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学森同志曾数次指出:“创造性思维中‘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的思维形式。”“灵感是又一种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又一种思维,也是有规律的。”他还提出要专门创立一门“灵感学”,和逻辑学、形象思维学并列一起作为总的思维学来研究。他预见“一旦有了这些学问,对科学技术的进展,影响将是巨大的。”钱学森同志的识见与号召应引起我们搞理论的同志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灵感的不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联想,流行的看法是:“联想属于形象思维。”例如,在两本书里竟有几乎一样的说法:“联想统属于想象之内。……想象、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们都凭借(于)形象(的)思维。”除了括号里两个无关宏旨的虚词,其余毫无差别。类似的例子很多,不再一一抄录。 人们或许偏爱“形象”,因而把联想完全纳入“形象思维”之内。但是这种归纳,却未必能找到科学上或事实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形象思维是人类认识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抽象思维一样,能够认识事物内在的本质。首先,从形象思维的内在本质来分析。所谓形象思维是自始至终不舍弃具体形象的思维,这包含着两层涵义:(1) 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2) 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人脑加工的主要是形象信息。  相似文献   

4.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但长久以来却存在按文、理截然两分的偏误。本文在揭示将“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截然分开的片面性基础上,重点探讨工科大学生加强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 有一些时间,比方说十年浩劫的一段时间,很多人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作用,其结果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严重的创伤。这是众所周知的。甚至有人确切地认为“形象思维论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系,是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一个认识论基础”,进而推断形象思维“这种所谓思维,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近年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情况有根本的好转。肯定形象思维的探索和研究逐渐地活跃起来了。可是,也出现一种令人疑虑的倾向。即认为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活动中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论艺术思维     
章指出了“形象思维”论对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用“艺术思维”取代“形象思维”的观点。认为“艺术思维”的核心是审美心理。以审美心理为内核 ,艺术思维包括意象思维、情感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和形式化思维。它是一个系统思维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一种主张是以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强调无概念(抽象)就无思维,从而以概念斩断了形象过程;另一种主张则是阉割认识规律,把“形象思维”视为普遍规律,强调“形象”与“思维”的结合”过程就是认识的全部过程,从而以“形象”斩断了思维过程。如按照认识规律代替思维规律论者的主张,则是否认艺术反映生活有其特殊的方式和规律,因此也就否认以艺术方式掌握生活的思维类型的存在,于是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如按着“形象思维”独立论者,思维用艺术方式反映生活则无需通过认识过程,客体的形象可以自然进入思维过程中,展开“形象思维”运动,因此也就否认了思维反映生活的特征即辩证性,因之思维也就没有了。在这场争论中前者是以一般取替了特殊,实质是以偏概全,是主观主义的。对前者之否定有疑义的并不多。而对后者至今尚无相悖者。“形象思维”独立论者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早就有人指出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理论家的思维是不同的。尽管用的术语不尽相同,意图却都想说明文学家、艺术家运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家、理论家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概括地说,西欧古典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用的是“想象”这个名称;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则用“寓于形象的思维”等说法;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使用“艺术的思维”、“形象思维”这类术语。从“想象”、“寓于形象的思维”到“形象思维”,标志着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形象思维问题的演变,也是我们把握西方美学史上的形象思维论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9.
想象是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心理实质是“象的运动”。但审美想象不同于形象思维。在审美场三层面建构中,形象思维在第三层面。审美想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并在继发过程思维和原发过程思维参与下的“三统一”的思维方式。审美想象发生时,无意识思维内容起作巨大的作用。所以,审美想象所创造的形象,既具感性又有“理性”、既具个别性又具普遍共同性、既具超功利性又有功利因素、既具无序性又是有序的。真正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审美想象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0.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不同的思维方式,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红旗》1966年5月发表的题为《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形象思维论的批判》一文,把形象思维说成是“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哲学基础上否定了形象思维。“反形象思维”论这一错误观点,得到“四  相似文献   

11.
所谓议论能力,就是指人们对现实提供的思想材料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并进而作出有根有据的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偏于理性,偏于抽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固然需要现实生活的阳光雨露的滋育,但也需要人们按照思维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自然辩证法》)。从一般意义上说,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估量一个人在业务专长方面的发展前途,归根到底,不是看他对客观事物能不能作绘声绘色的描述,也不是看他面对某种特殊境遇是不是能真切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喜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思维,不仅有循规蹈矩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和借题发挥的形象思维,而且还有顿然领悟的灵感思维。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所说的那样:“思维不能以为就只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还有一类,可称为灵感。”①灵感思维往往会使研究者的工作产生重大突破性的进展,因此,了解和掌握这种思维形式及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象思维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 据说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美学》就明确提出了“形象思维”问题,可是从Eestalungen这个词并不能明确理解到,因为它的“思维”的含义并不明确。虽然别林斯基、高尔基等人多次提到艺术家用形象思维的问题,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并没有作出充分的、公认的、无可怀疑的论证。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文心雕龙·神思》是讲高远的构思,并非“形象思维”本意,倒是《比兴》《夸饰》《丽辞》等可以说包含有古老的形象思维理论。但和近代的形象思维理论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一)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认识的深化活动。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也就是由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片面到全面,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就其性质来说,两种思维都是认识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对中国文化深层资历史反思的文学结晶。它的诗意化了的文学思维远远大于任何的历史具象。这种中国式的文学思维,是超乎理性和形象思维的“诗意思维”。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同步性”张宏玉人们往往把科学与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两个“极点”,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晶,占据着不同的领域。但是大自然的创造和我们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表明,这种严格的界限是不存在的。由于文化的和谐性,当艺术家站...  相似文献   

17.
<正> 形象思维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人类的审美意识除情感等心理因素外,其主要方面是形象思维。因此进一步研究形象思维,是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可缺少的方面,也是探讨审美心理奥秘、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石。(一) 思维的根本特点是抽象,这是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人类只存在一种思维方式,即抽象思维,人类也只有靠抽象思维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产生这种观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有关论述  相似文献   

18.
思维认知与翻译——以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主要形态,它们分别以“概念”或“形象”作为思维的单位,在各自的演进过程中显示出独特性。而基于翻译文本的复杂性,概念思维与形象思维会交互地出现于文本的理解与成文过程中,但并非对半而现,彼此间的择取是动态的,因文本类型、译者的知识结构等参数而定。因此,对翻译中这两种思维形态的认识有助于译者有效地进行翻译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9.
“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思维”在总体上属于艺术思维的范畴,但它不同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表象思维”,是诗人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意象思维”的五大特质是:直觉的、潜意识的、模糊的思维,直观的、直接的、具体的、表象的思维,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高亢的情绪的思维,突发的、偶然的、间断的、跳跃的、顿悟的、无序的思维,主客交融的、综合性的、不可重复的、创造性的思维。“意象思维”的提出,对于提高诗歌创作水平,对于认清诗歌艺术的本质和推动诗歌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艺鉴赏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赏鉴是人们特有的一种审美活动。构成这种活动的条件有二:一是客观,一是主观。客观条件是文艺作品,即鉴赏对象;主观条件是鉴赏者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的情通过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鉴赏者又从这种形象和形象化的语言中接受感染。这一看法不但是一般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里的常谈,而且成为通常鉴赏论者的套语,致使人们司空见惯,彼此相因,不再对它作深一层的研究。其实,不仅“缀文者”“情动”而后究竟如何“辞发”,有待于继续探讨;同时,“观文者”“披文”之时到底怎样“入情”,也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察。下面,我想着重就后一点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