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这一理论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文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翻译研究派的重视。文学翻译的产出和接受有着陌生化审美可以构建的意义之处。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具体语言实例来分析文学语言在语音、语义、语符三个层面的陌生化审美构建及文学翻译中译者对陌生化审美的再现,并进一步阐释陌生化的审美构建与再现必须适度而止。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手法是造就作品文学性的重要因素,应当在译作中得到完整再现。无论是从陌生化手法的重要作用、新时期文学翻译的任务、文学翻译的特性,还是译者的伦理来看,再现原作的陌生化手法都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文学语言“陌生化”取向的分析以及文学翻译作品中保持文学语言“陌生化”的意义,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在目的语中准确恰当地“移植”原语文本的“陌生化”特征,采取以“陌生”应对“陌生”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俄国形式主义诗学及其陌生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形式主义率先从形式角度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提出“陌生化”的核心概念,并在诗歌语言、叙事文体及文学史观等方面运用陌生化原则进行具体分析,对其理论的优势、缺陷与影响也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诗学价值是由其文学性来决定的。文学性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对象,而文学性是由语言形式陌生化的策略性选择来实现的。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传承就意味着对陌生化语言形式的传承。陌生化语言形式的识别与连贯重构是原作文学性传承和诗学价值再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陌生化理论对文学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翻译的审美客体的异域性及杂合性能给审美接受者以新奇的审美享受,赋予文学翻译的陌生化特征。文学翻译审美的陌生化意味着避免将文本归化成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内容,而是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保留即异域化、将陌生化的手段保留或将源语文本的语言文化差异与平行文本的诗学特征杂合即杂合化,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和新奇,产生新奇感。它包括翻译选目陌生化和翻译语言文化的陌生化,是翻译审美和翻译伦理的要求,其本质特征是违背特定时期的翻译规范,特别是审美接受者的期待规范,造成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也谈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化”和“陌生化”两个概念有类似之处,但“异化”绝不等同于“陌生化”。“陌生化”作为“文学性”的表征之一,应当成为文学翻译的目标。“异化”翻译可能让译文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但是却不能就此认为“异化”翻译就一定能够产生“陌生化”的效果,更不能认为译文产生的“陌生化”效果就是原文的“陌生化”手法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手法意味着文学要不断摆脱"自动化"、"机械化"的程式,自觉追求"陌生化"的语言和叙述方式。《呼兰河传》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手法使其回归文学的诗性本体地位,从而呈现出一个独创、诗意的艺术世界,这一手法的使用在叙述语言和叙述策略中尤为突出。叙述语言中,新奇的修辞手法,语言的反复和副词"就"、"了"的频繁使用是最富于个人化特色的三种"陌生化"手法。叙述策略中,"陌生化"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视角的运用,二是情节淡化和时间的假定性。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陌生化"与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把它和翻译的"异化"(foreignization)翻译方法加以区别.针对文学翻译界存在的语言使用过于随意的现象,提出要在正确处理好"陌生化"和可接受性问题的基础上,客观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表现形式,维护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