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声震(1924.2-),男,壮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人,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研究员,兼任中国民族理论研究学会顾问、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担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时,开始对壮族历史、考  相似文献   

2.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以“那文化”研究为基础建立壮学体系的理论构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编者按]壮学是一门新的学科。近年来壮学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开有不少新的成果问世。对什么是壮学,壮学研究范畴,学术界的看法逐步趋向一致。而对壮学体系及真理论构架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壮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和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增进世人对壮族及其文化的全面了解,而且为加深人们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构成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以至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刊于1997年第1期友表了张声震研究员的《建立壮学体系刍议》一文,在学术界及…  相似文献   

4.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广西考古学研究与壮学建立发展的关系,认为壮族史的重建是现代考古研究为之奠定的基础,考古发现还为壮族社会的文明起源发展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证据,拓宽了壮学跨境跨民族文化比较研究的视野.广西考古学研究还促进了壮学新研究分支的形成,加强了新时期壮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如何推进今后壮学的持续发展,层出不穷的考古学研究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壮学研究范畴性质决定了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不可或缺,壮族民间宗教信仰是壮民族的文化之根,壮族宗教信仰研究成果与壮学学科建设发展同步,继续深化壮族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对壮学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覃乃昌是壮学研究领域的灵魂人物,也是壮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系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有突出贡献专家,在壮族稻作农业史、华南民族文化史、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历史文化关系以及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特别是在壮族那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研究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为广西民族学界争得了巨大的荣誉,也为推动广西民族工作的发展,为繁荣广西民族研究特别是壮学研究事业做出重要贡献。有鉴于此,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中国著名民族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覃乃昌研究员于2006年3月20日到广西民族大学作关于壮学研究现状的学术报告。本期主打栏目"南岭壮学"出刊之际,本刊特将此次学术报告内容整理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23日,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广西壮学学会原会长覃乃昌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由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壮学学会、广西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覃乃昌同志座谈会在南宁隆重举行。自治区民委和各高等院校、研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民族学不可分割的回族学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 ,经过各地、各民族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耕耘 ,不论从广度和深度上说 ,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很自然地关注这一年轻学科的自身建设 ,曾就诸如什么是回族学、回族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回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回族学学科体系等问题展开了有益讨论 ,并取得广泛共识。但也因对问题的理解不同而存歧见 ,有些方面有待继续探索。在此 ,我就回族学的学科体系问题讲一点意见。这是笔者对出席 1998年“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提…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一世纪壮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认为,当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际,壮学研究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顺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把握其研究的方向,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与现代化研究并重的方针,组织编撰和出版《壮学系 列丛书》,开展壮学的区域性文化研究以及壮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研究,为壮学体系的建立和壮民族的振 兴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1.
在壮学研究过程中,要看清壮族,需要跳出广西,跳出中国来看,也就是要先跳出本地区,站在更广阔、更高的视角,才能看到本地区的民族文化,才能看清其地方民族特色。特别是各个市或县,他们的视野只能看到本区域的民族文化,缺乏全面和整体观,不清楚本地有哪些特色文化,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壮学会参与专家的帮助,于是覃彩銮——这位壮学理论体系的践行者为他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计划,借助地方的积极和经费,开展和推进壮学研究,实现建立壮学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壮学是以壮族这个社会群体和它的文化为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具有人类学倾向。目前,壮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壮学研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壮学的个案研究还相对薄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认为有必要加强壮学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壮学丛书》总主编张声震研究员进行访谈。张声震研究员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何时因何原因情系壮族、引领和研究壮学,壮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壮学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壮学研究成果对推动壮族文化发展的作用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系统性、整体性、规律性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从产生至今,经历了开创、发展和繁荣阶段,是壮族社会及其研究发展的必然结果.丰硕的壮族研究成果,为壮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壮学学会的成立和《壮学丛书》的编纂出版,标志着壮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壮学的建立和壮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范围,都需要不断地充实、拓展和深化,因而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总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壮族经历了先秦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王朝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在自主发展时期壮族先民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形成了以"那"(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及以铜鼓为代表有青铜文化、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鸡骨卜和"麽"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三盖"说、万物"波乜"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和以"欢敢"(岩洞歌)、"欢娅圭"(蛙婆歌)为代表的歌谣文化等.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发展时期,今桂东、桂东南、桂北的壮族先民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而今桂西南、桂西北及滇东、黔南地区的壮族及其先民则形成了主体性与开放性、包容性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保持本民族语言本质一致性,利用汉字及其构字方法构造表达壮语音义的民族文字;吸收汉族宗教文化因素,形成了以"筛"为代表的信仰多神的民间宗教;以氏族部落"都老"制为核心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以民歌为主流和以歌圩为表征的文学艺术等.在今桂西地区,有不少汉人长期与壮族杂处而融入壮族之中.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地区诸民族文化具有渊源关系,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壮学是以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为对象进行历史性、现实性和整体性的系统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壮学丛书是以建立壮学体系以及促进壮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一项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16.
由广西社会科学院、武鸣县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而举办的“壮学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4月15日至18日在广西南宁武鸣县隆重召开。来自9个国家和国内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人类学的"冷逻辑"思维为反思维度,以壮学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史发展为论域,尝试对壮学个素研究进行再思考.在此基础上,尤其侧重于时空坐落选取方面的反思,设想专题研究中的时空坐落选取更具有多元化特征,以此对研究旨趣与学科宏观微观互补的有效综合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壮族有1700多万人口,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除广西外,云南、广东、湖南、贵州等省均有分布。作为南方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保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壮族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相关民族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属同根生民族,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研究对象。我与壮学研究结缘, 是从1985年从事整理民族古籍事业起,二十年来,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整理民族古籍、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学术考察集一系列活动中,尽所能致于壮学研究推广和发展,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感慨颇深。  相似文献   

19.
1997年,张声震提出要构建壮学理论体系。此后,壮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入有政府支持、有组织、有规划地迅速发展时期。张声震因团结一大批的壮学学者、主编《壮学丛书》和对壮学的高瞻远瞩,逐渐成为壮学的旗帜和灵魂。今后壮学理论体系还可以在个案研究、信息平台、服务社会、国外合作等方面继续拓展。  相似文献   

20.
对壮学走向世界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 ,壮学的学科基础是民族学、社会学。壮学要争取成为国际性学科 ,就要深入开展与世界各地民族的血缘、亲缘研究 ,重视探讨壮族群体凝聚力 ,重视对壮族古今名人的研究。壮学研究重点是针对当前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民族发展 ,要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 ,要借鉴其他民族研究的经验 ,“借商兴研” ,成立研究基金会 ,推动壮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