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玉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接受美学的文论突出了审美和艺术的接受这一维度,提出了读者接受论、阅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对于西方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但是,它片面地强调了读者接受和消费的一面,忽视了文学艺术的创造者和生产的一面,因而也陷入了片面性之中。我们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文学艺术的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建构起文学话语实践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一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阿尔都塞、马歇雷和托尼·本尼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读者与文本的概念,打破了读者主体自律的幻象和文本内部自足的幻象,并动态性地解释了阅读活动发生的机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的政治性与审美规律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4.
受多种社会进步因素的影响,明代的女性阅读进入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对女性读书的重视;读者的成份从宦门闺秀下移到平民女子;阅读内容从女教书扩展到经史百家;涌现出一批好读嗜书,工诗能文的杰出女性;通过读书,不仅提高了女性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质,而且也促进了整个家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俄国形式主义融入中国文论的过程,也是中国文论转型中克服二元对立和本质主义思维的过程.俄国形式主义在中国最初遭到拒斥及随之的全面接受,都受到中国当代文论转型中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而20世纪90年代对俄国形式主义的综合性解读,则标志着中国当代文论对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超越的开始.不过,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还远远没有消除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本文认为:只有缩小文学本质的逻辑内涵,扩大文学本质的逻辑外延,文论转型与重构中的二元对立与本质主义思维才可能被超越.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中国接受俄苏文论有时是通过日文等来接受的,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俄苏文论的日文译本转译成中文,二是通过翻译日本研究俄苏文论的论著来接受俄苏文论。总体来看,中国通过日本来接受俄苏文论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上半期,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无产阶级文论。因为时代条件、地理位置和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中国接受俄苏文论的日本路径,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家们独特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和关注侧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很长时期内中国文学与文化生活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8.
9.
作为网络世界最流行的表意媒介,超文本已经成为文学的新面目和存在的新形态,它以自身超链接、非线性、多路径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理念,从读者主体作用、文本间性以及文本意义不确定性等三个方面对读者接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说读者接受心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以读者的接受为目的的。小说读者的接受心理呈现出民族传统心理与求新求异心理、消谴心理与求知心理、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等多样化格局。作家创作既要适应读者,又要引导读者,以提高读者的接受心理,实现新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由于作者/读者系统的瓦解,对于现代派小说的评价/解读必需考虑读者的主体性作用。现代派小说文本的复杂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现代派小说呼唤读者,特别是理想读者的参与。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解释学、读者反应理论及接受美学则以读者为中心去研究作品,强调读者的作用,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从而消解作者的中心地位。本文从现代派小说文本的特征来论述读者在文学阅读中对小说意义的主体性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活动作为独特又极其复杂的意向性活动,既包含审美关系,又兼具认知、价值、道德、身体诸关系,是各种关系的相互过渡、转换。文学作品作为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生成的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既有文本确定性的一面,又有意向性客体和虚构世界不确定、未完成的一面。正因如此,文学活动以及文学作品就同时具有"自律"与"他律"的双重性。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讨,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正是文学理论发展多维性以及各种理论难以避免局限性的原因。只有以"文学活动"而不是"文学"作为逻辑起点,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的理论综合。 相似文献
13.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进、吸收与话语建构是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研究主要历经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引进;20世纪90年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处于从文艺社会学到文化研究的转变;21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展开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对西方(包括俄国)文论的接受,出现了三次大的浪潮:“五四”时期(包括二十年代)、三四十年代、新时期。“五四”时期现代文论取代了封建伦理中心主义的文论,三四十年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心一统的地位,新时期出现文论的多元并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分析"知音"、"韵味"这两种中国古代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方法,剖析中国古代文论中蕴含的艺术接受理论,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准叙述是叙事诗的典型叙述话语,它不可避免地带来"误报"和"误读"。清代叙事诗数量众多,长篇叙事诗不断,在文本误读、不完全叙述和不可靠的叙述者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关于西方文论的接受的实际状况与经验得失等问题,迄今为止的研究要么流于空泛与笼统,要么止于浅尝辄止的零星议论.还少有既细致深入又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如此.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还少有研究者愿意做细致扎实的基础性、资料性工作。而没有这种琐碎、细致的基础工作.是不可能对以上问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的。 相似文献
18.
袁文丽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71-72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成为世纪之交的一个热门话题。古代文论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宝典,如何实现与现代的对接,融入当代文论的建构当中,这是本文所力求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对古文论的选择、接受与梳理的三个步骤,逐层推进探讨如何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突出读者的作用,把文学史看成是读者阅读的效应史,强调文学作品是读者和本文共同作用的结果,注重对二者双向交流过程的分析研究,实现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由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向读者本文中心的转向,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 ,表面上看来 ,与阅读其他普通文稿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并不一样。文学阅读是审美的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有其不可忽视的独特本质 :文学阅读是感性的直觉经验行为 ;文学阅读是一种想象活动 ;文学阅读是一种生命“介入”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