扩张全球化,逐渐扩展到全球,选举成为当代民主的重要形式。而作为一项政治制度,选举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民族性格、政治结构不  相似文献   

9.
企管文摘     
“四 而” 原 则 ——党委监督保证作用的经验谈 分工而不分家。职责要明确,制度要健全,分工不分家, 配合要默契,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 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书记和厂长共同发扬“互相通气、互相 支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精神。 参与而不干预。党委要做到参与 而不干预,过问而不干扰,必须提倡四个主动:主动为搞好生产经营出谋献策;主动参加生产会议,掌握生产情况;主动分析生产中的问题,配合解决疑难点;主动总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过程, 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德治和法治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从“合”到“分”又到新的“合”的辩证运动过程。探讨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内在动因和变化机制,有助于从理论上廓清“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真实内涵,更有利于实践中增强坚特“德法并举”治国方略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举制与选制是分离的,举选权利即参加科举考试与铨选的权利。唐前期承前代之余绪,商人举选权利被剥夺,教育权利亦受极大遏制。唐中期以后,商人及其子弟逐渐可入官私学读书,并参加科举得官入仕。这是衡量唐中期以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可资参考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商人入仕之途至此发生实质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教派之一 ,因其密法传承必须通过口耳相传的办法 ,由上师口传 ,弟子心受 ,故名为“噶举派”,即“因为噶举派是以领受语旨教授而为传承的原故”1。另外 ,因该派创始人玛尔巴、米拉日巴等在修法时 ,沿用印度僧人着白色僧衣的习惯 ,故该派也被称为“白教”。噶举派自形成之初 ,就“分玛尔传承与琼波传承二大系”2 ,即由琼波南交巴一系所传之香巴噶举系统和玛尔巴一系所传之塔布噶举系统。前者自 15世纪之后就逐渐势微而销声匿迹了 ,后者则又相继传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等四大支。帕竹噶举又分传出止…  相似文献   

14.
事物有分有合,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分与合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规律题中之义。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那么统一就可理解为合。进一层说,如果把对立理解为分与合的对立,那么统一也就是分与合的统一。退一步说,如果把对立与统一理解为分,那么,对立与统一就包含了合。是——是,否——否;是——否,否——是。分——分,合——合;分——合,合——分。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毫不留情地嘲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毫不客气地肯定自己而又不断地走向反面。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具有多样性,同时也就有运动的复杂性。分与合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显著变化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和根据。只承认分,不承认合,只讲分,不讲合,不讲分与合的同一性,是讲不通也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15.
唐代,通过科举、门荫以及流外等途径获得吏部铨选资格以及大量停替待选的六品以下前资官组成了选人这一庞大的群体.选人能否被注授官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唐代选人都是要经过一定的守选期才能被正式注授官职,因此,守选制度是唐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唐代选人守选的实际情况以及选人守选制度在唐前、后期有不同变化,因此研究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唐代选人的守选制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制举,作为将"举士"与"选官"相结合的特科,它的逐渐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与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大体是一致的,更能体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精神和原则.本文通过唐初、高宗武则天时期、玄宗时期及安史之乱以后至文宗大和二年四个阶段的考察,分别论述唐代制举的科目和地位,并结合唐代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化,分析制举在唐代的动态发展,以及制举在大和二年废止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赵喆 《理论界》2003,(5):105-105
科举是一种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隋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又有加强,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既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又不利于合乎要求的人才的选择和任用。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科举制度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到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有过广泛的影响。科举制度按种类划分,主要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其中,贡举是定期举行的,因此被称…  相似文献   

18.
驸马是古代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它一方面是皇帝的姻亲,另一方面又可能是皇权的破坏者,是故历代皇帝都较注重驸马的选荐。在明以前,驸马选荐制度尚处于逐渐形成中,无系统规范的制度。明朝时,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全面加强,驸马选荐制度也随之而走向成熟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论唐朝官员选拔中的举主连坐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官员选拔中的举主连坐制度早在唐高祖时期已有规定,此后有唐历代的相关规定日趋成熟。较之贡举中的举主连坐,官员选拔中的举主连坐在唐朝司法实践中贯彻得要好些。唐朝官员选拔中的举主连坐制度立法技术较高,预防目的明显,司法与立法背离。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一种合作方式 ,可分为国家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国家与市场边界的调整过程 ,两者此消彼长 ,但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由国家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制度转型要求 :国家、企业和个人由“包含—依附”关系转向“平等—合作”关系 ;由国家化封闭式管理转向专业化开放式管理 ;同时实现机会和权利的平等以及社会养老保险分配结果的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