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藤花亭曲话>是晚清文人梁廷柟的戏曲理论名著.梁氏"不荣古而陋今","不党同而伐异",用比较方法进行辨析,反对雷同倡导独创,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与创作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廷柟是清代著名的南汉史学家,也是一个岭南文学家。在诗歌题材方面,他的写景诗、赏艺诗、鉴古诗较有特色,成就较高,但作为一个由清中叶进入近代的诗人,又处在抗英斗争的前列,却缺乏时代的强音,让人不无遗憾。他的诗歌艺术主要处在模仿唐宋诗歌的阶段,既有古人面目,但也有我之性灵,这是梁诗取得成就的一个要素。梁诗主要学韩、苏,字法、句法上有得有失。作为岭南文学的一个部分,梁廷柟的诗歌,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岭南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梁廷是道、咸年间广东著名学者,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但他究心西事,热心御辱,热情支持林则徐和邓廷桢领导的禁烟和抗英斗争,成为林则徐、邓廷桢禁烟的助手和抗英的谋士,在面对面的对敌斗争中,梁廷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且带有近代色彩的反侵略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4.
晚清梁廷柟的《小四梦》杂剧中,《断缘梦》是值得注意的。与其他三剧相比,此剧无复依傍,直写自我情怀。以梦幻笔法表现人生感慨,以荒诞情节揶揄社会现实,虽然太多鬼气,但不失为清代杂剧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于1922年在美国英译并出版了《李白诗集》,影响巨大.闻一多与他就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讨论分别提出了"灵芝"译论和"海变"译论.两人的译论显示了中日学者不同的翻译观,即面向中国的翻译观与面向世界的翻译观.这两种翻译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价值认知不同,对中国古代诗歌向外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庸》首章涵盖儒家的本体、工夫和境界思想,乃全书之体要。吕柟不满朱子对《中庸》的诠释,以"综合"为原则对《中庸》做出异于朱子的创造性诠释。在本体上秉承张载的"气本论",提出"理气非二"的理气观;在工夫上主张以"慎独"统领存养与省察;在境界上以"致中和"为本。这三方面以浓缩一体的形式显豁出吕柟《中庸》学的形态和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中,误读"夷情"是一不可忽视的现象.道光九年英船"延不进口"案中的"夷情"误读,颇具典型性.该年,东生行对西班牙商行的欠款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延不进口"长达半年之久,其矛头直指行商制度,是清朝贸易体制首次遭遇外商的攻击.在两广总督李鸿宾的调停下,英商最终开舱贸易,没有造成武装冲突.记载此事的中英双方档案差异甚大,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夷情"的大面积误读以及双方信息占有不对称的情况,反映出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的一个重要缺陷.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君臣观是建立在对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的,以民本,以仁为核心.君必须以道行政,臣则应以道事君.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的为前提,臣对于君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孔子的君臣观表现了春秋末期人的意识的觉醒.以董仲舒为首的汉儒提出"三纲"说,对孔子的君臣观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所谓"纲常名教"."三纲"说的君臣观与孔子的君臣观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两千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这两种不同的君臣观混同起来,将"三纲"说的君臣观,当成孔子的君臣观,并奉为主臬.不但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受其束缚,而且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能摆脱这种束缚.这说明孔子的君臣观具有超前性,确有认真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的看法上.在他的"人的观念"中,生死观、享乐观、妇女观、轮回观是其内核.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观念源自生物进化论和自然人性论.妇女观则体现了人道主义和文化人类学对他的影响.轮回观主要受到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人的观念"体现在他的小品文中,形成了淡、雅、缘、苦的文学趣味,还体现在文论中的人道主义和审美非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0.
梁廷柟是晚清一位比较有影响的曲论家 ,其《藤花亭曲话》体现出将戏曲艺术引导归复到正统文学阵营的“雅”化倾向 :认为戏曲应该在“有功世道”方面体现价值 ;在文词方面则要求含蓄典雅 ,力忌鄙俗 ;戏曲故事只要符合伦常义理与生活逻辑就可以虚构 ;情节关目的设置则要以“奇”为标准。在封建社会晚期这一大文化背景之下 ,戏曲理论创新的空间日益狭小 ,复归与集成正是主流所在。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时期,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者,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对国家和民族之深沉的挚爱和高度的关注为底蕴与内涵,注重研究和探讨如何筹边谋防、抵御外侮、消除“边患”,以保卫国家安全的方略与对策,为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摇旗呐喊、振聋发聩的作用,为以后收复新疆失地、实现新疆建省及晚清新疆防务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历史上,社会舆论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在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运动时期完成的近代舆论转型中,被誉为"舆论骄子"的梁启超起到了核心人物的作用.他以其丰富的实践活动和系统、先进的舆论思想对中国社会舆论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近代舆论转型中所体现的经验和规律对当今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仍有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林则徐结合恃民兴邦、恃民卫邦的斗争实践 ,慎于理论思辨 ,勇于实践求索 ,将传统的民本思想拓展提升到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高度。从恤民生以筹国计到依恃民力发展生产 ,抓固本之根本 ;从单纯依靠农业的富民强国之方到重视商品经济、学习外国技艺、开拓新的生产力 ;从依恃民力固本兴邦到开发边疆 ,兵农合一 ,兴邦卫邦并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期间,在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秋对盐城地区的一次农村社会调查的情况,从中展现与分析林则徐的为政思想与深入实际、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5.
薛福成是鸦片战争之后成长起来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中法战争期间,薛福成发表了一系列政治见解,主张"和战相济",主张充分利用各种矛盾,调动各种有利因素,采取正确的斗争策略,确保越南问题的圆满解决.主张充分利用刘永福及其黑旗军来抵抗法军的侵略.此外,薛福成还亲自参加和领导浙东地区的抗法斗争,充分体现了薛福成强烈的爱国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6.
晚清文学改良思潮对胡适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胡适承袭了梁启超等人的以文艺作为新民手段上,还表现 在他们在诗歌革命的宏观问题上,也有大致相似的看法。当然,胡适也有所创新。这首先表 现在具体到如何进行诗界革命时,胡适与梁启超的不同意见。其次 ,胡适发起文学革命时 更多考虑了文学界的不令人满意的现状和文学自身的特性。胡适的独特贡献还在于将文学 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认为要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必须创造出能为大多数民众 所接受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存在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从而导致对待外资支持或反对两种态度.为此对科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适当拓展后,对我国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出口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基本支持第一种观点,即吸引外资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应当继续扩大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已是定论,但这一系列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这些条约的背景是明清时期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的紧张关系和由此造成的沿海边缘社会发育不良、身份含糊,以及开放广州对外贸易的同时严格限制中外接触。所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中外之间社会经济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流问题,由此形成中外之间的纽带———沿海边缘社会。中外条约谈判过程中围绕“誊黄公布释放汉奸”和天主教传教自由展开激烈的争执,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之间和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战后历史变动的趋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影响存在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从而导致对待外资支持或反对两种态度.为此对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适当拓展后,对我国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出口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基本支持第一种观点,即吸引外资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应当继续扩大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20.
三口通商大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适应对外情势变化而在天津设立的专门负责管理北方三口通商、交涉事务的官职.天津教案爆发后,该职旋被裁撤.关于裁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官僚体制的冲突、对外交涉体制的缺陷以及中外矛盾的尖锐化等方面分析了该职裁撤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