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长青 《江淮论坛》2009,(5):186-189
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周作人是舒芜晚年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舒芜的周作人研究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对于周作人的人和文,他所流露的是不加掩饰的欣赏和同情.对于晚年的舒芜来说,周作人研究已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以这种特殊方式,舒芜实现了为自己辩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韩靖 《兰州学刊》2007,(5):134-137
童年自我的自性不足,孱弱无助,使得周作人一方面对于世界和他者是隔膜和拒绝的,但同时又激发起他对世俗幸福的执着.因此,追求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也是自我与自我,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和解,从而实现一个健康圆满的现世人生,是周作人的理想自我.但是,受童年自我局限性的影响,周作人在实现自我与他者、与世界的和解时又要求双方爱的相互性,而当这个相互性被破坏时,自我便又重新回到狭隘封闭的状态中去,从而使自我实现的理想破灭,这是周作的人自我观的内在局限.该文拟从童年个体生活经验和文化影响两个方面揭示周作人的"自我观"的成因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写有不少谈遗民的文章,在民族命运面临深重危机的情境中,周作人与遗民文化的此番对话别具深意。周作人的遗民话语呈现了遗民思想与生存的真实性、复杂性,他肯定的是思想通达而兼具民族气节的遗民,对历尽劫难仍保有闲适情趣的遗民深具同情。在移民、忠义、降节者几种乱世人生选择中,周作人对遗民式生存有所肯定,然而其“以气节为时俗”和“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思想观念又使他对遗民式生存进行了价值颠覆。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作为现代小品散文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把美文引进中国后,逐渐完成了本土化进程,成为和诗歌、小说、戏剧并驾的正宗文学。作为现代中国小品散文的一个成功原型,周作人的散文艺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独特的抒情文体既吸取了西方小品的精华,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作品连缀起来构成了一个充满着内在艺术秩序与特殊方式的艺术世界,并受明确的艺术审美理念指导。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周作人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与审美范畴概念,如滑稽、趣味、平淡自然、苦涩、闲适等,他以深思型的审美品格,开创了小品散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6.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基督教文化观念对周作人的影响高秀芹周作人是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存在。他既受到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洗礼,还与佛教思想结下难以解脱的奇缘。在他身上深深铭刻着第一批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向外求索的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这是那...  相似文献   

7.
李景彬的专著<周作人评析>、<周作人鲁迅比较论>可谓中国最早的两种研究周作人的个人专著,前者更是第一部周作人研究的个人专著.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作人研究的演进让人看到了令人遗憾的局面--相关的学术史文献以及相关的后续研究出现了忽略李景彬富于学术个性和学术钻探力度的研究成果的偏向.而纵观当代中国的周作人研究现状,李景彬的研究立场、思路和声音恰恰是最缺失的.80年代李景彬的周作人研究有着可贵的整体意识、时间意识,他坚实、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他对于周作人的一系列肯定和质疑、否定、批判呈现出独到的学术意义,也留下了尚待阐发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玉 《河北学刊》2004,24(3):136-140
周作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不同,周作人是自由至上主义,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周作人的悲剧性命运既有自由主义在中国悲剧性结局的普遍性,又有周作人对自由主义误解的特殊性.这是抗战时期周作人附敌之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诸多方面,周作人(1885——1967)都有他重要的一席地位。但是,由于他依附日本的行为不为国人原谅,由于他与鲁迅、左翼作家相对立为世人误解,故历来就对周作人缺乏研究。但正如钟叔河先生所说的:“陈婆虽有麻子,所烧的豆腐固未尝不好吃也。”今天认识到这一点的已不乏其人,已出现不少论其文、论其思想的高质量论文。然而,对周作人文章学思想作系统深入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我想,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个大文章家,其文章学思想无疑是一笔丰富的遗产,他的文道观、文章功用观、文章美学观、文章风格观、文章章法观、文章技法观、文辞观、文章翻译观、文章批评观、文  相似文献   

10.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