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下文简称《辞典》),是学习宋史的重要工具书。笔者时常查阅,获益非浅。然翻阅既多,见其所著条目或有可疑者,今臚列于下,以就教于编写《辞典》的诸老师及宋史学界。一、契丹攻河北在何年《辞典》第3页丁谓条记载:“景德四年(1007),契丹攻河北,为知郓州兼齐、濮等州安  相似文献   

3.
北宋吕蒙正、吕蒙正侄吕夷简、吕夷简三子吕公著祖孙三代为相。另吕夷简次子吕公弼官枢密使,也是朝廷重臣。《宋史.吕夷简传》称其为三世四人。然《宋史》载吕蒙正为河南人,吕夷简"先世莱州人。祖龟祥知寿州,子孙遂为寿州人。"《宋史》对吕蒙正、吕夷简、吕公著的家世记载不详,生地不明。今考,吕氏一门三相是齐太公吕尚后裔,出之东莱吕氏世家。吕蒙正、吕夷简皆生于莱州,吕公著或生于郑州。  相似文献   

4.
正《宋诗纪事续补》卷一四有刘彦修,小传说:"彦修,字子羽。《五灯会元》称为‘宝学刘彦修居士’。"按: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五夫里人。少以父任补将仕郎,积劳转宣教郎。靖康元年,为河北河东宣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以功转朝议大夫,除直秘阁。建炎元年,以秘阁修撰知池州,除集英殿修撰,知秦州。建炎二年,召赴行在,除枢密院详检文字。建炎三年,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建炎四年,除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年,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除宝文阁直学士,故而有刘宝学之称。绍  相似文献   

5.
一、据《四库提要》卷三五《四书类一》载:“《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撰。德秀字景元,浦城人。庆元五年进士,中词科,绍定中拜参知政事。”今案:真德秀拜参政在端平二年,非绍定中,《提要》误。 考《宋史》卷四三七《真德秀传》称:“绍定四年,改职与祠。五年,进徽猷阁待制知泉州……。逾年,知贡举。已得疾,拜参知政事。”案绍定凡六年,次年改为端平纪元,《提要》之说本  相似文献   

6.
包公人也,而经传奇、戏剧之涂饰渲染则几于神。当时京师“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语(见《宋史》本传)因其面黑而峭严也,后世遂传为实任阎罗。戏剧如《游五殿》、《探阴山》、《铡美案》则大显神威于阴曹地府,又传曾主东岳速报司(见元好问《续夷坚志》)。更有以讹传讹者则包字希仁与范仲淹之字希文相混,戏文中往往自称“名拯字希文”,又自称“包文正”,则并连范谥,实则包谥孝肃不谥文正也。范之宦历,知开封府、龙图(《宋史》本传称以龙图阁直学士副夏  相似文献   

7.
南宋史家李攸编撰的《宋朝事实》,是以记载宋代典章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部史书.但因作者生平事迹和《宋朝事实》的编撰过程不详,以致后人对于其书名、撰人和卷数的记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书名分别有《本朝事实》、《皇朝事实》、《国朝事实》、《宋朝事实》;其撰人分别有李攸、李伋、沈攸、沈收;其卷数分别有六十、三十、三十五、二十.《宋朝事实》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补充《宋史》等史籍纪事缺漏,二是订正《宋史》诸书记载舛误,三是对《宋史》诸书存疑考异,四是为宋、明人编撰类书征引取材.故历来为研治宋史的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萧贯生卒年,《宋史》卷四四二本传失载。《全宋诗》小传定其卒在景祐四年(1037),所据乃孔武仲《萧贯之挂冠亭记》(《清江三孔集》卷一四)。《挂冠亭记》云:"贯之之没,今五十年。天下之人皆知其可用之材,而未必知其高尚之志,非有子,其能追迹而显扬之欤?于是又知潜夫之贤也已。元祐元年七月二十七日,鲁国孔武仲记。"《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证,辨正了《宋史宰辅表考证·辨误篇》对绍兴十四年二月楼炤除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十一年十一月巫伋以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及《补遗篇》对建炎四年刘珏罢免权知三省枢密院事的三处考证错误.  相似文献   

10.
<正> 北宋雷简夫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关系鲜为人知。后世多以为苏氏父子纯系上层要人荐拔,殊不知雷简夫亦有举荐之功。雷简夫(1001—?),宇太简,同州合阳洼雷村(今陕西省合阳县雷家洼村)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八有雷家四代之传:雷德骧、子雷有终、孙雷孝先、曾孙雷简夫。《雷德骧》传云:“雷德骤同州合阳人”,“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专。”后累迁右谏议大夫、户部传郎等职。明嘉靖二十年(1541)魏挺揆所撰《合阳县志》及《同州府志》亦有雷家祖孙传记。以上正史及地方志所记,均与1972年在合阳县杨家庄乡南太册村出土的《大家故雷公(有终)之墓志铭》内容相一致,俱言雷家四代有文韬武略,被时人誉之为“诤臣”、“勇将”。初时,雷简夫不乐仕进,仁宗康定中,枢密使杜衍荐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转知坊州、阆州,又因张方平之荐  相似文献   

11.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2.
叶德辉生平及著述 叶德辉(1864—1927年),字焕彬(一作奂彬),号郋园,又号丽楼主人。其书斋取名“观古堂”。原籍江苏吴县,随父叶雨村徙居长沙,后迁湘潭。因他幼时患过天花,留下满脸疤痕,是故人称“叶麻子”。 叶德辉家境丰裕,拥有大量田产;他在一个富绅书香门第中长大。在《观古堂藏书目·序》中曾记述,宋代藏书家叶梦得,清代藏书家叶树廉、叶奕皆为其先祖。他的曾祖、祖父给他留下了不少孤本、善本,如昆山顾氏、元和惠氏、嘉定钱氏遗书,毛晋汲古阁所刻经史残册,唐宋人诗文集及祖上的旧藏,应有尽有。 据《宋史·文苑传》载,其远祖叶梦得(1077—1148年),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北宋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南渡初,曾两任江东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除户部尚书,拜崇信军节度使,晚年上章请老,退居湖州(今属浙江),以读书吟咏自遣。 叶梦得饱学早成,学识渊博,熟知掌故;尤工诗词,笔力雄迈,犹有苏门遗风。他一生嗜书成  相似文献   

13.
《新语》是陆贾的传世名作.历代书目大凡以陆贾为儒家,仅有北宋的《崇文总目》卷5把《新语》列入杂家类[1](P62),元修《宋史·艺文志四》列入子部杂家类[2](P5207).对此,清代戴彦升的《陆子新语序》指出: 陆生书本列儒家,惟《崇文总目》移入杂家,《宋史·志》因之.彦升谓杂家者,兼儒、墨,合名、法,本书惟《思务》一篇称墨子之门多(下缺),绝未道其学.《辅政》篇叹商鞅显于西秦,世无贤知之君,能别其形.盖于法家深疾之.独陈儒术,无所兼合,入之杂家,谬矣.[3](P217)  相似文献   

14.
说明:《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附玄孙可适传》云:“明年(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复以[可适]为渭州,命其子彦直秘阁参军事,数月而卒,年六十一。彦质,绍兴中签书枢密院,别有传。”但《宋史》实无《折彦质传》。唯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及有关卷帙中偶书其事迹。彦质既名列《宰辅表》,堪称南宋重臣之一,理应立传,史家忽略,未免遗憾。折氏自五代以来即为党项之一大望族,世守麟、府,北御辽而西抗夏,始终为北宋藩篱。彦质则随赵构南迁,忠贞不二,功绩卓著,应予表彰。是以不揣鄙陋,辑零散资料。草此专传,补《宋史》之缺,且愿就教于识者。折彦质字仲古,别号介之。以曾筑草堂于寿安锦屏山中,名为“葆真”,因自号为葆真居  相似文献   

15.
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历太学正、国子博士、建王府教授等,孝宗朝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拜右丞相,有《峰真隐漫录》五十卷,《宋史》卷三九六有传。  相似文献   

16.
《宋史》订误二则燕永成研读《宋史》,偶然发现几则该书在时间、官职、数据以及记事方面的错误,今特加订正。1.《宋史》卷八八《地理志·两浙路》(P.2174):“临安,望。钱奏改衣锦军。太平兴国四年,改顺化军,县复旧名。”按:《(乾道)临安志》卷二:“其...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顾吉辰同志撰著的《<宋史>比事质疑》一书,于1987年在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最近,他的另一本新的学术著作《宋史考证》(计74万字),又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研究宋史取得的又一新成果。它对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古籍整理研究的同志,在阅读、使用《宋史》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如果说《<宋史>比事质疑》一书具有下列三方面的特点:一、全面系统地对《宋史》本纪、志、表、传进行考辨质疑,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二、考证资料广博,尤注重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提高了本书质疑的学术价值;三、推翻了一些史学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许多颇有新意的见解,新著《宋史考证》则又具有如下新的特点: 首先,它着力于南宋朝记事的考订质疑,为治南宋史者打下了可靠的史料基础。《宋史》为我国二十五史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官修正史,其本纪部份计有  相似文献   

18.
南宋名臣、文学家蔡戡,《宋史》无传。《全宋词》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订补。要点有:戡,常州武进人。以门荫入仕。尚曾任溧阳县尉、江州察推、敕令所删定官、知随州、广东提举、广东运判、湖南提刑、京西运判、尚书省郎中、太府少卿、知温州、左司员外郎、浙东提刑、司农少卿、广西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开禧二年以后卒。尚著有《易解》、《贞观谏录》、《本朝名臣懿范》、《典故类说》、《鸡肋编》、《忠惠年谱》、《白乐天年谱》、《静江府图志》等。  相似文献   

19.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20.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