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的线索,即文章的脉络,也是作者思路的体现。 记叙文的线索安排,对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是十分重要的,它可确保把繁多的材料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又可确保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使文章的中心一以贯之,不枝不蔓。 《红叶·收录机·青工的心》这篇习作,写的是南京栖霞之游。在旅游中,习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肯定比较丰富繁多,但习作者没有按常用的“移步换形”法来写,即把旅游的时间作为文章的线索,而是选择旅游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红叶、收录机作为写作的线索,这就是本文与其它游记习作相比显示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理清文章脉络,也即理清文章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考题形式一般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是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散文顺序的考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式是问“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创作《经上》的目的是什么?《经上》是干什么用的?目前的“课本说”“百科全书说”“哲学体系说”以及“字典说”都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通过对道藏本《墨子》的《经上》和《经说上》做新的断句和分段,发现《经上》中藏有《原经》。《原经》正好100字,共20句,每5字一句,易于背诵。这种“《原经》说”还认为:最初版本的《经上》就是由对《原经》中所有的 词逐个进行阐释而形成的。它较好地解释了《经上》的形成原因。这一发现为研究《墨经》提供了新的思路,甚至为理解《墨经》提供了新的线索、新的视角。此外,我们还给出了一份《原经》的现代汉语译文。  相似文献   

4.
小说《续金瓶梅》不是对《金瓶梅》的简单续写,全书有三条线索:一是宋金两兵交战;二是吴月娘母子的坎坷遭遇;三是《金瓶梅》中转世人物的生活经历。其中,作者创作的真正用意表现在第一条线索,它展示了作者浓厚的政治情绪和对现实的关怀,体现了作者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5.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内在联系和主要脉络。如果说以记叙为主的文章是闪烁着珠光宝色的项链,那么,线索就是串起珍珠的金缕银线。离开了记叙的线索,生活的珍珠再熠熠闪光,也只能是七零八落、散乱不堪,构不成完整统一的珍品。因此,搞好记叙的线索,实在是记叙性文章的重要环节。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它们之间有着错综交织、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在这曲折复杂、头绪纷繁的客观事物中,找出一条贯穿事物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线索,就要下一番苦功。如通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记述北京、山西等地人民发扬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照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总有一个思路,只要照作者的思路去探索,就一定能领会文章的意旨。那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思路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以“打”为核心,以鲁提辖的性格为基础,以他的行踪为线索,谱写了一首为民除害的英雄曲,是这篇课文的思路。下面分五个部分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和一些分析《藤野先生》的文章,在谈到《藤野先生》的线索时,都认为《藤野先生》是以作者自己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我觉得《藤野先生》这篇叙事散文,该是以人物(具体地说:是以作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的。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脉络。”纵观《藤野先生》全文,确实如文题所示,自始至终写的是藤野先生,即,文章正是用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这一主要脉络,把表现作者思想和藤野先生的品质,那些材料串连起来的。当然,文章也确有一些地方没写藤野先生,如,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露了作者“对东京失望的情绪”,确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小说 ,以内容的丰厚和主题的深刻著称。但是作为艺术作品 ,鲁迅非常重视作品的艺术结构 ,而且也特别善于驾驭结构艺术 ,用来表达深刻的主题。一为主题服务 ,这是鲁迅小说结构艺术的重要原则。比如 ,《药》的深刻的主题 ,就是通过它独特的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药》由两个情节线索组成 :一条是明线索 ,即华老栓这条线 ;另一条是暗线 ,即夏瑜这条线。两条线以“人血馒头”为引子 ,交叉联结在一起。作品的主要篇幅都在明线上进展 ;写华老栓为了给爱子小栓治痨病 ,在秋天的后半夜带着多年的积蓄的洋钱 ,到“古轩亭口”去买人血馒头。直到…  相似文献   

9.
《水浒》中的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应该基本上加以肯定的正面人物”,还是应该加以否定的反面人物呢?是对梁山泊农民革命运动作出过贡献的“非常杰出的领袖”,还是钻进梁山农民队伍的“蛀虫”?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各种形式的内在联系。”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宋江在梁山农民起义的各个阶段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各种形式的内在联系”,来揭示宋江的本质,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我们识别真假马列主义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红楼梦》中两个十分奇特而令人费解的人物。一方面,他们原本都是地地道道的凡间俗人,而与处于冥冥天国中主宰凡间痴男怨女命运的警幻仙子、自由出入神俗之间可以幻形变化的一僧一道迥然不同。但另一方面,小说又神奇地赋予他们从为全书开篇、作结到隐含“真”“假”之深层寓意等多重符号功能。一甄一贾在《红楼梦》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与整部小说的主旨有何内在联系?的确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甄一贾这对神奇人物多重符号功能的分析,以逐层揭开蒙在他们身上的神秘面纱,并以期从一个侧面获得对《红楼梦》的深层意蕴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创作《药》、《一件小事》、《故乡》的时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调结构形式。它呈这样一个基本形态:小说中贯穿着两条主题独立的线索,它们在纵向上平行发展,形成了两个层次;在横向上又构成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织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读鲁迅的这几篇小说,犹如聆听复调音乐作品:几支独立的旋律线按各自的主题发展,形成了多  相似文献   

12.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是以兴为主,那么屈赋的比兴则是以比为主。历来认为发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隐语”的影响。但通过比较隐语的联想方式及体用特征,可以发现它与屈赋的比兴差别很大。屈赋的比喻象征主要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有关,同时也是诗人摆脱散文形式的影响、集中提炼诗意的创作自觉的体现。《离骚》用四条比兴主导思路通贯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但并未顾及抒情主人公外在形象的一致,因此流行的“女性中心说”和“巫师说”都不符合《离骚》使用比兴的创作意图。《离骚》的主旨和比兴的主导意象都可以在《诗经》“大雅”和“小雅”的不少篇章中找到渊源。由此也可以见出骚与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评述李自成仓惶出兵迎战已经降清的吴三桂时,说:“在这期间留守京都的丞相牛金星是怎样的生活呢:‘大轿门棍,洒金扇上贴内阁字,玉带蓝袍圆领,往来拜客,遍请同乡。’(《甲申传信录》)太平宰相的风度俨然矣。”这篇文章节选在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内,课本为上引“大轿门棍”、“洒金扇”、“贴内阁字”各各加了注释,其中两个注文都很明白,唯独“洒金扇”仍不能令人知道它究属如何。原注云:“[扇]指作仪仗用的长柄扇。”其柄长,不是用来扇风而是用作仪仗,这一点是注了,但是有此仪仗表示了什么? 扇上“洒金”又是什么意思? 依然不能令人从这个注文中得到了解。  相似文献   

15.
“你认识梁衡吗?” 今年春节前坐火车回山西老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中学生,就着车厢内昏暗的灯光,抱着一本厚书看得津津有味。我猜想他看的不是武打便是言情。及至他把书扣到桌上喝水的当儿,我才知道他读的是《数理化通俗演义》。 “好看吗?”问他。 “真棒!”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容。 “知道作者是谁吗?” “梁衡!”中学生说,“我们课本里还有他写的《晋祠》呢!” 我笑了。过了一会,他像想起什么似的问道“你认识梁衡吗?” “岂只认识?他是我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夫子何命焉为这句出自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的《公输》。课本是这样注的:(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焉”和“为”合用,表示疑为语气。按照这个注释看来,“焉”和“为”都是疑问语气词。我们知道古书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不少,但“焉为”合用确实难见。愚意认为这里的“焉”不是疑问语气词,而是代词。杨树达《词诠》“焉”字下第一条解释说:“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焉”的第二个意义也说“犹言‘之’”。“何命焉为”的“焉”正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的性质、结构与功能目前,理论界关于“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质、特征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见解。那什么是思维的方式呢?有的研究者就说是“定型化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或者“也可以简单说成是定型化了的思维方法”。这样一来,思维方式的文章就只能在“定型化”上做了。我认为“定型化一,确实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之一,但仅概括出这一个特点,还不足以与思维形式、思维方法相区分。就思维形式里的概念、判断、推理说,从亚里士多德算起,沿用至今两千多年,不可谓“不定型化”,然而思维形式是不是就等手思维方式呢?如果不相等,那思维方式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任务又是什么?如果与思维方法、形式相等,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那它们不同的角度是什么?由此可见只用“定型化”来标志来区分还不够。当代西方的逻辑学家兼哲学家鲍亨斯基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什么是思维方式的理解。他说:“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同样的逻辑规律显然能用不同方式加以运用。一条逻辑规律是一回事,但根据这样一条规律进行的推理是另一回事。”(《当代思维方法》第8页)。他概括得很好,同样的形式逻辑,辩证法可以运用它,唯心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也可以运用它,具有运用的灵活性。又譬如,关于对立统一概念的运用,列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达洛卫夫人》在一个个存在的瞬间对两个主人公意识流的隧洞挖掘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似性,找出两条在表面互不交叉的情节线索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该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什么是知识》一课的“思考和练习二”,在指出全文的结论(课文最后一段)之后,向学生提问:“本文是怎样围绕‘什么是知识’这个中心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最后得出上述结论的?” 统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立论和驳论》中,对上述“思考和练习二”提出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荒凉山庄》的两条故事线索是由两个叙述人分别讲述的。一个以作者的姿态作全知叙述,担当了德洛克夫人故事的铺陈和社会环境的全景介绍的任务;另一个则模拟书中女主人公埃丝特.萨默森的口吻,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讲述了荒凉山庄中埃丝特及其朋友的故事,体现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