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不仅有道德权利,而且也有道德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对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对应关系中,强制性对应关系是基本内容,以道德权利为主导,共同维护基本的社会生活秩序;非强制性对应关系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直接同一,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道义力量。  相似文献   

3.
明晰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从"职业教师"向"专业教师"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教师劳动的专业特点出发,教师应当享有获得尊重、获得人格尊严保障、获得教学话语表达、获得荣誉和公正评价等道德权利;同时,教师除了履行在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普通公民的道德义务之外,还应当主动地提升自身的道德人格,自觉地尊重受教育者的发展主体性,不断加强道德自律,增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专业道德义务感。  相似文献   

4.
权利首先是一种道德的权利,道德在本原上意味着义务,道德权利是道德义务的人性对象化。道德权利具有宽泛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并表现为自由选择权、被尊重权、公正评价权等。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法律化是将那些社会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加以法律化,这有助于主体内在道德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5.
权利与义务语境下的道德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人们的"责任观"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直接原因是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对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这两对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中国目前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中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道德责任缺失问题异常突出。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个人不仅应该致力于满足个人的利益和实现自我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和他人服务的神圣职责,而且只有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益关系作为道德的基础通常内含数量关系,人的道德观念与其数量关系概念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道德的数量关系本质上是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某种合理性平衡关系,反映这种合理性平衡关系的便是以数量关系表示的伦理公平。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道德权利问题几乎未被纳入我国政治学、伦理学和法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从80年代中期开始,道德权利问题才逐渐受到伦理学界的关注。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的共同根据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关系。道德权利从施行方式上说是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由特殊的道德调控方式所维系的权利,从要求方式上说是索要相应义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 ,提高国民道德素质 ,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道德公平性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注重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对称性 ,如果倡导、确立和构建起了道德公平性原则和机制 ,就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和践行道德规范 ,有利于更好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9.
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法制教育的论述,首创性地将公民守法的法律义务转化为道德义务,这是我党对法制教育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既具有法律性,也具有道德性,成为道德义务;法定义务的自觉履行是守法的道德要求,在我国有其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公民的守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认为道德回报的理论依据是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德福一致”是人们的内心愿望 ,也是社会公正伦理秩序的基本要求 ;道德活动主体动机的超功利性与道德社会回报的功利性并不矛盾 ,不能以功利性否认道德回报的意义和价值 ;道德回报与道德境界有关 ,多层次的道德境界包含着对利益的不同追求 ;道德的行为不仅是美的、高尚的 ,而且是有用的 ,可以给道德主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简单否认“以德谋利”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光有法律的约束还不行,同时必须有道德的约束.公共权力行使方式必须是理性的和正义的,充分体现道德精神;同时,权力主体的道德能力保证也是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重要因素;从约束的心理过程而言,要经过畏惧感、义务感、羞耻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作者精神权利在国际立法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态势,其所昭示的嬗变过程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作者人格利益的重视和对人权价值的保护.作者精神权利在著作权法上的地位历经变迁后,现为各国著作权法所规制和调整,但其称谓、所处层次和内容并非完全一致;我国立法对该权利的保护超越了《伯尔尼公约》所定之标准.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作者精神权利的经济价值凸显,其在著作权法中的地位亦逐步扩张并已突破自身的限制,朝着经济权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治理     
道德治理是一个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道德治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柔性治理”属性等基本属性,其基本目的是化解社会道德问题、构建社会伦理生态、维护社会良性秩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道德治理现代化主要包括道德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道德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内容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等的现代化。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制度化民主化、治理机制的协同性、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圆融互动。道德治理具有限度。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些误区,如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过分推崇“灌输”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结果导致德育收效甚微。道德心理学研究证明,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是产生动机的最根本的心理基础,提高德育实效就要从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要以人为本,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驱力,进而使学生产生道德诱因;通过讨论、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使学生主动选择、积极建构道德行为,进而达到提高德育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二程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提出了以德治为中心的道德教化论。在长期德育实践中,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平等育人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施教方法;而且也极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曾对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形成起过积极推动作用,也对当今德育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荀子和柏拉图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同的国度里 ,他们提出了大致相同的道德理想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实现途径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的道德起源观和其道德理想实现与幻灭的不同结局。其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是我们党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 ,对我们今天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