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征地矛盾是转型期我国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征地由一种普遍现象演变为社会问题,是征地制度体系碎片化、地方政府选择性政策执行、被征地农民互渗型利益表达这三重逻辑互构与耦合的结果。制度体系的碎片化构造了征地现象问题化的外在环境;地方政府和被征地农民对碎片化政策“理据”的选择性运用使征地问题凸显和激化:地方政府选择性政策执行和被征地农民的互渗型利益表达使征地利益博弈过程趋于策略化和复杂化,导致征地冲突问题频繁发生。鉴于此,应以征地制度的顶层设计避免征地政策的碎片化,以法治化约束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行为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表达行为,通过征地利益行为的分类治理等措施预防和化解新时代背景下征地现象的“问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当前农村征地拆迁中利益博弈的空间、主体与策略,揭示征地拆迁的利益博弈实质和征地拆迁问题的根源,破解对征地拆迁的某些误解。研究发现,征地拆迁中的问题和冲突来源于利益博弈空间与具体政策实施和操作过程,而非根本的征地拆迁制度及其补偿制度。减少和克服征地拆迁中的问题和冲突,应着眼于调整具体政策实施和限制利益博弈空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既有征地研究中政治抗争视角以及批判我国当前土地制度视角的反思,研究发现,需要将国家征地行为置于村庄之中,实现征地情境的还原,揭示征地本身的复杂性、所牵涉征地主体及其利益诉求的多样性,才能整体和客观理解征地纠纷和冲突产生的实质。通过对鄂中L村征地实践过程的详细展现和考察,发现征地纠纷主要是村庄内部各主体针对征地利益博弈的结果,与抗争政治视角中农民的利益或权利受损无关,也与当前我国土地制度(包括征地制度)所隐含的土地发展权国有的规定无关。村民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因博弈能力的差异造成了村庄利益分配秩序的失衡,引发了村庄公共资源分配失序、村庄社会关系紧张、村庄历史遗留问题被激活等社会后果,侵蚀着村级组织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征收农村土地,但征地过程中却出现了大量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如征地权的滥用、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政府在征地中功能错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严格界定土地产权,依市场机制形成土地征用价格,并探索以土地入股等多种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工作,加强政府在征地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利益严重受损的群体——失地农民。本文以湖南失地农民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利益受损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性、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实际调查表明,失地农民对政府征地和拆迁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被征用土地的态度、对征收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评价及对被认为权益受到侵害时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偏差。文章从这个特定群体的社会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成因是群体极化思维形成了对征地的认识偏差,不恰当的社会比较形成对征地的利益评价偏差,社会焦虑形成了对征地、拆迁的不良心理期待,并根据这些社会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在征地的过程中,利益纠纷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以湖南省邵东县L村的高速公路修建征地为例,采取个案研究方法,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对土地征用过程中所引发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提出利益各方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所具有的行动策略选择,并详细分析利益各方最终在利益冲突中采取的行动策略及其原因,阐述其行动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在土地的征用过程中,利益各方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终都会选择体制外的行动策略,而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的弱势群体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往往成为利益受损者。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征地移民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征地移民还缺乏一种社会公正的理念和认识,致使在处理有关征地移民的问题上有失公允.社会公正的问题倍受西方理论家关注,我们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亦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实现对征地移民的社会公正,应建立公正的利益均衡机制、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及完善的法律援助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征地拆迁法律制度很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基本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有关农村征地拆迁的法律制度只是散见于《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立法中。征收前提公益目的泛化,征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征地程序缺乏严格的农民参与机制,争议裁决及救济机制不合理。因此,应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征地拆迁补偿基本法,立法中应界定公益目的内涵及外延,公平确定征地利益分配标准,通过完善行政救济机制和建构司法救济机制化解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及争议。  相似文献   

10.
被征地农民的政治参与是被征地农民通过参与征地程序、表达利益诉求、意图影响政府征地决策的行为。扩大被征地农民政治参与有利于维护被征地农民利益;有利于政府形成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建设。扩大被征地农民政治参与存在制度性障碍、组织性障碍和参与能力障碍等现实问题。扩大被征地农民的政治参与要完善政府征地程序、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和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地权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在以GDP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地转用过程由政府主导、公司开发,农民虽然可以得到补偿,但从长远看,农民难以从土地增值中长期获益,因而会出现GDP增长与农民利益脱节的问题,最终导致少数资本同盟利益与广大农民利益的“拔河”。根据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农村集体所有,政府征用农村土地应主要从事公益事业开发。政府转让给开发公司的是土地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转让前后差价很大,农民不能分享其中任何利益,这是导致利益“拔河”的关键。解决办法之一,是用法律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租金的收益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一新型的土地流转模式,首先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入股的现状,而且就实践中存在的农地入股后的农民权益问题、土地使用性质以及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应加强政府对审批环节的控制,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加强相关立法,以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依据马克思地租理论,地租杠杆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具有调节作用.小城镇建设对土地的利用状况,不仅关系到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和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对土地的利用.深入研究马克思地租原理和小城镇建设的用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农用地的评价与利用的研究,是人口与土地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内容包括:(1)农用地评价的方法、原则、步骤、项目与指标的选择;(2)农用地对特定作物的单因子限制性强度和综合适应度;(3)对农用地利用现状的合理性及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估;(4)制定新的农用地利用规划,并保证经济效益、总产出最佳,作出新利用方式的后效评价。文章还对目前存在于我国土地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启动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问题,由此引发了关于土地补偿费的讨论。土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对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村民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土地改革项目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农民对于这一改革项目非常重视,但改革能否顺民意又取得成效,农民能否理解并支持政府的工作,土地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改革过程中的风险无疑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改革中潜藏的问题所带来的后果都会影响到农民朋友的切身利益,给社会风气造成重大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针对当前土地补偿费监督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以及改革的成效,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我国《物权法》中土地征收规定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这一制度在适用中还需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文章从制度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视角提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须与我国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联系起来一并进行。文章的重点是对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提出具体建议:将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限制为公共利益目的,将现有的非公共利益的土地征收转变为由集体与土地使用者直接协商,由集体将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出让。  相似文献   

17.
现行物权法为农村土地交易理清了所有权及其相关权利的关系。但是农村土地交易仅仅依靠物权法是无法解决的。农村土地交易权利配置与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构建以农地发展权为基础的农地制度,再进行具体的制度安排是构建我国土地交易利益分享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矛盾重重、宅基地使用权不完整、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阻碍了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使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被不断强化。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又反过来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应当同时推进、配套进行。当前形势下,我国应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制度,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土地储备是当前经营城市土地的重要形式,通过收购—储备—出让土地的运行机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使政府获得可观的土地收益。土地储备机制的建立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当前城市土地经营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完善土地储备机制而探讨如何经营城市土地,实现城市土地收益最大化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家庭农场既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又克服小农户经营的弊端,是未来中国农业微观经营组织的重要形式。家庭农场获得集中成片且期限稳定的土地是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农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土地集中的重要途径。由于农地流转存在着时空分散性、期限议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价格过高过低的不可控性以及农民中途违约的可能性等问题,农地自由流转与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相衔接存在着诸多障碍。通过构建农民土地权利处置体系,在遵循农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将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划分为土地保留分户经营区、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区和土地退出集中经营区三大区域,为家庭农场获得成片稳定的土地资源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并详细分析了方案实施的时间节点和资金运行流程;最后,从制度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地权利处置方式动态调整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