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且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中间经过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再发展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最终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历史课题.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艰辛探索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且也攸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  相似文献   

2.
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是一个复杂而且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 ,中间经过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再发展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论 ,最终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一历史课题。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艰辛探索的经验教训 ,不仅有利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而且也攸关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  相似文献   

3.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确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高难度的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和形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这一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课题在中国第一次得到了初步的解决。笔者认为,从一定的意义上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而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矛盾,人的独立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可以而且应该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社会人的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作出全面的判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人的独立性相伴随的人对物的依赖性,却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关系的物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虽然这一方向早已确立,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把握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仅有许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而且还需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防止方向上的偏离,因此,认真地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在理论上进行再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主要联系高等教育的情况,就有关的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刘少奇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与贡献荣开明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夺取了政权之后,究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本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刘少奇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沤心沥血,付出了辛勤...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要求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 ,不仅在思想理论上 ,而且在政治实践上忠实地当好“三个代表”。为此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新课题 ,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正确处理利益上的五个关系 ,做“三个代表”的自觉实践者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争取民族独立,加快社会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解决了民族独立问题.如何用社会主义加快中国的发展,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以其卓越的胆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立足于国情,面向世界,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明确的现实目标,在创造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实现着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很好地解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后,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毛泽东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有益的探索。邓小平高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伟大理论旗帜,科学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再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解答国际共运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新课题的创新之作.它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著作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一些缺憾和历史局限性.对其进行理论剖析,对于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历史条件下最重大的时代性课题,它不仅决定着中国、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主义的命运和世界发展的前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分,也是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回答和阐明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路线武装教育全党,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始终面临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和人们未能很好适应时代变化等原因,这一重大课题.过去一个相当长时期,未能从总体上得到解决,留下了许多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系统总结了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创立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我们按照邓小平理论所指引的方向、道路和发展战略干下去,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3.
甘林 《中华魂》2017,(12):20-26
60年前,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他在社会主义时期理论的巅峰之作。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新课题的创造性回答,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这部作为历史性的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而且也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就其历史背景、主要论点和当代价值,作一体会性解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列主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所处的时代和在当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哲学思想认识论 ,有其浓厚的时代特点和国情特色。它从传统宏观的认识论层面深入到微观的认识层面研究 ,即研究当代社会主义所面临解决的具体、重大的历史课题 ,是研究在当今时代主题和国情现实需要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 ,因而更富有时代的新内容和自身特色。面对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和解决面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观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里,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和马克思历史选择论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对其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为此,我们就马克思历史选择论作进一步的研究,对邓小平的创造性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历史选择的可能性和限度,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就成为一个迫切而意义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商品经济,在我国学术界已经是定论。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则各有不同的说法。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他在“关于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究竟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课题,它困扰了人们近半个多世纪。今天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本质成为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的主题 ,是当代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剧变与出现重大历史转折的必然产物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邓小平正是在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这一时代重大课题中 ,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科学概括,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且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和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新政"不仅为美国后任者继承和发展,而且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仿效,开辟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尽管资本主义经济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但却无法解决其固有的矛盾.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曲折而又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