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刘百顺 《唐都学刊》2005,21(3):18-20
唐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光辉灿烂的一部分,也是唐代蕴藏俗语词最多的文献。自20世纪50年代初张相先生的《诗词曲语辞汇释》(以下简称《汇释》)问世以来,研究唐诗语词的专著不断涌现,继《汇释》之后,王先生的《诗词曲语辞例释》(以下简称《例释》)、蒋绍愚先生的《唐诗语言研究》都是颇具影响的著作。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单篇论文。单从语词考释的角度看,应该说,经过上述研究,这一丰富宝藏的相当部分已被开采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进一步研究,在某些方面超越时贤,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具有更韧的耐心。魏耕原《全唐诗语词通释》(以下简…  相似文献   

2.
"长班"一词,当世几部颇具影响的辞书,如<小说词语汇释>、<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聊斋志异辞典>等都予以收录,所释亦皆大致相同,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服务范围、法律地位以及工作职能等三个方面.从明清时期的大量实际用例可以看出,"长班"一词的释义至少应该包含如下四个方面:存在时期--明清时期.服务范围--官府以及个人.法律地位--隶属贱民阶层,但拥有支配自己人身自由的权利.工作职能--雇佣等.从而得出如下解释:长班,亦称长随,泛指明清时期贱民阶层中为官府或个人服务并且存在雇佣关系的人员.  相似文献   

3.
王进锋 《唐都学刊》2008,24(3):57-60
<保卣>铭是有关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过去很多专家对其进行了考释,但争论仍然很大.本文在详细考证了铭中的几个字之后,认为其讲的是周成王让官员保到诸侯国收取贡品的事.<保卣>将成为研究西周贡纳制度的重要史料.<保卣>的作器者保不是召公夷,也不是明保,而是一个名叫保的负责收取贡品的普通官员.<保卣>带有商器的特点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似文献   

4.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一种结构类型.<说文>明确标释的亦声字212个并不是<说文>小篆体系中亦声字的全部.前代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对<说文>会意字中的亦声字已有认识,但未能予以全面揭示.亦声字是"层累"的结果,它基本上是以示源性构件加注表意形符构成的复合汉字.<说文>的内部系联及其与古文字的比较考察表明,<说文>标释的848个会意字中有亦声字175个.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适用标准和普遍原则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唐宋以后,评论历史的史著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宋代范祖禹<唐鉴>、胡寅的<读史管见>,明代张溥的<历代史论>,清代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的文学批评从解释<诗经>起就形成了"过度诠释",并且在对爱情诗词、山水诗词、闺怨诗词、咏物诗词的解释中都明显地带有对道德和政治意义的偏爱,形成了道德和政治指向上的"过度诠释".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过度诠释"并不是从客观上无法避免的,而是一种主观上的故意,它得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上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最后三字作"<小明>不",专家多疑其后有阙.然而简文"不"字后有近两字的空白,证明此简在"不"字之后不大可能有和"不"字系连的文字.这几个字的释读在<诗论>的相关研究中,多呈空白状态.其实,这里是一字为释,用一个字,直指<小明>篇的主旨.简文这里的"不"字当依古音通假之例,读若负担、负责之"负"字.<小明>篇学者多从汉儒之说定为大夫"悔仕"之作,如今得上博简<诗论>的启示,可知并非如此.<小明>一诗的作者应当是一位忧国忧民,与友人相善的正直的、有较高德操的王朝大夫.<北山>、<四月>两诗主旨在于泄私愤而不顾国家安危需求.就诗作者的道德品格而论,<北山>、<四月>两诗与<小明>篇的差距显而易见.清儒姚际恒谓<小明>辞意"浑厚",信然.  相似文献   

8.
晁福林 《浙江学刊》2004,(1):121-127
<燕燕>是<诗·邶风>中的一篇.其背景和史事长期在若明若暗之间,上博简的和马王堆汉墓帛书的资料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证据.此诗的主旨亦可因此而得到较为深入的理解.楚简和帛书的<五行>篇里面,都有举<燕燕>之诗以释儒家"慎独"思想的文字,其意蕴亦须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9.
六朝时期的谢跳一曲"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响彻古今寰宇,曾引得大诗人李白"一生低首".可惜"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千载而下,对谢朓的研究与关注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时下问世的魏耕原先生的<谢朓诗论>(以下简称<诗论>),或许多少可以弥补这一尴尬.  相似文献   

10.
邹伟林 《社科纵横》2014,(12):130-132
《生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一部本缘部佛经,经文故事性强,语言通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汉语口语的面貌,但是考释《生经》全文,有些语词不易索解,辞书未载,本文对《生经》中的部分疑难语词如"博掩子、参宜、下使、驰迸、隆崇、流盈、虚欣、顽騃、殃舋"等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11.
经学在汉初正式形成,大约与此同时,史学也崭露头角.而<春秋>则寓"空言"于行事"之中,一直兼具经学与史学的双重特件.<公羊>、<嗀梁>乃<左传>侧重继承<春秋>义法,显示出经学的特点:<史记>也继承<春秋>,但其所凸显的却是史学的特点.显然,正是<春秋>兼具经与史的双重特性,促成了经史之间有着始终的关联,但也正因为继<春秋>者所侧重的特点不同,最终促使了经史在学科上的分离.在经史分离的过程中,<史记>无疑处于其间的关节点,它于著述宗旨、著述路数以及著述体例上都发凡起例,从而使史学真正独立于经学,而这些正凸显出<史记>在中国古典史学上之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是物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实践的文化品质.不同生活方式包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唐宋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唐宋诗词将诗词创作推向极致,以唐诗宋词为文化符号的唐风宋韵恰是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的显现.唐宋文人的生活方式更多呈现出的是文人的雅集活动,并与诗词创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不仅只是一份“闲情”,这份“闲情”是有着厚重的文化分量的,是“东方文明”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余三乐先生撰写的<孙承宗传>,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于2000年4月出版.在这部充满燕赵慷慨悲歌之气的作品中,作者以饱蘸感情的笔墨,描绘了孙承宗赤心报国、壮怀激烈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悲歌.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智觉禅师自行录>缘起的考辨,指出<自行录>乃廷寿自述,其剃度弟子行明记录整理,后来流通的<自行录>又经释文冲重新校订;<自行录>序言既非延寿所作,亦非文冲所写,应是行明所撰;并介绍了延寿与行明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文章还通过对<自行录>所载一百八件佛事的分类归纳分析,论述了<自行录>所体现的延寿大师的僧范形象,及其融合思想在其行持中的履践,强调了延寿理事圆融、解行并进、言行一致的高僧本色;探讨了<自行录>在如实认识廷寿融合特色方面的特殊意义,它有助于厘清延寿研究中的某些争论问题和模糊观点,如它可从延寿自行这一侧面说明"禅净四料简"很可能是廷寿诸多已经佚失的著述中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清代老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个清代研究老庄的著述很多,与前代相比,清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老子>、<庄子>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和校订,此外,还极力摈弃前代从佛教和道教角度对老庄的诠释,其整个趋势是从玄学化、宗教化的理解转向了实证化和俗世化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评论>在出版期间与胡适产生了一定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创办人"、"编辑人"、"主要撰稿人"等说法,有人也曾探究过这种关系,但并未能真正的厘清.从胡适的著述、<现代评论>的创办过程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等方面综合考察可以发现,胡适并不是<现代评论>的创办人和编辑人.他为该刊撰写的文章数量少且在该刊上所占分量较轻,就此而言,胡适仅是该刊的撰稿人而不是"主要撰稿人".深入地研究胡适与<现代评论>的关系不仅可以澄清历史事实,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胡适与"现代评论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金源文学至"国朝文派"时期方自具面貌,处于"国朝文派"时期的金代帝王金世宗完颜雍及金章宗完颜璟各有诗词传世.金世宗诗词各有一首留存,诗作<本朝乐曲>当是一首女真语诗歌,诗中讲述祖宗创业艰难,及自己所以继述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金源故土的留恋与感怀.词作<减字木兰花·赠玄悟玉禅师>为谈佛论道之作.金章宗存诗除去残篇,其余六首大体可分为宫中生活、景物吟咏,游览景观吟咏两类.景物描绘富丽精工,笔致轻灵,构思精巧.词作两首,其词咏物而高雅清秀,体小而蕴涵丰富.  相似文献   

19.
胡文彬先生<红楼林与北京>而世了.该书用民俗学的视角探寻<红楼梦>的成书传播,作者、文本、文化在创作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其研究方法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冷气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金雅 《浙江学刊》2004,(5):110-116
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