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显示出更多的理性。文学史的研究从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出发,对史的分期、观念、史法、史笔与写作的逻辑、风格进行更具学理性的梳理探讨;“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文学获得重新思考;长篇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得到批评的特别关注,批评对当代中国长篇创作作了理论建构意义上的探索;文学批评依然保持着即时性追索性的“先锋意义”,且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批评立场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将“文化研究”(Cultura Lstudies)放在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范式的演进历程中来看,它作为经由意识形态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而实现的一个“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综合过程的结果,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处境相关,尤其与当下生存的困境相关。因此,具备总体性视野与一种正向的、综合的力量的“文化研究”带有了“存在论”与“人类学”的性质,这样也使得“文化研究”不仅具备“跨学科”的广度,同时具备探测人类存在的思想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溯源与整合     
白春超 《中州学刊》2001,(3):116-118
原型批评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从理论上说明现代与传统的内在联系,而且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本文评析了一些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它们充分显示了以原型批评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分支。从大的方面看,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文化革命”前17年;二、“文化革命”时期;三、粉碎“四人帮”后的新时期。鉴于第二时期是凋零期:名目繁多的“大批判组”取代了文学理论批评队伍,有如起诉书、判决书的文艺批判在冒充文学评论与研究,因而这里略而不谈。“文革”前的17年,其中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10月到1957年6月,是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艰苦创业、全面建设的阶段;反右扩大化后至“文革”前夕,则为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迂回徘徊阶段。总的说来,这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具有下列特点: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文学评论,从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形成了最深刻的革命。“五四”以来的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的进程中,许多原本可以大书一笔的章节却因人为的忽视被遗落在历史丛山的深处。自戊戌到“五四”(1897~1916)这个中国文学“从古典型走向近代型,再走向现代型”的时期,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为忽略的时期。它的被忽略与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有关。在古代文学史中,它被作为“尾声”草草收场,在现代文学史中,它被作为“先声”,而鲜为论及少被关注。苏州大学现代文学博士杨哲声以他独特的敏锐关注到这一充满着“躁动时的不安,分娩时的痛苦和婴啼中的欢乐”的时期。他的专著《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转型》从国民性思想研究、翻译观、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由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韶关学院和《文学评论》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历史与叙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4年 1 2月 2 5日至 2 8日在广州和韶关举行 ,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杂志的部分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阐释体系的嬗变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关于“文学史的反思与构想” ,与会专家认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虽然很繁荣 ,数量可观 ,但真正具有学术性、原创性 ,能经受历史检验的著作不多 ,应当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学理反…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学类系列期刊共有五种,覆盖文艺理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各分支学科。考察文学思潮流派,探讨文学史发展规律,解读中外文学作品,发掘珍贵文学史料。关注文学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聚焦文坛热点,呈现研究动态。立足本土研究,连接国际学术,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学科史角度对近20年来有关当代文学与延安文学和左翼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清理.重点考察:概念内涵及三者关系的阐释,学科史视野下延安文学研究的突破与进展,“再解读”研究的启示与存疑,关于这一文学史命题研究必要的限度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流变中,对于“五四文学”反帝反封建的评定,往往不是由事实的判断上升为价值的判断,而是由价值的判断向事实的判断逆推。具体的批评,则更多看到了“五四”的历史局限,“批资”的兴趣,往往高于“反封建”的兴趣,致使“五四”精神在当代文坛严重受挫。从历史的观点看,“五四”无论作为一种价值指向还是作为一种艺术传统,它并没因此而中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有近50年的历史。对它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王瑶出版于1953年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的附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在此书“内容提要”中,称这本“新文学史”叙述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为止”。由此可推定王氏的写作实践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定为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首届文代会。也就是说,中国当代文学的上限不应是王氏在“附录”中括号注明的1949年10月,而应推前3个月。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虽没宣告成立,但这次会上周扬所作的解放区文艺报告,已规范了后来被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创建和研究,必须解决如何“述史”的基本问题.文学史哲学对文学史研究进行审视,归纳出以“自律论”、“他律论”为代表的两种最基本的述史模式和一些突破“自律”“他律”思维定势而提出的述史模式,这些述史模式在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的述史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操作空间和一定的局限性.“综合性的话语分析”,是一种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可能性述史模式,它具有较明显的理论生成和实践运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学史属于文学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进行历史的总结与反思。 宏观研究——文学史观——文学史学,构成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史研究理论探讨的三部曲。 文学史学所关注的对象不是文学史自身的历史,而是文学史学科。史学原理(史学学)和史学史构成了文学史学的基本范围。此外,还有史学批评,是就个别史家或文学史著作加以批评。 文学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为文学史研究和编写提供历史与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当代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年轻的学科。由此,在研究方法上,很自然地带来了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当代文学的开放性,第二是当代文学批评的严肃性。我们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绪论》中有这样的话:“我国当代文学,尽管还很年轻,但它是发展中的生气勃勃的革命文学,它不仅说明着我国文学的现在,而且还昭示着我国文学的未来,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希望所在。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文学发展的新水平,都是由它的当代文学来体现的。已有的水平只能说明过去,希望永远在未  相似文献   

15.
“独语”的批评时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孟繁华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越来越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行为,越来越成为批评家个人的事情。这与知识分子或人文学科的边缘化地位息息相关,文学研究的声音不仅不能进入喧嚣的社会大潮,甚至对文学创作本身也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无中心和...  相似文献   

16.
许在元 《学术月刊》2023,(2):134-147
文学史奉经典批评为圭臬,由来已久。然而经典批评中不乏误导,且误导产生的负面影响甚或大于非误导信息,遂造成文学史叙述的诸多迷雾和假象。王世贞批评中三大公案:“模拟剽窃”“妄庸巨子”“晚年自悔”,出自《列朝诗集》诸书的有意误导。所谓“模拟剽窃”是将举世“递相临摹”王世贞的他人陋习移至厌恶剽窃的王世贞身上。而“妄庸巨子”说,是钱氏把归有光笔下的北方“二李”转嫁为归氏至亲王世贞;将王世贞对归有光的委婉批评,杜撰为王氏“推服”归有光,并不遗余力张扬“妄庸”说。所谓“老年自悔”,乃利用老年心态变化作文章,将王世贞后悔《卮言》“是非古今”得罪人的做法,曲解为否定早年文学观。这种被误导者还包括“七子派”“五子派”“竟陵派”一批人,以至出现明末清初扬宋贬唐之风。此后几部批评经典如《明史》《四库全书总目》《中国文学史》,推高了这一误导的影响,造成文学传播的沉默螺旋效应。由此可知,文学研究应由经典批评回归批评原典。  相似文献   

17.
梁沛 《南方论刊》2008,(1):100-100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研究“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规律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文秘专业的必修课,主干课。它的基本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探索新文学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解读能力及良好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通过“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梳理辨析 ,说明当代文学批评中“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流变过程 ,指出当代批评中有关“新历史主义”的一些误会 ,并着重分析了“新历史小说”这一提法的误区  相似文献   

19.
“红色经典”是近年来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和学术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重写文学史”“再解读”“文化研究”解构了“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消解了“红色经典”的意义。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研究,因为“红色经典”背后的革命历史是真实的,“红色经典”无论是对于生命个体还是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对“红色经典”进行文化诗学研究。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文本批评阐释的原则和方法,与“红色经典”研究是契合的,也是为“红色经典”研究所需要的。只有通过文化诗学研究,才能使“红色经典”融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参与到我们生活世界意义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文论“失语”及古文论现代转化问题,是近年来文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当代美学及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对这一讨论甚为关切,认为它是事关我国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大问题。因此,笔者也愿借季羡老的“门外汉”没有条条框框,能“看出点门道”的话壮胆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此率直地对相关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古文论“失语”;仅仅是因为“忽视”“运用”吗?据我理解,许多学者所说中国文论的“失语”,并不是指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沉寂,而是指中国文论家们所实际操作的理论和批评话语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