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育养与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禀赋与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蕴含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我们认识自然本质,维系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表现之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包含地域性、本土建构性、珍稀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呼唤着我们重新审视其资源价值,使其在建构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价值与意义。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一种可供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劳伦斯的三部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进行生态批评解读,读者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从多层面体现了劳伦斯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意识:劳伦斯认识到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异化,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表现出自己对生命的关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力求能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第一位作家敖长福概括了鄂伦春族文学的过去与现状,论及鄂伦春族文学的本质、特征、价值与功能。他担忧着鄂伦春族文学后继无人的状况,强调狩猎文化和生态文明是鄂伦春族文学依托的根脉,阐释了鄂伦春族文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生态价值观可概括为两点:(1)非人自然物有其自身价值;(2)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是阻碍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无比顽固的思想障碍。为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拒斥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环境伦理学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量子物理学和复杂性科学(蕴含生态学)提供了反驳人类中心主义和还原论的科学依据。庸俗唯物主义错误理解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丰富,为我们正确理解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社会条件。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生态文化直接倡导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唯当人们转变了观念,才会产生从事各种生态文明建设具体事项的动机。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史中,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生态状况和生态智慧吸引着不少作家的深情目光。其中,青海作家古岳尤其值得一提。他的生态散文是对大自然的顶礼,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彻底批判,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他对青藏高原近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危机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建立了极为自觉的生态整体观,敬畏天地,敬畏生命,并把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汲入了个人的生命中,通过描绘藏族人的生态人格正本清源,呼唤现代人再次与大自然重建和谐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6.
彝族俐侎人物质民俗层面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和利用,精神民俗层面更多的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感恩心理和深厚感情,这些民俗事项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文化的源泉在民间。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俐侎人的生态理念愈显珍贵,要充分挖掘弘扬民间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7.
王红公不仅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态意识超前的思想家。他在同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尚未意识到人类生活和思想的生态基础前,已经通过广泛地吸收东西方的生态文明成果,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哲学观。其中佛禅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其生态哲学整体观对华严宗的吸收、其变易思想对无常观的吸纳更是值得关注。因为从王红公与佛禅的因缘入手,可以重新阐释其生态哲学观中看似矛盾的部分:内在与超越、人格主义与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五生"指生物、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五生"理念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面临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观念,其以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构建生态文明为终极目标。"五生"理念的价值取向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五生"理念的实践诉求与归宿,"五生"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的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文化伦理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本文主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上位文化,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要求性。文章认为:在发展这个目标上,非遗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高度的同一性,非遗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独特价值;而对二者矛盾或冲突之处,应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再认识非遗保护,以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生态性;与此同时,非遗保护工作还要体现培育国民生态素养的积极义务。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直接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极其重视生态文明与人民健康,在其生态文明思想中有关于生态健康的经典表述;同时也发表了关于人民健康的众多论述。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的论述,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人民性”与“人类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当代性”与“未来性”紧密融合,将中国人民健康利益与世界人民健康利益有机统一,两者呈现出辩证互动。这种辩证互动理念的生成逻辑主要通过承续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创新马克思主义生命健康观、升华中国共产党的卫健经验、接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等方面来建构。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辩证互动理念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制度为保障、以整体性为共识、以永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取向。培养全社会大健康理念、构建环境与健康多元共治体系、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和积极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是生态健康与人民健康良性辩证互动理念的重要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必然要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而在构建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以及建立在生态自我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将是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文章着重分析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并提出建设生态消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龙江流域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包括苯教生态文化和佛教生态文化,这些不同的生态文化在内容和信仰形式上都体现着当地藏族群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观念。虽然它们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迷信成份,但其崇尚自然、与动物同源同生、相互依存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却符合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与发展总趋势,是对生命统一性与持续性的一种明智而深刻的认识,其表现出的深层次及多元性的生态文化观,对于保护高原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中外美术史上多个时期,都有画家采用平远的视角表现生态命题。不同的生态观在文明的不同时期转换变化,不同的叙事表现出人类对环境的复杂情感和不同的生态立场。在当代绘画中,一些画家也以平远的视角创作有关生态叙事的作品,利用艺术的感性空间,解说人的存在及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对当下文明的生态困境获得感同身受的危机感,获得积极的生态思维和家园感,达到"可感"、"可容"、"可悟"的目的,是当代绘画中以平远视角作生态叙事的作品文化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价值,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人们传统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日益淡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必须科学辨识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努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转型。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乡土小说在主题表现与人文描写层面重新续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精神联系。特别是作家路遥与贾平凹等人的创作,从精神生态与文化生态着手,对社会转型期乡村知青的生存焦虑与精神成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自然万物赐予人类生命的精神资源进行了肯定与赞美。新时期乡土小说所蕴涵的生态意识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文明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太和”。“太和”来自《周易·乾卦·彖辞》。“太和”就是大和,是人与自然之和,生态与文明之和。在其具体实现之中,或表现为顺应的和谐,是为优美;或为“逆应”的和谐,是为崇高。崇高中的“逆应”,当其给人类带来灾难时,它为悲剧;而当人类战胜“逆应”,实现人与生态共荣时,它为正剧。坚定走生态文明正道是人类之福,是生命之幸,是天地之大德,是宇宙之大利。“太和”的灵魂是崇高,不只是自然的崇高,还有人类的崇高,是两种崇高的统一。这样的崇高,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是属于生态文明时代的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