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和死,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哲史上宏伟而精密的体系,还是中哲史上散漫的体悟,都少不了“死亡”的章节。儒道两家是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之两大思想流派。海德格尔则是当代哲学中最卓越的德国思想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把他们的死亡观作一比较研究,乃是十分必要有趣的。如何理解死亡,把握人生,可以成为古今东西文化哲学融通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2.
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核心,亦是哲学观的重大问题。西方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主义最为热衷于生死观的讨论。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是其中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实质是伦理哲学。从先秦孔儒始,哲学就热衷于讨论伦理道德问题,似乎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其实,与孔儒的伦理哲学相对立的老在道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尤其是庄子,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死生无变于己”(《齐物论》)的生死观,并以此为核心构成了庄子的人生观。将热衷于讨论生死问题的东方之庄子和西方之海德格尔作一比较,探讨相距两千多年,相隔万里的…  相似文献   

3.
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乐生”的文化,重在人们现世的社会生活、道德践履和政治活动,对“死亡”的性质、意义及特征颇为忌言与回避。实际上,老子和庄子对死亡有异常深刻的认识,并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死亡的本质、保全生命以及超越生死的问题。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道家的死亡智慧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已经成为中国古老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将对道家的死亡哲学展开分析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沙家强 《兰州学刊》2008,(2):199-201
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由于近代以来学科的分化,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进行单学科的分解式的研究,这虽利于对某方面的深入研究,但不利于对问题的全面把握。特别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研究,单一学科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包括哲学、艺术甚至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研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雅博士的《周代礼乐文化研究》一书,抓住了周代礼乐文化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构成的核心历史与哲学,为此从哲学与历史交融的视角,对在中国文化形成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周代礼乐文化作出了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6.
“心化”是《庄子》哲学中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同关心、研讨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主体认识境界的变化、人的本质的物化以及理想人格的培养等重要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要弄清《庄子》的“心化”论,首先就  相似文献   

7.
<正> 王船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古代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处于传统文化向近代转换过渡环节的重要思想家.其哲学既是古代哲学最高成就的体现,又是古代哲学向近代启蒙哲学的过渡.笔者10年前曾提出,船山既非理学家亦非启蒙思想家,其思想具有理学与启蒙二重因素,故不宜用“非此即彼”方法进行研究.本文试图继续以“亦此亦彼”方法进一步探究船山史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换之取向,以探讨船山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并比较近代中西文化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原创性的思想家,是独树一帜的文化巨人。作为与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世政治哲学和道德教谕的对立面,庄子思想突出的是超越的形上追问,是摆脱一切限制的精神自由。千百年来,欣赏《庄子》、解读《庄子》之所以绵绵不绝,正是因为《庄子》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其价值并不随社会历史文化转移,具有永恒性。本文是研读《庄子》的产物,如题目所示,是对《庄子·大宗师》一段文字的解读与阐释。一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加相忘于江湖。”直观地说,“泉涸”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褚春元 《天府新论》2007,(1):151-153
庄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在他及其后学著作《庄子》中,庄子以自己切身的艺术体验对文学艺术作了深刻的论述,特别是他把“天籁”、“天乐”之美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论述更是精辟独到。“天籁”、“天乐”之美,即是自然本色之美,庄子把它作为文艺鉴赏的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文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后世人们进行文艺鉴赏提供了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11.
孔庆榕 《南方论刊》2004,(12):49-52
2004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2555周年。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就称赞孔子是“一位实际的世间智者。”不久前,联合国正式宣布设立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孔子奖”,以奖励在教育文化哲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大奖项。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在中国文化系统内产生的 ,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特质。今之学者通常站在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它 ,往往忽视了其作为中国文化和哲学问题的性质。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语境角度去解读 ,可以发现“白马非马”论实际上不属于逻辑问题 ,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认识论问题。它是“责实”问题 ,而非“共相”问题 ;采用的是“辨物察类”型分析法 ,而非概念逻辑 ;它是公孙龙特有的借以阐述其思想智慧的“道”论  相似文献   

13.
张松 《东岳论丛》2002,23(4):111-114
《周易·系辞》上篇所说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及相关话语实际上关涉到现代哲学解释学的许多重要问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和人类理解的本质。参照哲学解释学的某些思想 ,我们将会看到它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其合理性意义 ,而正是由于古代思想家对这些话语中所包含的哲学解释学意义具有一种普遍的共识 ,中国古代思想才始终立足于深切的实践性上  相似文献   

14.
《庄子》和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都是哲学著作,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国家,是用两种毫无关联的语言写成,并且起源于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庄子》出现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代后期,与《老子》一起成为道家哲学的主要著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文学运动发展的一个动向就是文学与哲学的“合流”。这一动向在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 ,一方面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实践哲学的最好“实践”就是文学。萨特称自己的文学为“介入文学” ,他号召作家要“介入”社会生活 ,为时代而写作 ,争取倾向性文学。另一方面 ,文学的本质在于“超越”生活 ,力求揭示出掩藏在生活中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借助文学形式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从而形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6.
“关系”当哲学的主角:形而上学不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自尼采,经由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这个创作哲学和思考哲学的研究范式,就像上帝死亡那样,似乎也处在弥留之际。这种看法有点肤浅。这些叛逆的哲学流派,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也构造了属于自己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20世纪,“关系”从哲学的方法论范畴,一跃而成为元哲学范畴,成为引领新型形而上学的关节点。因此,形而上学没死。形而上学不会死,因为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关系研究的关键则是必须由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以非在场性凸显出来。任何以在场性规定的关系准则都是话语的暴政。关系由凸显的方式实现.以罗素悖论和哥德尔定理为代表的逻辑与哲学中的最大难题就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庄子既是思想深睿、情感丰富、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一代哲人,也是现实的无情批判者.他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先秦任何哲学家、思想家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对古代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几乎横扫了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总是与人们的生存和苦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庄子哲学的现实批判弥足了道德的厚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论存在主义的死亡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问题,向来与哲学的发生和发展紧密联系。对死亡的思考,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的契机:死亡恐惧,既为存在主义的情感之源,又乃存在主义哲学的推动剂。死亡意识的分歧,也规定着存在主义流派内在的差异。先期存在主义,以重造死亡恐惧,强化每一个个人“我自己的死”,进而过渡到充分意识“我自己的在”。后期存在主义,以异己恐惧取代死亡恐惧;在人神分离前提下,自然界、其他人、自己,都可能成为地狱。随死亡意识的更替,“向死的自由”,也迈向了“绝对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过着贫困的“隐士”生活。他品格高洁,逸世独立,不愿涉身仕途。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奇特,极其丰富多采。他富于形象思维,以寓言写哲理,“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我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评价说:“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可是,在惯用几何模式从事哲学思考的人看来,即便在庄子哲学里,也是既有理智的寒光,而又缺少连贯。这位思想家虽然不能不使用演绎和推理,却无意于把观念编织成严密的模式。”这位会通中外的哲学家非常深刻而又正确地评价了庄子哲学及其特色。本文从某些不同的视界对庄子哲学作了一些思考和诠释,请专家学友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有生于无”是先秦道家哲学的的主要命题,构成了老庄哲学的本体论根基,之后,魏晋的玄学家们更是对这一命题津津乐道,中国传统哲学的集中体现-宋明理学也时时浮现出“有生于无”的影子。尽管“有生于无”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流派的思想家那里,其思想内涵和哲学意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不同否认的是,这一命题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横亘中国古代哲学之始终,绵延二千年,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思维建构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哲学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