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2.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学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同时也是法学与语言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法律语言。立法语言是制定法律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表意系统,即制定法律所使用的语言,处在整个法律语言体系的核心位置,是法律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物权法是民法的一个部门法,物权法的立法语言在语言风格、核心语词及句式模式的选择上具有其独有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立法文本中禁止性规范词的法理、语言功能的分析,以英语立法文本中禁止性规范词使用为参照,归纳总结了汉语立法文本中禁止性规范词的具体表达形式及其英译方式。  相似文献   

5.
规范与创新是法律语言的永恒主题,鉴于法律的特性,应当允许立法语言在吸纳新词汇时保持"慢半拍"的稳健姿态.普通语言被吸纳规范为法律语言的常见模式是欲弃之,渐进之;欲用之,慎择之;欲借之,赋新之.立法活动中语言表述应当正确处理如下关系刚性与弹性;宜粗与宜细;约定与俗成;简约与准确;借用与确指.  相似文献   

6.
刑事立法语言的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学者提出“刑法术语的专业性” ,主张“法律条文应当使用专业术语”。这是主张刑事立法语言精英话语的立场。本文认为 ,作为普遍适用的刑法规范 ,其立法语言不能单纯是精英话语 ,也不可能到处充斥大众话语。在法律规范中 ,合理分配和运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才能使法律文本的表述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法律与宪法规范表述趋同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与沿用多年的“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技术不无关系.其结果,将会模糊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功能界限,不利于宪法实施;构成立法不作为,虚置了宪法委托,不利于权利保障,影响公权力运行.增强立法的具体化功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不二之选,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当下我国立法具体化限度的保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在立法过程中强化法律保留原则对立法权的控制以限制不必要的立法授权;其次,构建法的明确性原则的层级体系,优化法律规范的表述;再次,在法律施行过程中加强立法评估并及时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8.
海洋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国外发达国家对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和制度实施均比较成功,值得我国借鉴。我国现有立法不能适应海洋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逐步明确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参考国际经验修改现有法律规范,构建相关制度,以完善我国海洋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9.
(1)回顾我国语言文字的法制建设,包括国家语言立法解决的主要问题、体现的语言政策、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框架、语言文字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等情况;地方语言文字立法的特点、着重解决的问题及执法监督的情况。(2)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修订、制定语言文字方面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少数民族语言立法以及制定外文使用方面的管理规定等有关语言文字立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3)对今后的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为语言文字工作立法,符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汉字的整理与规范,规范的成果大都得到法律的支持。封建时代的语文立法有特殊的形式:颁布和刻写石经文字;一些文字专家独立编纂的字典,也常常被法定为正字标准;由国家的重臣编写、由国家公布使用的童蒙识字课本。随着我国进入法制化和信息化时代,为语言文字规范立法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立法质量及其科学性标准在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需要,是评价一个国家立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尺,能为立法者提供立法理论指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法律素质。其内容包括:立法必须正确表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必须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必须正确区分和使用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力度不断加大.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普遍存在着用词随意、同义反复、语焉不详等诸多立法语言失范的现象.这既不利于维护法律的统一性与权威性,也不利于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还将给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带来重重障碍.规范运用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应当处理好立法语言准确与模糊的关系,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语言语料库,完善语言专家人才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审查纠错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订后,全国200多个设区的市首次获得了地方立法权。但通过对安徽省的实证考察发现,这些“晋级者”们由于立法经验匮乏,缺乏专业人才等因素,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还存在立法名称使用缺乏统一性、立法根据表述缺乏科学性、立法语言表达上存在模糊性、立法修辞逻辑缺乏严谨性等问题,这有悖地方立法权扩容初衷,有损地方法治化进程和地方人大公信力。对新获立法权设区的市而言,目前亟待加大对相关人员立法用词用语知识技能培训,引入语言修辞学专家进入“智库”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立法用语“护航”等路径措施,提升立法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14.
立法程序作为立法民主的逻辑起点,对于理性型构立法意志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地方立法领域,由于保障不同,地方立法主体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听证、立法审议、立法表决等立法环节的程序设置存在明显的瑕疵,地方立法的民主程度有待提高。对地方立法机关活动程序及公众参与程序的民主化修复,有助于地方立法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现行《种子法》自2000年施行以来,在规范和推动我国种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亟待从立法技术的角度予以修改。《种子法》法律规范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不完整,规范内容与刑法条文衔接不畅,责任条文排列顺序不合理。《种子法》法律语言技术存在的问题是:法律规范表达不严谨不准确,表达自相矛盾,容易产生歧义,表达不清晰、不简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严格按照立法技术标准,规范法律条文的逻辑结构、编排顺序和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6.
赋予全部"设区的市"立法权,既是渐进式的纵向分权的体现,也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优路径。"设区的市"拥有立法权并非"违宪",而是宪法规范对社会的滞后性反应,从规范与事实的龃龉角度可以作出解释。《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的"等"字规定,应从立法实践与草案三稿变化得出"等外"之义,而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的内涵应从短期与长期两个方面作出理解。此外,新修订的《立法法》通过备案审查制度在制度框架内化解了"较大的市"立法事项收缩与法定事项以外的法规效力之间的张力。在"设区的市"行权问题上,未来的对策应从设置立法机构、强化人大对立法的主导地位等角度考虑,通过多层次的审慎举措推动地方立法实践的良性发展,使之契合国家治理的导向和良法善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立法法,因其特定的立法宗旨和目的而成为我国基本法中的基本法。其意义如此重大,自然引来人们诸多挑剔的目光,即将施行的立法法真的已尽完美了吗?本文认为,立法法对其立法意志的关注尚嫌不足,一方面,功利性的立法动因冲淡了立法的人民意志性,另一方面,立法中立的良性机制又难以真正确立。而立法的人民意志性无疑是一切法的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源,它将成为立法法所追寻的根本价值目标,并最终归结于委托立法体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语言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无论是我国宪法,还是国际公约,都规定了对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之权利的特别保护。但我国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导致司法程序中无法迅速及时地对双语诉讼中的少数民族当事人的程序及实体权利给予充分、有效的救济。解决这些问题需制定法务翻译制度,并在法律援助制度下建立少数民族及其他少数人语言法务翻译人才库。  相似文献   

19.
刑法立法效益是刑法立法机关制定刑法所产生的符合立法者主观预期的客观效果与收益,是刑法立法收益扣除刑法成本、刑法质量、公民法律意识等因素后的净收益。刑法立法质量、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都对刑法立法效益产生影响。刑法立法效益是以耗费立法成本为前提的效益,以刑法立法收益为价值追求。刑法立法效益与刑法立法效率、刑法立法收益、刑法立法质量是有区别的,刑法立法效益主要取决于刑法成本和刑法立法收益。刑法立法效益的内容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