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朝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考察朝鲜高丽王朝后期著名文人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对研究两国间的友好交往有重要意义。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大致可概括为游历视野中优美的自然景观、交往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人文乌托邦和心理重负下的强势“他者”几个方面,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李齐贤是朝鲜词史上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也是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对朝鲜后世词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开创了以词写景的文学范式,其次是开创了以健笔写豪情的词风传统,再次是树立了朝鲜特有的词学理念。李齐贤在朝鲜词史上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消极的影响也存在,不过瑕不掩瑜,无损于他在朝鲜词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3.
高丽杰出诗人李齐贤创作的汉文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人名,这些人名虽然指称历史上某一具体的人,但同时也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因素。诗中提到忠勇志士,表达出作者忠君报国的思想;描写策略谋士,暗示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描绘至善孝子,抒发自己思乡念亲的情愫;夸赞德才兼备的隐士,揭示其功成身退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朝鲜古代杰出诗人李齐贤曾长期居留中国,为中朝文学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李齐贤积极学习、吸纳中国文化,也以地名入其诗,不仅表达了自己内心繁复的情感,而且也展现了他的智慧与领悟,丰富和发展了汉文化。应该说,这是李诗艺术方面的一个景观,它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李诗的某些特征,值得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丽文学家李齐贤的写真(画像)、真赞及题诗的创作及其在中韩的流播,没有被研究界特别重视,画像与摹写、木刻,赞与题诗的相应年代模糊不清,疑点较多,时人、后人的真赞与诗由于主体间性的差异对当时李齐贤多有误读,很有研究的必要.李齐贤的画像及真赞在中韩两国的创作、流传和误读,体现了两国文化交流的密切与隔膜,也是不在场后人的心理虚像的表现.缕清写真、真赞以及题诗的时间脉络,明晰由画像到版刻肖像的变化过程,对于澄清过去的混乱认识、进一步认识高丽文学家李齐贤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行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然而其生平事迹人们却所知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刘熙载自己作品提供的信息有限;二是其不喜交游,朋友记载得也少.但是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考索,还是可以把握其行踪的.刘熙载除了在京城作官和主讲龙门书院外,还设馆山东禹城、河北定兴,赴武昌江汉书院和广东学政任.这些行踪或相关记载语焉不详,或鲜为人知.笔者一一补充、钩稽,旨在还原历史,让人们了解一个具体实在、活生生的刘熙载.  相似文献   

7.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司空曙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卒年,学界一般认为是德宗贞元六年(790)左右,本文考订应推迟到顺宗永贞元年(805)秋以后。此外,司空曙遭贬、遇赦及入西川节度使幕府等行迹,学界一直认为司空曙于德宗贞元元年(785)以后入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本文考证司空曙至迟于德宗建中二年(781)十二月之前已入西川节度使张延赏幕府,后再入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由这些事实的考订,可重新认识"大历十才子"的创作活动年代和活动地域。  相似文献   

9.
崔致远是韩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 12岁赴唐留学 ,仕宦溧水 ,就职淮南 ,在中国生活16年 ,东归新罗。他写下著名的《桂苑笔耕集》 ,流传至今。在数千年中韩文化交流史上 ,崔致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人。经考证 ,崔致远入华年代是 86 8年 ,任溧水县尉在 876年 ,880年冬投淮南 ,884年初冬离开扬州东归 ,885年回到新罗。他创作的诗文集名 ,中山即溧水古称。桂苑是南京古代名苑 ,喻淮南。归国时 ,自扬州乘船 ,沿大运河北行 ,经过淮安入海。暂泊东海 (今连云港 ) ,到达山东乳山口。他在乳山度过春节 ,留下十篇诗文 ,是中韩文化交流宝库中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汪元量是宋末身份独特的诗人,其诗习惯以行者的视角记录宋元更替时期的真实面貌,故有"诗史"之说。本文主要论述他先后两次到成都的原因及其行迹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成都的美好印象,展现了一位爱国诗人对于宋亡不甘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元代常平义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平仓和义仓是元代主要的备荒仓储,曾对元代备灾救荒事业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就总体态势而言,元代常平义仓的实际成效并不显著,呈屡兴屡废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元朝吏治的败坏以及仓储本身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着弊端。诸如常平义仓之类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废弛,与元朝的灭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贯云石虽为少数民族作家,但他对汉文化非常热爱也十分熟稔,其散曲中就有不少易学思想,如对阴与阳、乾与坤、龟与占卜、三阳交泰等的认识与表达。通过对贯云石散曲中的易学思想的解剖,让我们洞见了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难得的经学素养,更为我们多侧面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贯云石的散曲艺术魅力提供了一座津梁。  相似文献   

13.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屡禁不止的事实表明挑战一方获胜和维护一方的受挫.这是作为"华夷之辨"观念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而作为挑战一方的佛教和少数民族丧葬观念强势影响中原文化,以及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地域版图最为广阔的一个朝代,它的西部疆域也极为辽阔,甚至于波及中亚地区,吐蕃地区在这一时期也正式成为元政府的行政辖区之一.那么元朝政府是怎样统治这一片广阔的西部地区的呢?其实行的政策的效果和不足又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中,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教育质量,对于增强少数民族人才水平和提升地区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聚焦西部双一流高校优势资源和平台,探究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彝族学生的学习发展对策,对于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针对教育引领、管理服务两个方面,开展思想建设、学业指导、日常管理和心理辅导四大措施的高校彝族学生学习发展体系建设,助力彝族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晚清义赈对近代中国灾荒救济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晚清救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强烈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救荒体制,使民间广泛地参与到灾荒救济中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合作救灾新局面的形成,并最终促使中国近代赈灾体制得以初步确立。此外,它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和参与社会公益救助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明朝初期,朝廷通过设立土司、加强对土官的管理、推进司法管辖等措施,加强对水西地区的法律控制。延续因俗而治,利用水西地区特殊的政权治理彝民,实现了对水西地区的有效统治。  相似文献   

18.
在风格多样化的元代中后期诗坛上有两种风格追求是占据主导性的:一是雅正化,二是险怪化。但这两种貌似迥异的诗风追求背后却隐藏着共同的心理动因——私人化创作心态,且表现出同样的审美情趣——"逸"趣。所谓私人化创作心态,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内容的狭隘,"哦风月、弄花鸟",而较少关注社会人生;二是境界的狭隘,体现为诗歌大多缺乏力度,缺少感染力。这种私人化创作心态的形成,是与元代中后期特殊的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而两种迥异的风格追求流露出同样的审美情趣,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元代中后期文人尤其是汉族文人政治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9.
明清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地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有不同的彝族服饰与之相适应。明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先民罗罗服饰的共同特征:男子椎髻,摘髯,带竹笠,着短衣,披毡,跣足或着履。女子发式和头饰复杂,披毡,衣黑,着短衣,着长裙或齐膝裙,带耳饰。清代中国西南地区彝族服饰的总特征:男子椎髻,剃须缠头,披毡戴笠,短衣。女子短衣配百褶长裙或短裙(根据社会等级),服色尚青。山区或交通闭塞之处彝族多继承传统服饰特征,坝区或交通方便之处因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和渗透而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20.
论郑玄易学     
张涛 《南都学坛》2000,20(1):7-11
郑玄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一方面,他推出爻辰说、五行说及九宫数说、爻体说等,使汉代象数易学发展到了又一高峰。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爻辰说,更成为他“多参天象”而与其后“全释人事”的王弼易学不同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他继承古文费氏易学的传统,倾心于对经文进行义理性的诠释,倾心于揭示和把握由各种卦爻象体现出来的天地变化之道,从而使象数易学烦琐、虚妄的弊端暴露无遗,并将其引入绝境。郑玄在易学白象数易学向玄学派易学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