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社会在日益走向现代化变革的历程中发生着一系列极为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社会心理生活领域也正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现代化的变革必然引起现代与传统、新与旧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剧烈抗衡,从而导致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心理世界的种种困惑、焦虑和不安等情绪反应。原有的借以维护内在心理平衡的传统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改造 ,较深层次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更新。文章通过论述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重新研究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 ,从而说明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中 ,应坚持科学精神 ,才能完成社会文化形态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4.
论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与深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 ,在社会现代化这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中 ,必须要有渗透于国民精神之中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这一过程虽然极其艰难缓慢 ,但它却是社会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文化心理基础。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 ,人的现代性转变的滞后性就更加凸现出来 ,各种文化相互绞织、融合、碰撞、冲突 ,都在国民精神中以不同的方式起着作用 ,但谁也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主体 ,因而也就使得我国人的现代化变的更为复杂和艰难  相似文献   

5.
人际交往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社会,人际交往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特色,同时又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心理积淀。寻求一条科学合理的路径,提高现代人际交往的质量,对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协调社会关系,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与现代女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外化。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沉重的传统伦理道德仍然阻碍着女性的真正解放 ,甚至根植于女性人格心理。因此 ,在现代文明大潮中 ,中国女性摒弃旧传统的心灵负载 ,塑造现代女性人格 ,不仅对女性的进步与发展 ,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重要价值理念,是有效处理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挑战即人与心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文化路径。和合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不断实现现代转型,指向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凝聚力强大、人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和谐、国际关系和平等五个维度的价值定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底色、集聚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国际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适应与冲突,是今天我国各民族面临着的一种客观现象。民族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积淀,而其中更为复杂且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乃在于它的深层,即观念、理想、价值、假说和思想方式等隐含的部分,通常被称为社会或民族心理。这些成分,不仅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探讨苗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确立了开放与改革的战略方针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当我们一步一步开始朝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新的矛盾、新的冲突、新的挑战逐渐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它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政治结构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当我们从事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改革的时候,必定将伴随着一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文化心理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新旧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现实,我们以文化心理冲突为主题,作了一次社会态度测量,试图通过实际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通过将现代性不断植入传统进而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自主选择而使自己的发展步入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行列的过程。传统与现代、中方和西方等不同文化在当代中国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相遇并会引发文化矛盾和冲突。从本质上说,这种冲突昭示着中国文化正在面临着一场由转型而引发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当代重构,意在使我们能够站在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觉地审视定位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努力重塑能够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特质要求的自信包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法制现代化是当今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实现法制现代化,实现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法治型社会的转轨,关键是如何改造和继承中国传统的法律意识,因为社会的变革首先应该是观念的更新。在中国传统法律意识与现代西方法律意识的比较中,只有对传统的法律意识进行扬弃,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目前处在新旧两个世纪交界点上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随着摆脱旧体制、转上新轨道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各种思想、意识、观念的激烈冲突,从而使作为传统文化核心部分的价值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冲突实质上是代表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价值观念与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价值观念的一场争夺生存时空的较量。这种较量和随之而发生的社会变革,无疑会对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己任的现代编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使其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整个价值观念也随之而发生巨大变化。应该说,价值观念的这种冲突与变化,不仅有利于加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也对以现代化为价值目标取向的现代编辑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现代化需要编辑价值观念的理性转换,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又是编辑思想观念现代化过程必经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挑战-回应”模式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战—回应”模式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外力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具有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君主政治的专制性、儒家思想的钳制性和优越自大的心理 ,使得传统政治形态具有显著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外力挑战打断了这种连续性 ,从而充当了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启动的“不自觉的工具”。然而中国内部力量始终是推动政治现代化启动和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制度与文化的各自更新变化使得传统社会中制度与文化的内在对应被打破,制度与文化的冲突成为这一时期两者关系的主流。但是透过这一冲突本身,在实际上,转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程度直接导致了这一冲突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经济的发展引起两者在原有相互适应基础上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而趋于尖锐和激烈,而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又使两者回复到新的相互适应之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契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既冲突又契合.五四运动时期,我们选择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反传统,是看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冲突的一面,是期望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中华传统文化,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却是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心理条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她的故乡德国生根发芽,而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开花结果,除了其他的社会历史因素的作用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心理相契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具有决定性影响与制约的因素 ,除了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架构下的社会等级结构、以孔孟学说为主导的儒家学说等方面外 ,还包括政治主体构成的复杂多样、社会历史悠久多变与中国地域宽广多彩等主观因素和时空因素。传统政治心理的各种不同的倾向 ,既相互对立冲突 ,又相互依存与制衡 ,共同影响着现实政治运行。它们具有构成错综复杂 ,沉淀深沉浓厚、发展曲折多变等特点。中国社会传统政治心理必将实现其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哲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转型的重要个案,是中国哲学转型的重要部分。其理性省思的主题表现为在近现代全球性现代化运动中,不仅传承和阐释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城市与乡村的多重冲突中接受和阐释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近现代西方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从而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家对“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刑事辩护制度是西方法文化的产物,对人的尊严给予平等尊重和保护是刑事辩护制度内含的文化主题。这一文化主题使刑事辩护制度表现出独立、平等、权利和民主的优秀文化品格,而这正是否定个人价值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所不能兼容的。因此,刑事辩护制度的移植带来了激烈的文化冲突,并因此而决定了刑事辩护制度在中国的曲折命运。然而,中西传统法律文化在刑事辩护制度上的对立和冲突毕竟已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尽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这场冲突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惯性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力量正在逐步消退,它的社会同情正在逐渐丧失。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西方法文化暗合了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主题,已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渐成为当代中国法治和文明审判的本土资源,从而为刑事辩护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