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盛书刚  孙永怡 《探求》2005,(5):78-79,52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最大的新亮点.由20个字、10个"德目"组成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凝聚了"三德"、"五爱"精华,完善了道德规范体系,有利于亿万公民践行,搭建起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4.
汪琼 《浙江学刊》2001,(2):31-34
保罗·泰勒是西方环境伦理学界持生物中心主义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环境伦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尊重自然>一书中.他在"生物中心主义"的道德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要把"尊重自然"当作一种终极的道德态度.并且认为"尊重自然的态度"必须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6,1(3):29-36
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呐喊>已经定格在历史性的排行榜的最前列.很多时候,人们在阅读思考这部作品之前,已经深陷于"历史定论"的支配和影响中,而容易失去独立自主的审美判断眼光.成仿吾在<呐喊>出版不久后,提出<呐喊>可以溯源到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而今人却轻易地一概把它视为是对鲁迅的严重非礼.其实,<呐喊>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至少在形式格调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成仿吾的意见并非仅是"挑刺"和"非难".日本的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自然主义,但并未继承左拉的真谛.<呐喊>看上去近似日本文学,但其深层的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国人"人性"的怀疑和诘问,又画开了它与日本文学的天然不同.成仿吾没有读透这一点,并非是他的浅薄.时间、阅历、功夫是解读鲁迅的先决条件,这同样也适用于成仿吾.  相似文献   

6.
从《汉书·刑法志》看西汉的德治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健瑛 《求是学刊》2003,30(2):68-71
<汉书*刑法志>内容主要是关于法的起源、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及其变革的概况,尤其是关于前汉以来各个帝王刑罚改革的情况,其理论基调对后世史书"刑法志"各篇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书*刑法志>不但是我们研究汉代司法制度和司法实践的重要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浓厚的儒家思想也是研究汉代道德与法律关系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陈颖 《求是学刊》2005,32(2):97-102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标准.由于过分强调英雄的道德修养,同时又无以调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矛盾,使英雄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8.
印度梵语史诗<罗摩衍那>不但被印度教徒长期奉为伦理道德圭臬,而且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长期而广泛的影响.本文以印尼爪哇文本<格卡温罗摩衍那>和马来文本<罗摩圣传>为例,条分缕析,揭示了其中的道德蕴涵,并探讨了伦理道德发展的趋势和伦理道德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熙恩 《学术交流》2005,42(11):9-13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社会存在和发展就是这个对象化的成果.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的对象化理论指出,对象化自身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客观性的内在悖论,即在人类史前史的各类形态的社会中,也就是在人的全部历史活动中,对象化的结果总是表现出"异化"的形式,从而剥夺了"人在对象中直观自身"的部分能力.这样,劳动,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是人类审美生存的来源,同时又是剥夺人类审美权利的障碍.对这一潜在悖论的研究,不仅会引发我们关于马克思"人化自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及"美是什么"等思想的重新思考,而且在工业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今天,也具有发人深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是不道德的社会,因而从启蒙时期开始就有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把市民社会转化成一个道德化社会的问题.弗格森的转化方案是恢复古代社会的所谓"公民美德";斯密在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中提出了作为"内心的那个人"的道德情操,同时辅之以"看不见的手"去达成市民社会的道德化;黑格尔凭借其辩证法优势而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道德话题的设想.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一个通向当代公共性问题的理论胚芽.  相似文献   

11.
肖军 《南亚研究》2012,(3):111-124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外交思想的雏形在其传统政治文化中就能找到渊源。印度政治文化不仅囊括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考底利耶主义"与激进的"斯瓦拉吉"思想,也包含具有崇高道义法则的"法胜"思想与"非暴力"思想。本文从历史、地理、宗教精神及广义的文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印度二元性政治文化的来源,并阐述这种政治文化的特征。在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印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2.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久华  周丽勇 《创新》2008,2(2):35-37
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是指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道德规范过程。它既存在着理论上的必然性,更有着现实的紧迫性。理论上,个体作为"行政人员"在公共领域中出现,碍于行政人员的特殊身份,就必然要摒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观念,把握好自己的道德自觉性,这就要求"行政人员的道德化";行政人员的道德失范给行政人员的道德化提供现实的紧迫性。由此可知知道制度的建设是建构行政人员道德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I present a theory of alienation that accounts for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with moral thinking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modern societies. On my account, alienatio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particular kind of atrophy of moral concepts and moral thinking that affect the ways individuals cognize and legitimate the social world and their place within it. Central to my argument is the thesis that modern forms of social integration—shaped by highly institutionalized, rationalized and hierarchical forms of social life—serve to constrain the moral‐ cognitive powers of subjects leading to a condition of alienation as moral atrophy. This state results from the withering of the subject's internal powers of moral reflection and an overriding predisposition to rely on external value schemas to make sense of moral and political problems. I then present an analysis of alienated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social theory.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翠 《学术交流》2002,(6):95-99
知识分子是谁 ?他们该去扮演什么角色 ?这是知识分子研究当中的核心问题。知识分子是以某种知识技能为专业 ,同时深切关怀国家乃至全人类 ,永远保有一种对于生命意义、终极价值和跟宇宙世界接触的追求 ,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在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方面 ,现代知识分子应当不怕闯入思想禁区 ,亦不再在学术—人文理想、道德—历史尺度的二维空间内逡巡 ,而是勇于直面知识分子“智慧的痛苦” ,高于浪漫 ,超于现实 ,超越传统的认知模式 ,自觉地将社会理想与专业理想结合起来 ,这也才是知识分子的本分。  相似文献   

16.
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的建立需要在理论上对传统的伦理思想有一些重大的突破。从历史上人类道德意识发展的趋势看 ,人们将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是有可能的 ;但从道德行为的性质看 ,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得面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 ,不在于根据既有的伦理原则进行逻辑的推衍 ,而在于人们通过跟非人类生命形式的沟通而建立起与它们的认同。这种认同在程度和范围上受到的限制意味着非人类中心的环境伦理可能也只能在有限的意义上建立。  相似文献   

17.
18.
李星 《唐都学刊》2013,29(3):113-115
仵埂从文学理论基础出发,深入文本所涉之审美现象,从发现和影响人的心灵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小说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文学视野宽广,具有理论的开放性。仵埂批评文风具有学人风范,理论批评以小见大,言简意赅,深入作家作品的内在肌理,于细微中见思想精神及语言神韵。以谦恭讨教之心、平等对话的方式,将高深理论与审美体验,以温婉优雅的语言方式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19.
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产生的伦理思想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竺效 《学术交流》2004,(3):15-21
每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法律理念,法律理念的实现有赖于构成该国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工和协作,因此,必须将法律理念具体细化成作为各个法律部门统率的部门法之法律目的。环境资源法的法律目的有其产生的环境伦理思想基础,通过比较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源于西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思想,我们应当将已被发展了的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国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形成的主要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