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生态经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而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尚停留在治理污染的传统现念.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对环境保护立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从20世纪“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浪费型社会,转变为21世纪“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型社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法规体系功劳很大。本文简单介绍了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背景及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法规体系和其运行情况,并归纳了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提出了日本在后京都时代循环型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目的是为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型社会以资源的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为主要技术手段 ,以保护和节约资源为取向 ,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建设“循环型城市”是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 ;建设循环型社会应当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指标。我国建设“循环型城市”的基本要求是 :确立建设循环型社会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政府施政目标 ;构建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与特定发展阶段、科技水平相一致的、尽可能充分的资源减量使用、重复使用和回收利用 ;培育循环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相应的对策是 :资源循环产业化 ;加强和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社会科学研究 ;建设“循环型社区” ,构建循环型城市的社区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日趋紧张的条件下, 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正确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发展循环经济,既要立足于本国国情,也可以从近邻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中获益;同时,中日两国还应推进彼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以缓解环境、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从而实现互利和共赢.  相似文献   

5.
循环型社会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型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它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还包括人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等。3R原则是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操作原则,系统模式是循环型社会最主要的实践模式。在循环型社会理论指导下建立一套评估循环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可以监测、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进程中循环型城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磊 《理论界》2008,(9):17-18
城市化是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循环型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容忽视的城市化中的社会问题是制约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得以全面和谐发展的“瓶颈”。循环型城市的社会发展模式已成为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部特色区域创新体系的实现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空间层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块状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否,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在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加快建设具有中部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8.
宗强  柳洲 《理论界》2008,1(2):45-48
人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前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和后经济社会,后经济社会是一个用文化的视角观察世界的经济与文化相互融合的社会.后经济社会的非物质化和虚拟性的特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表明,迈向后经济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战略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将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物质生产为主的经济社会建设阶段和以文化发展为主的后经济社会建设阶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为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9.
论循环型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核心和关键,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循环型社会要求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有限承载能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为核心,以有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制度框架、社会环境为基本保障,适度生产、适度消费,尽量减少天然资源的消费,降低环境负荷,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国资委赴日本企业文化培训考察团,对松下、丰田等日本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20天实地考察。通过对考察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日本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六个显著特点。一、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为企业发展培育和谐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都积极倡导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这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五点:一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切实实现雇员(员工)利益;二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直接外在表现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三是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四是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五是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在我国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产生了一些新的侵权行为。相形之下,现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在打击侵犯著作权行为的实践中渐显滞后。综观我国侵犯著作权立法的历史沿革和现行刑法中有关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构成,结合司法实践,要从扩展刑法对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取消犯罪主观案件中的非法营利目的,侧重于对被害人的实质补偿,修改罚金刑、增强其可操作性,确立对侵犯著作权犯罪以自诉为主、公诉为辅的犯罪追诉模式和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侵犯著作权罪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汉字字体演变的四个阶段说、假借的转声托事与转注、汉字发展的三个阶段说、汉字是指义标音文字说四个方面评述肖甫春的《汉字学论稿》,认为该书以转声托事为津粱,成功地解决了转注问题,把造字法与汉字历史发展统一在一起,得出对汉字性质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汉字学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13.
总体上看,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难尽人意。其原因错综复杂,但房地产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的负面影响也是致因之一。市场主体的预期是一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预期有助于宏观政策效果的发挥;反之,不合理、不稳定的预期将在一定程度上冲抵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同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政府本身的可信性和可行性又将影响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因此,要想有效调控我国的房地产业、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务必要对房地产市场主体预期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以稳定市场预期,并提高调控政策本身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权力观”历史概念的提出、历史背景讨论到现代领导人的“权力观” ,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中,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更是树立健康科学的农村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需要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重塑农村价值观,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赵景刚 《学术界》2006,(6):268-273
近十余年来,大陆学界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围绕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与外延、历史与现状、背景与方向、阻力与动力、突破与路径、共性与个性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归纳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被称为“政府再造运动”的公共管理革命。政务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深入开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改造,对政府机构进行兼并重组,创建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从而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是资产阶级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刑法思想十分丰富。他认为,犯罪的概念为以言行犯法律之所禁或不为法律之命令;一切犯罪源于无知、谬误和激情;罪与非罪应以法律为依据;刑罚可分为人罚和神罚,人罚包括体刑、财产刑、名誉刑、监禁、放逐等;刑罚权的依据在于人民的放弃而非授予。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事物普遍联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领会其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在对人才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人才质量标准、选拔使用、培养提高等方面形成一套科学的用人机制,从而在全党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邓小平人才思想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