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如何客观解读知青文学——北大荒知青代表作家作品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文学的肇始是源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在"文革"中形成高潮的知青运动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坛上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朦胧诗潮"、"知青文学"等文学现象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奥运之年是知青运动的40周年。当年的知识青年于文学、历史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群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正确解读知青文学,充分挖掘其积极因素,客观认识其消极影响,无论对文学发展还是对社会进步都是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可以说,失去了知青作家,一部新时期文学史会成为残篇断简。知青作家这一创作群体的出现及其产生的实绩,早已引起文坛的密切注视。然而,现有的研究往往偏重于知青作家的个体特征,或者群体的主体方面,忽略了产生知青作家群体的共同文化条 相似文献
3.
4.
黄平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1):174-182+223
\"新东北作家群\",概指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一批近年来出现的东北青年作家,称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抗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乡愁。在艺术上,以往的文学理论更多地从技巧层面上的\"内部/外部\"来讨论视角,忽视在文化层面上\"内部\"与\"外部\"的辨析,而这批作家\"子一代\"视角的叙述特征更令人瞩目。在共同体的意义上,这种\"子一代\"视角是在共同体内部的写作。\"新东北作家群\"有效地超越现代主义文学,创造出一种共同体内部的写作,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写作。口语化的短句、依赖对话与描写、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几乎不使用心理描写、强烈的故事性,这大致是\"新东北作家群\"的现实主义风格。\"新东北作家群\"最终不是指一群东北籍的作家,而是指一个吸取现代主义文学资源的\"新现实主义作家群\"。在这个意义上,\"新东北作家群\"的崛起,将不仅仅是\"东北文学\"的变化,而是从东北开始的文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文革时期公开发表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揭示其话语逻辑与内在意味.认为文本模式化叙事的双重情节建构、理性主题开掘、人物及其关系设计和矛盾发展演变程式等方面,顺应着违背历史与文学规律为文革意识形态提供合法性论证的目的,显示出反人权、反人性的思想特征.但作品人物形象和情节叙述的具体内涵,以及对地域风情、民间文艺、浪漫抒情气质等审美元素的追求,暗含着后来知青文学合理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北大荒知青文学对于“铁姑娘”人生所包含的历史、人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要比其他知青文学深刻而独到。尽管北大荒知青文学中“铁姑娘”形象群是复杂体的聚合,人物个性差别很大,但都没有偏离时代的共同本质,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创造“铁姑娘”形象的终极目的。“铁姑娘”形象完成了知青新人形象的建构,体现了一代女知青成长的受困与突围,更彰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类形象内蕴的张力凸显出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艰难和沉重。 相似文献
7.
8.
从民俗叙事角度来看,"东北作家群"小说呈现出共时性复合叙事的形态特征.多形态叙事在不同作家身上具有鲜明的侧重点.概括起来讲,萧红主要以启蒙叙事见长;萧军重在凸显民间叙事风格;而端木蕻良则是典型的"社会分析"叙事. 相似文献
9.
“文章”即有文体的、独立成篇的作品。古代“文章”体系有总集、论著、目录三种形态。中古时期的“文笔之辨”,“文”排除“笔”便可建立“纯文学”体系,但这个机会因“文笔之辨”的偃旗息鼓而失去,其时构建的是“文、笔”合一的、以“诗赋”为领头文体,以情灵、文采为追求的“文章”体系,这是一个“泛文学”体系。隋唐以后,“经、子、史”经过“剪截”改造进入“文章”体系,“泛文学”体系进一步扩大,以适应学习好“文章”、撰作好“文章”的需要。如此“泛文学”的“文章”体系,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价值,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学”观念的包容性、开放性,其突出“情灵、文采”的特征,展示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兴起一种文学思潮。本文概要分析了美国文学中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原因及各个流派创作特色,并提出随着美国多元化文化的发展,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将进一步走向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上层建筑的发展与经济往往是不同步的.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文学也一样,常常与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文学评论家李建平、黄伟林等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正是如此揭示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在中国当代文学界相对沉寂的20世纪90年代,却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桂军崛起的事实.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呈显为从发现到重构等形态。其中,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在思考人的存在和呼唤自然回归的同时,尤其能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观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状态进行了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15.
“台湾文学”并不是新名词,在台湾光复前就有作家使用过。但这不等于说,“台湾文学”在任何时代或对任何人来说,意义都是相同的。“譬如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是殖民地台湾的心声,是精神与灵魂的表达;是挫折、希望、悲哀、喜乐的交融。但在同一时期,从日本统治者的观点来看, 相似文献
16.
80后作家备受瞩目,但80后评论家(包括文学史研究者)却未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文章所论的80后批评家,基本是集中于国内重点院校的重点学科,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院派评论家,他们对于80后作家的忽视,实际上反映了学院派本身对商业化出版的拒斥与反感。而从考据、义理、辞章这三重人文社科研究角度考察80后评论家的学术理路、代表观点与研究立场,正说明其反映了目前中国的文学状况与话语权力的归属。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朱德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2):121-130,175
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的激变期"五四",茅盾的现代文学观极为丰富又具有前瞻性。近30年对其研究达到相当高的学术层次,但是对他提出的"民族的文学"与"世界的文学"两个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究却显不足。早在19世纪20年代歌德提出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概念,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世界的文学"设想;逮及20世纪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勃发,首倡建构"民族的文学"(即国民文学)与"世界的文学"的茅盾,既对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精辟论述,又对先创造国民文学再联合各国建设世界文学的缘由给出充分阐明,也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学必具的美学特征作出了科学的预测。茅盾的现代文学观不仅具有原创的理论价值,而且它的前瞻性也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对于解决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繁荣背后的"乱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
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力度,社会剖析派概念存在的合法性面临着质疑和危机。群体政治兴趣的指引、知识权威的确立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于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起到关键作用,而通过刊物加强凝聚、私下沟通交往和书评加强交流,是社会剖析派运作的主要方式,体现了社群的凝聚力。从社群流派的人事角度入手来分析社会剖析派群体的生成及运作,不仅能进一步加强这个流派的内涵建设,为命名的合法性增加说服力,同时对于重新阐述社会剖析派,乃至拓展视阈研究现代文学其它群体流派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