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句子语法学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公认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马建忠没有提出单句复句之类的名称,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叫做单简句,繁句,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9年)叫做简句、复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1952年—1953年,该著作后来修改成为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叫做简单句、复合句)。1983年,孙良明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上(《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三期)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大凡比较全面描写语法事实,比较全面论述语法单位的著述,都或详或略地描写论述了复句。就体例看,这些著述可分两类。一类不设专章节,把复句内容糅合进有关部分去描写论述。《口语文法》是廖庶谦依据自己对语法发生发展阶段的理解写成的。在他看来,不同类型的复句产生于不同阶段,“复句”必然不能自成章节。此外,还有一些著述由于作者认识上的原因,也把复句分散开来讲,如邹炽昌的《国语文法响导》。另一类(多数)设专章节描写论述。就描写论述的内容看,这  相似文献   

3.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5.
条件复句是是偏正复句的一种,任何一个条件复句的分句间都存在着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一般现代汉语语法书常把表示条件关系的复句分为三种:假设条件句、特定条件句和无条件句。  相似文献   

6.
邢福义先生的专著《汉语复句研究》,集中了作者20余年复句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丰富了汉语语法研究,显示了复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展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复句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启示我们:复句研究天地宽,复句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7.
句子的类别是句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结构的不同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普通分类法,绝大多数汉语语法著作也都是这样分类的,只有少数语法著作有不同的分类法。尽管句子划分为单句和复句早已为汉语语法学界所公  相似文献   

8.
在复句中的语法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复句中的用法纷繁多变,令初学者难以运用自如,以至人们说:“通普遍的法则思。”(李公纬《助词構文机能》,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6期)。 笔者就在复句中的构句功能作了一次探索性的考察。结果表明,进入复句的构句能力不但受复句的种类、结构性质、语义关系的制约,而且与作者或说话人  相似文献   

9.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0.
区分单句复句的标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淑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的问题之一。1957年曾经在刊物上展开讨论,景后也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三、中间有没有停顿?这三个因素正负交错,能有八种情况,加上有时候主语不好确定,问题就更加复杂了。”(87页)吕先生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我作为一个语法工作者,多年来,在语法教学和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王力、高名凯三位先生以普通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研究工作 ,共同开创了语法时期 ,吕氏《中国文法要略》(《要略》) ,王氏《中国语法纲要》(《纲要》、《中国现代语法》(《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理论》) ,高氏《汉语语法论》(《语法论》)便是其间的代表作。朱德熙先生在《汉语语法丛书序》一文指出 :“吕、王二氏的书反映了前半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所达到的水平。这两部著作 (笔者按 :是指吕氏《要略》和王氏《语法》)几乎是同时出版的 ,同工异曲 ,各有千秋。”而高氏的语法体系同样在我国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中一直产生着深远…  相似文献   

12.
李宇明先生曾提出"主观视点"论是邢福义先生最具理论色彩的语法理论。"主观视点"论最早见于邢先生的《汉语复句格式对复句语义关系的反制约》。邢先生认为,复句语义关系具有二重性:既反映客观实际,又反映主观视点。客观实际和主观视点有时重合,有时则不完全等同,而不管二者是否等同,在对复句格式的选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观视点,即主观视点直接决定复句格式。主观视点应尽可能地"从众"。能否"从众",决定文章的结论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3.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汉语复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氏文通》中虽然体现出了复句的思想,但《马氏文通》之后的语法著作才开始有复句体系的观念。汉语复句学说的发展主要围绕主从句是否要包括在包孕句中,以及包孕句是复句还是单句这两个问题展开,据此也就可以将《马氏文通》之后的复句学说划分为认为主从句包括在包孕句中、主从句从包孕句中独立出来和把包孕句归入单句三个阶段。传统的复句二分系统,相比三分而言,仍是更具有优势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能”“愿”等词的属性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1.1汉语中有如下一些词,各家的语法著作里都曾提到,可是给予的称呼和所作的解说却不尽相同. 能能够可能会可可以应应该应当要得 (dei) 愿愿意甘愿肯敢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里称为助动词.他把助动词分为前附和后附两类,这些是属于前附助动词.同这种看法相近的有丁声树等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张志公著的《汉语语法常识》和近期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寥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不过,需要说明一点:这些著作只是对上边列举的一些词看法相近;至于每部书里所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有关刊物发表了不少探讨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不管是给中学生讲语法知识,还是给大学生讲《现代汉语》,多重复句这一部分都是个难点.就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稍不注意,也容易把某些例句分析错。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邢大华同志的文章《有关“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  相似文献   

17.
黄廖版《现代汉语》为代表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的句法大都是在北大朱德熙先生“词组本位”语法观基础上构建体系,普遍将复句排除在句法成分、句法关系的分析之外。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四层八级语法单位体系,将传统的“小句、分句”改造为“语”并扩大其外延;参照词法成分类推创造出新的句法成分;参照词法关系提出新的句法关系。强调真正全面的句法应研究汉语所有句子(包括复句)的结构规则并予以统一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专书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回顾 ,问题与讨论(一 )专书语法研究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为纪念《马氏文通》1 0 0周年 (1 898-1 998) ,南昌大学中文系孙力平等先生特意编纂了一份《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索引》[1] 。根据他们比较全面详尽的调查统计 ,一百年来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方面的论文共约 2 70 0余篇。他们把这些文章分为 1 8个大类 ,其中专书研究的论文数量最多 ,共约 5 0 2篇 ,约占 1 9% ;而在专题研究和断代研究中 ,还有不少文章是以专书研究为基础的 ,如果把这些文章都计算在内 ,专书语法研究的数量就更多了。同时从发展速度来看 ,若以 2 0年为一个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下简称《文通》)出版90周年。为了纪念,又重读本书(据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下简称《读本》)特别是其中的“句读”论,想根据一些新的体会再论证一下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的这一主张。笔者1982—1984年几篇文章(《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试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从汉语动词特点谈汉语无单句、复句之分——再论以句法结构为纲统一  相似文献   

20.
《孟子》假设复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句的大量使用是先秦诸子散文代表性著作《孟子》的特色。本文选取其假设复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其语法格式的表现形式和能表现的语法意义。并且想寻找出产生这些语法格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