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在明代文论视野中首次得到多视域展开,表现为在诗论中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曲论、词论及小说理论中也得到运用或阐说.这标示出了"趣"作为我国古代文论审美范畴的盛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古代文论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创新,而《易经》却是中国古代文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对古代文论综合创新实践方式的探讨以及对当前古代文论研究的相关理论展开必要的批评,都离不开《易经》的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5.
在国我古代文论中,小说理论是较为贫乏的。这固然是由于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成熟较晚而又不象诗文那样作为文学的正宗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我国古代小说批评自李贽滥觞以来,主要采取评点的形式,批评家们的意见散在小说作品的序跋和批文中,也往往显得不够完整和系统。然而,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小说理论没有发掘的价值,不值得我们重视。事实上,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也曾出现过金圣叹这样杰出的小说理论家,只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创作方法的论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陆机作《文赋》是自以为得古才士作文之用心;刘勰写《文心雕龙》的目的也是言“为文之用心”.他们所说的“用心”,正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方法,而他们的论著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探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的.至于文论史上的大量诗话、词话以及戏曲、小说理论的篇章,大都结合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创作实际而谈,其中就更不乏有关创作方法的真知灼见.由此看来,古代理论家们十分重视对创作方法理论的探讨,他们探索、总结出的一套创作方法论是整个古代文论的核心部分.清代词论家周济在谈论作词要领时说过一句很好的话:“意感偶生,假类毕达”.虽是论词,  相似文献   

7.
提起中国古代文论,人们自然会想到《文赋》、《文心雕龙》、《诗品》这些文论典籍以及唐宋以来各家的诗话、词话、曲话之类,至于古代小说理论,人们就很陌生了。因为古人没有留下一部小说论或小说话之类的专著,有的只是些分散零星的评论。现代各家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阐述都很简略,以至不为人们所注视。近年来,学术界注意到了这个开发得很不够的领域,陆续发表了一些探讨我国古代小说批评和小说理论的文章,发掘出一些珍宝。但总的看来,这个领域仍是很  相似文献   

8.
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的阐释学、接受诗学,在近20年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形成一个不小的热点。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借鉴、吸纳与创新中,中国学者开始了创建中国文学阐释理论、建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体系的努力。这一学术活动,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也势必对中西比较诗学、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重大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下理论界对西方理论产生的疏离感和对文论范式之确定性的普遍忧虑,建立中国本土文论显得十分必要。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不仅仅是简单追求现代性的问题,更是确立中西文论“体”与“用”的关系问题,而关键是在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点的同时使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中国化、本土化,应当对其进行“化用”。另外,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性和纯粹性必然会对当下文论的泛文化研究模式起到很好的规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系统研究,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已有百年历史,研究队伍可谓庞大,研究著作可谓层出不穷,但同时也不断彰显出其面临的困境.这一困境的核心问题就是古代文论研究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大都以西方学术界所界定的纯文学范畴作为参照,致力于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思想材料中,清理出一条古人对文学从缺乏自觉到产生自觉,从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观念到审美中心主义的文学观念的发展线索.但是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上述问题的研究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论的实际,古代文论的创造者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探讨西方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学问题,而是将其与文化、生活、个人等结合在一起予以论述.既然如此,倘若坚持所谓的纯文学理论的立场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早期文论,就必然会把许多资料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也就不利于发掘"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独特之处,反映不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当然也就谈不上对真正传统的继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个相当普遍的理论误区,即把意象说、意境说和境界说三种不同质的诗学理论形态混为一谈.从意象说到意境说再到境界说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经历的三次大质变,也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泛理论型、典范型和崇高型三大形态.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文论家们对文气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文与气的理论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文与气的研究可知,"文气论"是中国古代独异于西方文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文以气为根基,作家内在的生命之气,精神之气灌注于作品之中,便形成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小说”的概念随着创作的缓慢进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文学到文学的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到了明清时代,其涵义才转变为与今天相似的指具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文学样式。而《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论的宏典,虽说主要是诗文创作的理论总结,但因其体大虑周,竟也留下了古代小说观念演进轨迹的印痕。  相似文献   

14.
依据知识社会学的立场,我们可以将文学理论知识区分为形式化与语境化两种类型.西方文论由于追求形式规则的普遍有效性而采取了逻辑性陈述,中国古代文论由于追求语境中个别经验的有效性而坚持诗性言说,两者互不兼容.形式化规则构成了现代性的学术话语,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所追求的坐标系统.中国古代文论在知识类型和言说方式上都难以转换为形式化规则,其现代转换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障碍,具有自身不可解决的困难.因此,所谓"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只能是一个伪命题,是中国学术现代性进程中难以实现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围绕着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现实意义、现代转换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些问题也是 80年代以来古代文论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民族特色与现实意义的探讨 ,表明古代文论研究界自觉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探讨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个突破 ,体现了古代文论界方法观的成熟。对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的探讨 ,将对古代文论价值的评判、对古代文论研究的反思置于了整个 2 0世纪文艺理论对现代性的追求的历史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6.
古代文论是富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自然离不开对古代文论的融解和吸收。但目前的状况,在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研究之间,似乎还留存着一道历史的沟壑。搞当代文论的,或者还囿于五十年代由苏联传入的理论模式,或者面向西方,只在必要时引用几句古代文论作为补充和印证;搞古代文论的,则大多从理论批评史的角度着眼,就古论古,与当代颇多隔膜。如何贯通古今,使古代文论的研究具有当代性和生命力,使当代文论能够继承古代文论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文学理论工作者,特别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者近年来较多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存在形态的零散性,由于种种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喜欢以随笔随录的方式阐述其理论见解,而不注重完整理论体系的建构。诗论大多是对具体作品的品评、赏析,或通过编纂诗歌作品并略加评述而表达其诗论观点,以《诗话》为主要表述形式。小说、戏曲理论则以评点的方式表述。很多精粹独到的理论观点大量散布于诗文、序跋、书函、杂纂等著述中,虽然古代文论资料浩繁,零金碎玉式的精采论述屡屡可见,但是,象《文心雕龙})那样体大思精、具备完整体系的理论著作终寥寥无几。这种理…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过程中,李春青教授一直倡导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他逐渐丰富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内涵,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证明了这种阐释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十余年,这场学术讨论的出现实际上是遍布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现代性焦虑的结果.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问题上,其现代性焦虑表现为:在追随西方现代理论话语以进入思想现代性殿堂与保持本土化的文化身份之间、在革故鼎新以张扬现代性的新异原则与辨析古代文论的历史原貌之间、在重构古代文论元话语以强化其阐释有效性与维持古代文论的典雅文化地位之间、在划定古代文论学科属性以赋予其现代知识类型与尊重古代文论的前学科性意义形态之间,我们难于抉择又急于抉择.我们越是接近现代性.我们就越发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在文化功能上的两面性,所以当现代性在中国展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便日益明显,这就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论题之所以提出的文化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20.
“龙学”的全称为《文心雕龙》研究学,是一门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也是国学中屈指可数的以某部极具代表性的古代典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之一。撰写于南朝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专著棗《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它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最为显赫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校勘、考证、注疏、整理、评点乃至较为系统的研究等几乎延绵不断。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文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为《文心雕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