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尹玉吉在《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大学学报无需担心"同质化"。"同质化"等于无"特色",克服"同质化"就是要有特色。1.作为学术成果载体的大学学报不需要特色。学术是研究社会、人类、自然界现象及其背后规律的人类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
此文通过分析经纪人的概念、高校学报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提出了编辑是高校学报的经纪人这一观点。详细论述了发挥编辑作为高校学报经纪人的作用的具体路径,编辑需主动进行选题策划;有针对性地组稿、约稿、选稿,做优质学术论文的挖掘者、组织者;指导作者创作满足读者需求的学术论文,做好读者和作者的中介;协助学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高校内学风浮躁与不良学术道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而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大多发生在论文发表环节,主要表现为:拼接发表;转换发表;虚假标注;一稿多投;伪造数据等。在实践中发现这些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功利化的浮躁心态;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如缺少完备的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师评职制度异化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学报学术道德建设的路径是: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建设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报编辑"把关人"的作用,增强抵制和防范学术道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学报编辑的学术道德建设,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提高学报编辑的素质建设,充分借助网络科技手段,不断增强鉴别能力。高校学报应凭借甄别学术不端的先天条件和优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严肃学术道德的重任,从源头遏制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通过高校学报编辑的努力,增强作者良好的学术道德意识,作者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提高学报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互促共进,不断提高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建国后"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可以用"体制"一词来回敬的话,那么,何以诠释改革开放后在百万留学大军里、在不回来的数十万文化精英中也出不了大师呢?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代难以成为学者"的理论,将以往被忽视的学术成就与代际积累的关系来回答"钱学森之问"。作者认为,建国后的前十七年,以及"文革"中,都对"书香家庭"的垄断者——被推翻的统治阶级和有产阶层("文革"中也包括了新贵)后代在文化教育上采取歧视的甚至剥夺的政策,这等于筛掉了本国、本民族中最优秀的学术种子,势必会造成学术天才的断层。新中国为何至今还出不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这是"双重断裂"付出的代价。作者就此进行了古今中外的论证,并对当今中国如火如荼进行的学术、高等教育"大跃进"可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坦率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刊从本期连载此文。我们希望,这一探索有助于"国字号"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钱念孙 《云梦学刊》2011,32(4):9-10
"学术大师与当代学术发展"这个论题很好,可说抓住了何为学术大师及学术大师作用的一个关键之点。在我看来,堪称学术大师者,其成果应能推动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是否参与乃至引领当代学术建构,是衡量学术大师的一个重要标准。粗略分之,学者、专家、名家、大师,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信息的存储方式、传播手段及途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要求人们以知识的大量占有、信息的高度整合和创造性思维与之相适应。高校学报将会从"印刷传播型"向"电子传播型"发展。面对这一变化,高校学报作为国家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其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赵冰 《理论界》2010,(2):168-169
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事关学校形象,同时学报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的提高与学报编辑自身的素质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提高学报编辑的自身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高校学报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及如何提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自从“编辑学者化”的口号提出以来,已为众多的学报编辑所接受,学报编辑对加强自身职业素质有了明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学报编辑的再学习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它是编辑学者化的延续、拓展和深化。一、学报编辑再学习的必要性提高学报质量的要求决定了学报编辑必须再学习。一个学报的学术质量可以说是作者稿件质量和编辑工作质量的总和。而作者稿件质量的最初评价,能否成为学报质量的组成部分都要取决于编辑。也就是说,一个学报的质量主要是取决于编辑工作的质量。编辑工作做得怎么样,取决于编辑自身素质的高低。编辑…  相似文献   

9.
当下学风有急功近利,争出成果,快出成果,而治学欠严谨,学术欠规范的倾向。作者有感于此,从近期公开发行的书报杂志中,摘出一些因此而引起的谬误(其中不乏名家所为),呼吁大家重视这一问题,制止学术浮躁之风。  相似文献   

10.
苏义生 《理论界》2013,(3):168-170
《修辞学发凡》是一部"谨严而创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拓荒性著作,是著者深厚国学功力和异域学术养分圆融的见证。本文试图从该著的创作背景、动机、版次及其理论要件,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把握其作的理论精髓和学养要旨;从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维度来窥见其价值和贡献,为读者提供一种审读的视域;从奠基和指引的视角来揭示此书的学术地位及影响,为读者提供一种有益的参照;从精义微瑕的角度来引导读者逐渐确立起审慎指隅名著的品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两岸的社会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与此同时,具体方面又存在着诸多相似,它们为建构共同社会心理提供了基础。这种“共同社会心理”的具体内涵不仅应包含双方社会心理的共同点,还应包括有助于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策略。其建构方式不仅包括文化沟通,同时还必须唤醒“共同的历史记忆”、塑造“共同利益”和建构“制度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两岸分歧,抓住有利国际时机实现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编辑与作者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观”给了我们方法论上的启示,即“和而不同”前提下的和谐关系。编辑与作者的“和”与“不同”是由编辑出版过程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和谐认知的关键是编辑主体意识的和谐,编辑出版领域的“和而不同”体现为宽容的出版精神。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报是特殊的学术载体 ,编辑意识是其学术活动的灵魂。作为其基石的首先应该是现代意识 ,其次是创新意识 ,再次是精品意识。确立三种意识不但能够在策划、组稿、编辑几个方面得心应手 ,而且还足以为新的学术观念的确立寻到支点 ,始终保持高校学报的个性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贾兵强 《殷都学刊》2011,32(1):154-156
楚国农业生产方式是楚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术界对其的认识还没有达成广泛共识。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对"井衍沃"中"井"的涵义进行考释,研究表明"井衍沃"中"井"与凿井灌溉没有必然关系,不是楚国农业生产方式——井灌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丸山昇是知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著作中,"革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事实上,在日本战后“悔恨共同体”的情绪底色中,“革命”作为一种主题已经实际内化于丸山昇本人及其研究之中。此外,丸山昇在对“革命”进行细微辨析和宏观思考的过程中,还达成了对“革命”的深层次认同;同时,丸山昇超越了“竹内鲁迅”的“文学者”概念,建构了“革命人鲁迅”也是极具学术敏感力的选择。最后,从最深广的人性关怀出发,丸山昇始终保持了对“革命”中“人”及其选择的考察与思考,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一直存在着某种矛盾,即如果拒绝了抽象原则,"革命"的动力将从何而来的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丸山悖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9所“985工程”著名高校学术道德规范文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各高校在文本的主要内容、适用对象、机构设置、处理程序和力度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特别是这些高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文本在适用对象、问责程序、可操作性、透明度、参与度以及救济机制等方面的规定还存在问题。为了完善学术道德规范文本并加强学风建设,各高校应该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制定的沟通交流,从学理上理清学术不端的形式和范畴,建立科学具体的学术不端行为评鉴标准,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制定严密规范的问责程序,鼓励学术活动中广泛参与和监督,积极推行第三方调查问责制度,建立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健全问责救济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社区"这个词汇进入华语世界已近八十年。八十年来,社区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逐渐走进普通中国民众的生活,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中国式的社区实践也为这个外来词汇增加了不少本土化内涵。与此同时,在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社区建设中,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逐渐显现,学界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内涵的认识和理解的分歧也因此日益加大。我们应如何看待和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对此提出了四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沁夫 《云梦学刊》2009,30(1):62-66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重含义”是人们强加给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论述中只存在“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由于这种强加给马克思的理论被不少人认可,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应当还马克思理论的本来面目,在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探寻马克思经济学的真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实际上从三个角度论述了必要劳动和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的“另一种意义”的意义表明了社会对于特定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需要规模及其包含的价值量的实现量.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并对共同富裕的内涵作出了阐述,从而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然而,当前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的突出表现促使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共同富裕”的问题。可喜的是:党和政府已注意到贫困与富裕群体利益矛盾,并积极采取了一些对策,这样有利于拨开人们思想的迷雾,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真正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