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众视角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时期.文章试从小众、人际和组织等方面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不同中国受众中的不同传播方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的把握,深入地论证了作为网络中的职业传播者——“网络推手”,网络推手的出现存在着必然性,同时它的出现也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网络受众多元复杂的心理特征也使网络推手的出现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网络受众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推动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网络受众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泄愤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投射心理以及选择心理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政府公信力低以及受众理性精神不足。唯有通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网络法治监管,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辟谣中介组织以及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途径,才能培育成熟的网络受众心理,从而提升网络谣言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邹买梅 《理论界》2009,(3):186-187
QQ聊天工具当今备受网民喜爱,成为继固定电话、移动手机之后的第三大即时通讯工具,QQ逐步形成我国互联网的一种特色文化.本文从"QQ顺口溜"的定义和特征谈起,挖掘出其所蕴含的网络草根文化精神,概括出网络草根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草根文化对现实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引导其更好地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独立性、个性、开放性的人格培养有促进作用。但是 ,网络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虚拟体现 ,有可能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向着虚拟化、封闭化和变异方面扭曲。因而 ,应当采取有力措施 ,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  相似文献   

6.
曹淑慧 《南方论刊》2006,(11):53-54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明星。他们在众多网友的追捧中“一夜成名”,但也在“昙花一现”后马上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那么,这些曾经追捧他们但最后又抛弃他们的人们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本文探讨了这些网络受众的几种心理状态,并找出了产生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人格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上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预言网络生存方式将会彻底改变人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在研究网络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的同时 ,不可忽略的是这种生存方式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造成角色的混乱 ;(2 )虚拟世界中的道德 ;(3)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 ;(4 )网络沉溺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开放的互动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不平等的状态,网络受众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表现十分明显.网络受众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建立积极健康的媒介生态,同时也对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受众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分析校园网络受众的心理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社会、家庭、学校、受众个体等方面对校园网络受众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促进校园网络受众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唐代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不同的传播方式入手熏仔细地考察了它们不同的流传范围、写作缘起等,指出:文言小说作为一种贵族沙龙文学,它有其独特的传播途径;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普通大众,带有强烈的俗文学传播特点。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这两种不同的小说类别,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巴蜀酒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考辨巴蜀酒的源流,二是对其发展、演变的相关陈述,三是地方性代表性酒业个体研究,而关于巴蜀酒业的区域分布和传播方式鲜有考证。通过对竹枝词中相关史料钩稽认为:在明清时期,酒早在巴蜀之地广为流传,且分布极广。以锦城为中心,向西可以达到郫县、芦山和盐源,向东可以延伸至重庆梁平、垫江,传到以北的绵州、广汉之地,并传到以南的西昌等地,形成了环状分布的饮酒文化圈,其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有2个:一是通过商品之间的买卖等商业行为,由商品交易将其文化传播开来;二是在巴蜀地区的文人墨客们,借由他们的诗篇将酒的情感传播到各地。  相似文献   

12.
从制度的视角看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人格理论背后,有一个研究视角长期被忽视,那就是制度与人格的关系问题。从制度的视角来研究人格将展示现实人格的新内涵。在存在论上,制度优先于人格,在价值论上,人格高于制度。人格与制度之间相互作用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的作用。从个体的生存策略上看,可以区分制度内的人格与制度外的人格两种类型。这些论述的启示在于:制度建设需要考虑制度对人格的影响,人格建设也需要考虑人格价值原则对于制度的可能影响;人格建设既要培养制度内的人格,又要尽量参考制度外人格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魏荣 《学术界》2004,(6):191-193
青少年在成为网络社会主要成员的过程中暴露了明显的人格缺陷。我们要确立网络社会道德的主导性价值体系 ,紧扣学校教育环节 ,优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论军校学员健全网络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型人格——网络人格应运而生。作为现实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人格对现实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着重论述军校学员这一特殊群体网络人格的形成、对现实人格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培养措施,从而为培养军校学员健全的网络人格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林滨 《晋阳学刊》2004,(5):99-101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也在开始形成与发展,它体现为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科学普及已经从传统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向双向互动型传播转变,受众需求越来越成为科普发展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普以其联动性强、互动性高、时效性强等特点,成为当代科普的主流方式,但其发展也存在着原创少、质量低、重娱乐等诸多问题。网络科普的发展应合理运用受众需求这一数据,拓宽科普发展道路、扫除科普视野盲区;专业科普工作者应了解受众需求、创造受众需求;社会各界应加强联系,建立专业系统的监管机制,以把握“船舵”,共同为当代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受匿名性存在和虚拟状态的网络影响,大学生网民经常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匮乏,道德意志薄弱。为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高等学校要多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此,本文从提升大学生网民主体意识;提高教育工作者道德人格;强化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胡适为例论证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人格觉醒。具体阐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话语建构,五四文学革命的变革手段,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及其心态,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的群体特质与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底,网络上兴起了一种"恶搞"短片.随后,这股"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恶搞"对象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以至蔓延到了红色经典、英雄人物.广大受众对"恶搞片"的接受心理也从开始的"一边倒"到后来的渐趋理性.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应明确两个观点一是不能把红色经典等同于历史事实;二是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传播方式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是作者民族意识和女权观点的综合体现.长期以来的种族歧视使黑人男性作为第一受害者在精神上弱化,心灵上扭曲,从而在两性关系中要求女性做男性权威的绝对顺从者.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众多黑人女性失去了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沦为社会和家庭的奴隶.但是,"我们中不乏勇敢的人",莫里森笔下的夏娃、秀拉以及莫里森本人都是在这多重困境下成长起来的"勇敢的人".莫里森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民族女权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