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政村治”模式在实践中异化村民自治的性质,形成了乡村关系中的诸多复杂矛盾,并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即“附属行政化”和“过度自治化”。据此对这两个极端的现实表现、形成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适意见。  相似文献   

2.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科学基础薄弱的中国与科学技术迅疾深入发展的世界形成强烈反差.在如何汲取科学并克服科学发展之弊的关系上,梁启超捐弃了"科学万能"与"菲薄科学"这两种单向度的极端态度,在营造适宜科学发展的文化场域的同时,倡导情感、信仰与宗教护佑理性价值的必要性.其科学价值论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传统,强调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促进科学理性、道德情感与审美理想走向圆融.  相似文献   

4.
儒家"以道德代宗教",其前提条件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儒家对"人文"精神及其道德教化的极端重视导致其"道德信仰"的最终确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钱穆、唐君毅在深入研究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时,都认同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思维取向与思想特质,并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三阶梯".然而历史与现实都告知我们,当道德信仰放大为政治教条并强化至一个极端时,悖论就开始出现了.  相似文献   

5.
周进芳 《学术论坛》2004,(4):135-138
诗学的范畴很多,对其理解也多有差异,在实际运用中常出现混淆的现象。文章从"诗法"意义上的"格"与"境"入手,探讨"意格"和"意境"这两个诗学范畴的形成和嬗变,并在区别这两个范畴的过程中,勾勒了自唐以来中国古代诗学理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周帮扬 《江汉论坛》2004,(8):113-115
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领域中的重要原则,现已扩张到侵权领域.本文对传统侵权法对"意思自治"的排斥及其原因作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意思自治"在侵权领域的有限发展及侵权领域中"意识自治"的内涵,阐述了"意思自治"在侵权领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吕振羽"乡村自治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在《村治月刊》时期,吕振羽对于乡村自治的理念与制度设计既异于三民主义的地方自治理论,也与同期的村治派不同.他认为实施乡村自治是现代民权政治的要求、乡村自治应当以"村"为基本单位、乡村自治须重视权利保障,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自治理论相暗合.在《三民半月刊》时期,吕振羽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彼时中国的农村问题,并对乡村自治论题作重新阐发.他主张实现农村自治应以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为前提、农村自治本质上是农民问题.这可视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的皈依以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村民自治条件下,村支"两委"关系的不协调状况在一些地方较普遍地存在着.村支"两委"之间的矛盾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因体制转轨时期利益关系调整和权力范围界定的制度缺失而产生的.解决村支"两委"矛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最终达到村支"两委"双强,推动村民自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莉 《兰州学刊》2011,(4):35-39
意大利伦巴底自治联盟在北方地区的自治运动中崛起,并联合其他自治运动组建了北方联盟。北方联盟随着其势力的壮大,也经历了政治抗议运动、初次问鼎中央权力、极端分裂独立地参加选举到稳定地参与执政的历程。北方联盟二十多年的政治实践加速了意大利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转变,促进了稳定的两极政党格局的形成和推动了宪政和联邦制度的改革,对意大利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元"体制下村民自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从村民自治以来 ,我国农村出现了领导权中的“二元”体制 ,即以党支部为代表的党的领导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村民自治领导。这是两个权力合法来源不同、性质不同、成员要求和基本职责以及依据与方式不同的权力主体。化解“二元”体制中的矛盾 ,坚持党对村民自治的正确领导 ,通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促进和改善党的领导 ,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是当前村民自治所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把社会和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1〕可见,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和谐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三级联创"是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协同联动,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形式.开展"三级联创"要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要通过建设小康村的成效来检验,使党建工作切实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深入研究宁夏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成绩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扩大资金来源,增加资金供给;创新金融产品,拓展服务领域;加强金融机构建设,提供良好服务;加快农业保险改革步伐;创新非正式(农村民间金融)金融投入;建设农村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政治社会化:农村社会整合的"软性"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直接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逻辑地完成了农村社会"契约性"整合的"软性"要件。在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要重新审视并发掘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政治社会化的方法,使农村社会呈现新面貌。  相似文献   

15.
黄红华 《文史哲》2003,(6):133-138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考察农村政治新的影响因素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政治的变迁路径已刻不容缓,而探讨一个适合分析这一阶段特定情形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前提性工作。在"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下对城市化过程中农村政治诸问题进行"过程/事件"和"结构/制度"的二元分析,对不同特征的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是探讨农村政治变迁路径和发展方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陈明光 《文史哲》2007,(2):61-68
从汉代到宋代,“计赀定课”是农村越来越重要的赋役征派方式。迄今论者通常认为,就制度变迁而言,农村的赋税由人头税向资产税转化是一种进步。这是正确的见解,不过尚不全面。事实上,农村的“计赀定课”在制度层面上一直存在着若干严重缺陷,主要是资产评估的法定对象的界定长期不明晰,没有设定免征基数,资产评估方法不完善等,由此不可避免地要造成实施的诸多弊端,并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作用。究其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不平衡,农村商品货币经济的普遍不发达,是当时的统治集团无法克服上述“计赀定课”的制度性缺陷的客观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目标,且开始探索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德清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为例,认为德清县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已经从城乡统筹开始迈向城乡一体化,具备了城乡一体化的一些特点:如在筹资标准和偿付水平上城乡差距不断缩小、趋于统一;险种之间可以相互转移、实现了制度互通;政府的投入力度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等四个方面,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还没有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定位还没有完全消除;城乡居民相同的筹资水平,但偿付标准和待遇相差较大;存在着多头管理,且制度的衔接和整合还有待加强.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的五个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心淼 《河北学刊》2004,24(2):198-200
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从农民收入着手;而农民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城乡资源的不平衡流动所造成.城乡资源的不平衡流动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表现.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就必须在坚持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原则下,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知识化.  相似文献   

19.
高灵芝 《东岳论丛》2006,27(6):33-39
研究农民工就业促进的正式社会网络———主体多元的组织网络,对于农民工城市社会网络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实证考察表明,现阶段城市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网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应建立健全由政府部门、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用人单位、农民工等各责任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民工就业促进组织网络。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北省农村科技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才能促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