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翻译史上以"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但文学翻译因其译作者存在对原作理解的不完整性、不同时代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时空差异的特点;同时,各个时代的读者也存在其特定时代读者的需要,因此,文学译作具有未完成特性。重译或复译是文学翻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从读者因素看翻译标准之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标准不仅是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依据,而且是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原则。以往的翻译标准几乎都是针对语际转换质量而言的,很少有翻译理论家把译文读者纳入到翻译标准的选择中来。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不同,根据读者而确定具体的翻译标准,并选择适宜的翻译方式,才能达成成功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认为,翻译可帮助创造出真正的中国现代白话文,主张译文必须忠于原文,且"信顺"统一的直译。他坚持用"绝对的白话"心装读者,不赞同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他在翻译理论上的许多见解也有有失偏颇之处,但至今仍对翻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纽马克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翻译界充斥着琳琅满目的所谓的翻译标准,其中不乏出自名家之作和权威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选用何种标准来指导翻译,以及如何使用翻译标准来评判一个翻译译作的价值?本文重点论述和评价了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观点,并透过其翻译理论向读者阐释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该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建立翻译学的关键。翻译中译作与原作等值是较为科学的标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着重读者感受的相等性和客观效果的检验,也符合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应采用等值翻译标准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结合的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关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7.
西方古代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哲罗姆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的混乱现象,并使《圣经》在后来成为了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该教在1546年宣布其为教堂认可的版本。在《圣经》的翻译过程中,哲罗姆提出了翻译要“活译“、“要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反应了其本人为了顺应读者、宗教权威及其自身翻译风格的需要。本论文旨在对其《圣经》翻译中顺应倾向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弗美尔(Verm eer)和诺德(Nord)的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分析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的具体目的,论证、阐述了林氏译文中的精妙之处和灵活手段。并得出结论:从事翻译应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须考虑文化差异、读者需求等方面因素,其标准不尽为传统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9.
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应保留其格律形式,方能达到诗歌翻译“信、达、雅”的标准,符合诗歌特色和本质的要求,传达原作风格和神韵,引导国内读者正确认识英美诗歌文化,加强对作者和读者负责的翻译理论建设并提高译者群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字幕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整合适应选择度.《卑鄙的我2》在中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与其字幕翻译的高适应选择度密切相关,其译文从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及译者素质角度来说,完全符合“生态翻译”提出的标准.文章的创新在于,探讨了字幕翻译的多雏度转换程度,而且考虑到读者的反馈和译者的素质,为字幕翻译提供了更广阔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以忠实于原文、语言的艺术性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事实上,译者在选择某种翻译策略时往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读者是其关键因素之一。接受美学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其目标读者群体,与目标读者进行虚拟"对话",并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读者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了解程度,来猜测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理解程度。本文试图结合霍克斯版的《红楼梦》译文,以园林文化翻译为主题,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出发,探讨译者对读者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审美习惯三个维度的关照,借此来阐释接受美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诠释学视角中翻译标准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诠释学主要围绕解释过程中涉及到的"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各个流派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而使翻译研究也经历着一次次视角的转变。从对作者原意的不懈追求到考虑读者的感受,对译者主体性的张扬,之后又落实到文本分析,最为明显的转变体现在对翻译标准的影响上。以作者原意为圭臬的传统"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到崇尚个性差异的多元化标准,翻译标准在一步步走向宽容、多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是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的功能派主要理论: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且目前在国内也广为流传。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本文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的两中个基本出发点,即译者应根据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和语篇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同时,本文还论述目的论对实用文献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翻译目的论为一些违反翻译标准但实用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十年来关于翻译标准的争鸣探讨,归根结蒂,无非是如何准确地再现原作内容风貌的问题。再现不是仿制,也不可能仿制,只能是运用翻译者的工作语言,尽可能完美地(不可能十全十美)传达原作的异国(或异族)生活画面或各门学说的观点,目的在于使阅读译作的读者尽可能准确无误地领略原著的内容和风彩,达到交流、借鉴、欣赏和为我所用的实际效果。各种学科领域的翻译目的是共同的,但是由于文学艺术本身的独特性,其翻译实践活动就更显示出独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5.
对等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议题。作为衡量翻译优劣的标准,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翻译等值论并非完美无缺。本文从对等翻译的内涵、翻译实践中的不对等现象、“读者中心论”三方面阐述对等翻译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读者层”、“读者群体”与忠实通顺的相对性──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对翻译标准的影响章和升“忠实通顺”是翻译界广泛遵循的标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该标准内涵丰富,在翻译实践中难以量化,不同的读者对此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如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17.
翻译也是一种修辞活动,这其中修辞者是译者本人,观众是广大的译语读者,而修辞的产品则是翻译的译本。无论是翻译还是修辞,读者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译文读者既是翻译的动力源泉,也是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作为修辞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读者意识。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读者意识、翻译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译者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8.
翻译教学中文化信息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即归化与异化策略。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准确转换信息,又不丢失其文化内涵,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感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经典美学作品,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其翻译思想和主张是对其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可译性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析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思想,以期能使学界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沟通两种语言的媒介,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理想的翻译应当将原文的信息如实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翻译的这种性质与功能,决定了翻译必须遵循的客观标准是“信、达、雅”。但是,多年来由于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我国译界在“信、达、雅”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至今仍未达到一致的认识。为了弄清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信、达、雅”标准进一步进行探讨,明确其真实涵义,发掘其新的义蕴,给予科学的阐述。信、达、雅的真实涵义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把“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