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的气质在童年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社会生活中其气质特征将会被其它后天获得的个性特征所掩盖,如性格、态度、修养等,但人的气质又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对人的各种活动影响较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管理工作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研究人的心理,研究人的气质,随着气质理论研究的深入及人们在管理工作中对它的日益重视,它必将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细致和有效。一、气质及其理论气质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脾气”、“秉性”、“性情”含义相近。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  相似文献   

2.
<正> “文化与个性”是心理学、文化学、哲学共同关心的题目.如果说,精神文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具有现代个性的新人的成长,那么,“文化与个性”也是精神文明学不可忽视的课题.本文,试综合心理学、文化学和哲学的有关知识,就文化对个性的形成的作用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 文化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个性”(英文为personality)是一个多义词,不同学科或不同场合使用时涵义不尽相同.作为文艺界的术语,“个性”往往是指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个性的本义).作为辩证法的一般范畴,“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指具体事物的个别性、特殊性.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性”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侧重于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方面.  相似文献   

3.
《性善图说》仿照“太极图”重新呈现人、物化生的过程。陆世仪通过阐发“成之者性”来说明万物未生之前只是命,落入气质时才成性,又从人物之别的角度提出“人性之善正在气质”的性学观点。陆世仪力图重构性善以纠时弊,但也由此带出新的理论困境。首先,从“成”的角度规定性,使性的存在依附于气质,消解了性的独立性;其次,割裂了“性”、“命”,性善无法从命善中讲出,其结果是性先善后,使“善”下落成性中的一个属性;最后,人物之别的前提,使人性善只有在人禽之别的语境中才有意义,性善丧失了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浑然,号习斋。我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唯物论者和杰出的反理学思想家。颜元的人性理论是其反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程朱理学把人性分作“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天理”在人的体现,其大者为仁、义、礼、智,是先天存在的;“气质之性”指人所禀赋的天气地质(注),它与人的物欲有关。“天地之性”纯粹至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圣人和凡人之所以不同,在于气禀的殊异。圣人禀气清正,能反躬“天理”不失其善性,凡人禀气浊偏,易为物欲昏蔽而失其善性。因此必须致力修养,“变化气质”,而修养之道则在于通过“习静”(或“主敬”)“去人欲,存天理。”颜元否认人性源于“天理”,否认“气质  相似文献   

5.
李贺是以其“奇诡”的“鬼诗”称著于中国古代诗坛的。虽然“鬼诗”的荒诞顽艳使人难于索解,但无论怎样“虚荒诞幻”,它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诗人自己的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道路诸因素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还有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说过:“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殖民地问题》第38页)别林斯基也曾经指出:没有民族特点的艺术就好象没有民族气质的人,好象一个幽灵,没有面孔的人。我们说藏戏艺术之所以特别值得宝贵,  相似文献   

7.
李贺奇诡诗风辨源孟修祥李贺是以其“奇诡”①的“鬼诗”著称于中国古代诗坛的,虽然“鬼诗”的荒诞顽艳使人难于索解,但无论怎样“虚荒诞幻”,它总是与诗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诗人自己的身世、个性、气质、生理条件和生活道路诸因素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8.
“一个宗旨”为:服务油田,奉献乘客;“三人形象”为“在外国人眼里我代表中国人,在中国人眼里我代表大庆人,在大庆人眼里我代表客运人;“五人标准”为:李素丽的心灵,空姐的气质,导游的水平,军人的作风,大庆人的形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对各种从业人员规定的起自我约束和团结作用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它不是由国家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行业文化传统和职业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人们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  相似文献   

9.
于东 《天府新论》2006,4(3):108-112
一、文化模塑的内涵(一)文化模塑的定义文化模塑在文化人类学中又称“濡化”(En culturation)。温内克(C.Winick)在其《人类学辞典》中把“濡化”定义为“一个人适应他的文化及学习履行他的地位与职分的功能的过程。”〔1〕人的文化模塑,是一个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创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湘籍作家的思想气质由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所形成,也由特异的人文历史环境所孕育。它更具有文化交替发展状态下的和谐性。它的单个的个性特征,都是文化整体的共性显现。即使它的偶然性也包含着潜在的必然性因素。正如钱基博先生指出的:湖南“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不过,这种“倔强”,在中古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潮流淘洗之下,已更加“内化”为一种带韧性的气质。在现代湘籍作家思想气质中具体表现为或明锋果锐、或率志怡和或淡泊为怀  相似文献   

11.
李燕 《晋阳学刊》2007,(2):65-69
人的文化本体是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人的社会性、自然性和心智性等各种属性和本质,只有在文化本体的基础上,方能综合成为一个人有机的整体系统。因此第一,“以人为本”必须基于合理的“文化本体”,第二“以人为本”与“文化本体”相互作用,文化认同与人的同一性,“人本”即是人之“文本”,第三,中国人必须对中华文化本体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文化”定义何谓“文化”?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对此已经提出了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界说,但却没有一个定义能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大概并非因为文化研究的不成熟,而是由于更深刻的方法论原因。问题的症结似乎在于,“文化”概念究竟能否被定义?“文化”带有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文化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等价和重合的。属人的一切也都是“文化的”。因此,“文化”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一方面,对于一切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3.
《华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真实,丰满的华人男性形象,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人男性的想象性构造。汤亭亭讲述家族男性奋斗经历的同时也在重建华人男性气质,本文选择“诗性”和“智慧”这两个特征来再现该书男性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谢青松  赵娟 《船山学刊》2010,(1):162-165
《红楼梦》中钗黛二人分别展现了儒道两家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道德人格。曹雪芹用薛宝钗来隐喻自己儒家的淑世情怀,用林黛玉来寄托所向往的道家自由精神。后世有关钗黛孰优孰劣的争论。其文化内涵乃是儒道之争,它反映出人们“崇儒抑道”和“崇道抑儒”的两种不同文化心态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人的文化素质,不像经济、科技、才智那么外显、那么耀眼、那么可以“量化”,它像空气、阳光、土地和水一样,既十分重要、十分宝贵,又极其朴素,极易被人忽略。人的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底蕴和大智慧,为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和生命质量提供可能性;也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气质、基本性格、基本形象,维系着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6.
张盈盈 《学术界》2024,(2):148-155
戴震以批判程朱“气质之性”为基础提出气质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程朱以“理”为人之性善的本体论根据,将人性“恶”的来源归于“气质之性”。戴震论性的思想模式不同于程朱,力主“气质之性”为善。天道观上,他在“天道—天德”中建构“气”与“善”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命论上,他从人性结构内部推导出由“血气”之自然到“善”之必然;心知论上,他以“血气心知”为人性的基本实体,通过对“心的本质为气”“心能扩充”的诠释,揭示心知觉道德的能力来源于气,“心”通“事物之则”不惑乎所行。他强调“气质之性”不仅为“善”而且有创造善的能力,彰显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上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7.
余秋雨的越人气质潜在地契合了散文的内在特质,这成为其成功的基点;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在秋雨散文中体现为史论式大散文的文体建构和“雅俗共赏”的文化建构,契合了世俗审美心理。而其理性精神使秋雨散文提高了品位的同时,也损害了散文的“灵性”特质,最终导致了秋雨散文的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关于文化的一点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 ,在于自古以来造就了特有的、优越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其集中表现为“厚德载物”、“大象无形”的胸襟和气概 ;而劣势则是与此相反的 ,比较片面、狭隘、越来越自我封闭的文化倾向 ,即以“克己复礼”为导向的“道德文章主义” ;这种道德上崇古复旧的倾向 ,一旦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就得重新丧失自己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9.
对西方人来说,“自由”是一个既平凡又神圣的字眼儿。平凡到渗入每个人的血液,神圣到近于顶礼膜拜。但是,由于自由一词的覆盖面极广,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具体表现形式也五花八门,甚至互相牴牾,因此,很难给它作一个统一、明晰的界定。连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只能给出一个否定性的回答:“对自由主义不适宜作出简单的定义”。 本文将遵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试从两个层面切入问题。1、以政治哲学为主要理论背景,考虑自由主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2、以19世纪为主要时代背景,考察自由主义的历史演化及其面临的困惑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化的原生态,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社会原生态两个层面,是一个立体的人文概念,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或称为“和谐”。徽州文化的一个精典理念是“和”,包括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神的“和”,人与人的“和”。人与自然的“和”产生了“桃花源式”的“中国农耕社会的最高文明”。人与神的“和”产生了“与祖同乐”的各种徽州庙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