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生殿》的“三易稿”使作品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这又与《牡丹亭》不无关系。洪昇对《牡丹亭》的评价恰恰印证了《长生殿》对《牡丹亭》的借鉴。这种借鉴具体表现在剧情结构、爱情主题、通变手法、细节描写等方面。这种借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时时体现出作者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入木三分的刻画──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邓宁辛(一)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是中国戏剧丰收的世纪,是传奇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世纪。其中堪称中国戏剧文化史上第一流瑰宝的作品,在继汤显祖的《牡丹亭》、李玉的《清忠谱》、洪的《长生殿》之后,...  相似文献   

3.
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牡丹亭》,历来论曲者常把它与《西厢记》相提并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说:“王实甫《西厢》,汤若士《还魂》词曲之最工者也。”孟称舜《柳枝集(倩女离魂·楔子)眉批》亦云:“《西厢记》和《牡丹亭》,皆为传情绝调。”沈德符《顾曲杂言》又云:“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个《西厢顺价。”其作者汤显祖亦因此而蜚声剧坛。而且,随着《牡丹亭》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流行海外,汤显祖亦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在其《中闰近世戏曲史》这部颇具学术权威性的专著中,将汤显祖…  相似文献   

4.
<正> 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和《长生殿》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传布甚广,影响很大;尤其受到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的欢迎。我在工作中也从中得到许多教益。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本书在戏曲格律的点校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本文拟就若干曲牌的句格问题进行辨正。同时也要涉及王季思先生校注的《桃花扇》,胡士莹先生校注的《紫钗记》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六十种曲》在曲律上的某些错误。古典戏曲格律甚严。每一支曲牌规定句数与字数,称为句格。正字列入句格,衬字不列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典爱情悲剧杰作《牡丹亭》,自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其高超的艺术魅力和独特新颖的思想观念震动了文坛、曲坛,产生了“《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局面。其后,《牡丹亭》便成为古代戏曲舞台上常演的节目,对广大青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流传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的史实和一些文学作品中有关《牡丹亭》的影响的现象来看,《牡丹亭》流传的历史过程已经客观地给出了它历史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一个寒士诗大盛的时代,查慎行不愧为康熙朝江湖寒士诗第一家。追溯其江湖寒士之调的形成,《长生殿》案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长生殿》案虽起于黄六鸿攻击报复赵执信,但查慎行、洪昇、陈奕培等四门之员“同被吏议”,已决定了这场案事并非专对赵执信而发。将《长生殿》案比连于“南北党争”,悖于史实;将之归于纯粹的“个人意气之争”,虽揭示出事件的偶然性,但又不免将问题简单化。《长生殿》案与康熙中叶士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文学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查北赵”及洪昇受案事牵连最剧。查慎行未曾进学,其国子生资格来之不易。在这场风波作用下,慎行科举心态、人生道路、诗歌创作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在江湖载酒的人生重塑中,慎行养成“山野之性”,从而促成一代江湖寒士之调。  相似文献   

8.
论《紫钗记》的思想价值及其意义●李秋新《紫钗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创作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几百年来,对于它的思想与艺术成就人们曾做过一些论述和探讨,但同对作者的代表作《牡丹亭》的研究相比较,则显得太不够、太肤浅了。这固然是由于《牡丹亭...  相似文献   

9.
《长生殿》、《桃花扇》与清初遗民心态苗怀明《长生殿》、《桃花扇》可谓清代戏曲史上的双璧,这不仅表现为其刻画人物、结构布局、语言运用的创新与成功,而且还表现在其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和内涵上。这两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十分准确地反映了清初广大知识阶...  相似文献   

10.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污秽西门府,纯洁《金瓶梅》──《金瓶梅》斥淫描写辩正潘承玉(一)《金瓶梅》自问世以来,“贻讥于诲淫”①近四百年矣。“逢人情欲,诱为不轨”②,乃“市诨之极秽者”③的道学家津唾未已,又出现了现代学者“自然主义标本”的指责,称《金瓶梅》“过分重视细节描写而...  相似文献   

12.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牡丹亭》诞生于有明一代以“宗唐”为主流的文学潮流中,其角色塑造、情感寄托、意趣神色的创造等都得益于作者复杂而又明显的“宗唐”旨趣。由此可见汤显祖手摩心追唐代“有情之天下”,并以此镜照明代“有法之天下”对人情人性压抑与戕害的现实。《牡丹亭》虽以明代小说《杜丽娘记》为胎,却一如《紫钗记》等以唐人小说为胎,重塑的是唐型人物角色,于情于理之中传达出对唐人的理解之同情。《牡丹亭》以“意趣神色”为宗旨的曲词撰写,也得益于唐诗的精神、情感与格调。借助于“宗唐”旨趣的戏曲书写,汤显祖寄托了关于生命价值、现实人生、社会理想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14.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15.
“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在明代众多的言情传奇中,足称“擅场”之作者,应首推汤显祖的《牡丹亭》。《牡丹亭》所讴歌的“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深深地感动了封建时代青年女子的心,甚至出现为之断肠殉情的事。其所以有这样感人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以精湛新颖的浪漫主义艺术方法,把纯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比了《牡丹亭》与《仲夏夜之梦》异同和特点 ,论述在以梦幻描写爱情的情与理矛盾中 ,牡剧着重揭示情与礼法之理的矛盾 ,讴歌人间的至情 ,抨击扼杀人性的“理” ,仲剧侧重情与认知的理性的矛盾 ,既颂扬了爱情的神奇魅力 ,又指出它的弱点 ,显示了前者反封建理学的进步性和后者对爱情二重性的浪漫主义现实性 ,这种东西方艺术遗产正是我们推进现代文艺创作情理观的思想瑰宝。  相似文献   

17.
<正> 洪升的《长生殿》以李杨故事为题材,其最早依据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元明戏曲中对它影响最大的是《梧桐雨》。 洪升在康熙己未年《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前人曾认为这是对《长恨歌》、《梧桐雨》的非议,颇不以为然。刘咸炘甚至批评道:“虽曰文人相轻,无乃太不自量乎!”(《文学述论·曲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紫钗记》和《牡丹亭》都是以爱情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反封建的主题的。对同一作家不同年代的相似题材的作品加以比较,最能看出高低上下,最能看出作者的世界观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本文试图在《紫钗记》和《牡丹亭》的分析对比中,来探求汤显祖创作思想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问世之后,称道其语言者,不乏其人。有言其词新韵幽者:“新词不让《长生殿》,幽韵全分《玉茗堂》”;有赞其香艳者:“浓香绝艳知多少,不及兴亡扇底传”;有称其清妍者:“阙里文孙正乐年,新声古调总清妍”;有夸其新奇者:“所谓‘全秉巧心,独抒妙手’,关、马能不下拜  相似文献   

20.
赵执信《谈龙录》共收谈诗语段37则。它是传统诗话中常见的那种零散的、印象式、摘引式、描述式批评,较少明确的理性论析,不少地方意旨需要捉摸,应题的第一则允费揣摩。而弄懂它,才能找到整个《谈龙录》的中心。谈龙录》完成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作为此著导引与中心的那场“龙”的争论,实际前此20余年发生。其时大约为《长生殿》定稿之1688年前一两年。参加那一场谈诗争论的三个人,一个是著名昆腔传奇《长生殿》作者洪异(164~1704,谈龙时40余岁),一个是主盟当时诗坛的王士债(1634~1711,时50余岁),一个便是青年诗人赵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