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浪:中晚唐诗人的共同命运陈桥生那是一场劫数,那是一场恶梦,“那是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①。社会抛弃了我们的诗人,他们,象突然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零,被世界所放逐,象那文化根被突然切断的诗人,现实的一切只是在竭...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台湾中生代诗人的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中生代诗人的群体追求和诗学理念,认为台湾中生代诗人的创作趋向主要表现为:中生代诗人是诗坛创作的主力,他们不再有"集社"的主张和行动,形成"非集团化"的走向;不少中生代诗人向"学院诗人"转型,此外女诗人主体意识提高,女诗人崛起,展现出另一种崭新的风格.中生代诗人所显现的创作趋向,在诗史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诗人吴晟的乡土诗中怀有浓厚的苍凉韵味,他抒写着乡村贫苦的人生形态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生命的悲剧,在对土地的尊重中发掘属于乡村的美德和价值,赋予乡村一种沉重、庄严与肃穆的精神风格。吴晟以乡村文化为知识系统,建构了现代独特的诗意生成方案和话语方式,他在乡村的土壤中展开诗意的想象。他围绕乡村的事物图谱,在亲情的氛围中,采用独语的方式,诉说生命的孤独与神圣。他的诗意营造重心是展现乡村中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和悲剧性的生存处境,并在二者张力中展开全部的话语层面。  相似文献   

4.
王建柱 《老友》2008,(11):10-11
李肇星,作为一位活跃在国际舞台受到广泛关注的外交家,他的名字早已为国内外所熟知。但作为一位很有造诣的诗人,则是在近几年内才声名鹊起。李肇星,在向外交与文学两座高峰攀登的过程中,领略着遍山的风景。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外交家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诗人,他们独特的生活才得以光彩地展现给世人;诗人们应该庆幸,因为他们之中有一位外交家,诗的天地才出现如此一块高贵而迷人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台湾中生代诗人方群三本诗集为讨论的焦点,可尝试探索诗人如何面向时代,并以个人的经验、记忆和想象跟时代对话。现代与古典、梦想与现实、西方与东方、文化与理想、民主与自由成为台湾中生代诗人的纠葛和关注的重点,表现在诗中就是题材的多元。通过分析方群二十多年来的作品,我们看到其乡愁、离散、孤独、疏离、欲望、贪污、污染等不同的主题,诗人关注台湾的社会和历史,也触及都市的文明和社会上的种种议题,展示出强烈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并借着诗歌创作写重拾自主的力量,追寻真理。  相似文献   

6.
金风送爽、霜叶如醉的深秋季节,我们赴京采访了83岁的山西籍老将军史进前。 沐浴着和煦宜人的金色阳光,穿过文化意蕴悠长的胡同,叩开虚掩着的大门后,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绿树成荫的四合院内,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摆满了展开着的字画、条幅和书籍,原来,史老将军正在晾晒保存已久的书画作品。 出生于定襄县芳兰镇的史进前老人,原名薄祯祥。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衔。将军回忆起艰苦卓绝、耐人寻味的军旅生涯便充满了激情,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战争年代——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一代文豪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鲁迅的诗歌,在国内外诗坛上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一、鲁迅诗歌是爱国主义的大 鲁迅虽然“出身于士大夫官僚家庭,但是由于母亲出身于农家,所以从小就和广大农民的‘野孩子’混在一起,”受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熏陶,从而奠下了热爱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一 台湾新诗发轫于二十年代初期。《乱都之恋》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犹为祖国大陆五四文学中的《尝试集》一样。这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诗人张我军先生(1902—1955)的新诗集。 这部诗集是张我军用血泪凝聚的滴滴浓情。他在本书的序文里总结挣脱封建枷锁的体验感慨地说:“恋爱既不是游戏,又不是娱乐,真正的恋爱,是要以泪和血为代价的呀!”  相似文献   

9.
林亨泰是台湾“跨越语言一代”的著名诗人,他与纪弦共同发起现代派运动,是台湾现代诗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中,理论与创作并出,深刻影响了台湾诗坛。本文着力评述的即林亨泰诗学体系的形成和现代诗创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流浪救助制度作为宪政建设中事关人权保护、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比较充分的了解分析将有助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勒克莱齐奥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与游走世界各地的经历,展示出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冷静而深刻地挖掘出各种文化冲突以及青年人与世界之间的断裂,伴随这种冲突与断裂而诞生的是一系列被放逐的角色,主人公在流浪中追寻生命的自由与本源.在此选取<金鱼>与<沙漠的女儿>这两部作品,对勒克莱齐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流浪主题进行初步探析.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莱拉与拉拉这两位主人公的成长故事,通过她们的见闻与经历写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明之下,处于社会边缘的这些小人物的流浪之旅,反映出文化与身份的缺失下她们最终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13.
正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知名的书法家,哥哥王正健为画家,受家庭影响,她自幼便学习绘画,不仅在国画、油画、隶书及行书上有独到之处,在诗歌、散文、小说乃至服装设计方面也都颇有造诣。辛酸苦辣意在先,干湿浓淡笔中情。近年来,她在多年油画学习、创作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国画创作,以  相似文献   

14.
“诗书六十余年梦,更拟传衣付小儿。”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十年间万首诗,”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数以千计的扑朔迷离的梦。翻开一部《剑南诗稿》,是诗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以上海古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逐篇统计,在陆游现存的全部九千多首诗歌中,凡在诗题中标出“纪梦”、“梦游”、“梦蜀”等整篇的纪梦诗,有一百五十八首;诗题未现而在诗句中出现“梦”的,有七百七十余处。两者合计,共有九百三十首诗,占了其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这里,还不包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启示,拓展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维度,为当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柳亚子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史学家和革命家。茅盾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的讲话中说:“柳亚子是前清末年到解放后这一长时间期内在旧体诗词方面最卓越的革命诗人。”“柳亚子的诗词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长时期的历史——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如果称它为史诗,我以为是名符其实的。”郭沫若在《柳亚子诗词选·序》中称他是一位“不断革命的诗人”。郭老以前还特意写了一篇《今屈原》的文章,把柳亚子比拟屈原,赞美画家尹瘦石以柳亚子为模型画的一幅《屈原像》。亚子对它很喜欢,并且题诗歌咏。世上竟有这样凑巧:柳亚子这位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革命老诗人于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在北京不幸逝世,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相似文献   

17.
走过弯弯曲曲的路,一百年,才找到这张弓。今夜,箭已定位于弦,做着一个笔直的梦。——《箭》 苦丁斋主人何许人也?文坛诗者都熟知,乃江苏著名诗人丁芒。丁老毕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新诗、旧体诗词曲、散文诗、散文、诗歌及书画艺术理论都取得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18.
王珂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11,31(2):65-73
诗人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形象却常常受到社会质疑。在公众印象中,外国古近代诗人是承担神圣使命的伟人,现代诗人是世俗社会的普通人;中国古近代诗人中有兼济天下的伟人,也有风流倜傥的骚人;现代诗人在20世纪是崇尚革命的浪漫主义者,在21世纪是喜欢炒作的功利主义者。在现代诗人被妖魔化过程中,以电子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新媒体把诗人转型为文化人、伦理人甚至政治人,把诗歌事件演化成网络事件、文化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在网络诗歌的诗歌论坛阶段,诗人的隐身上网使他们无所顾忌,影响了诗人声誉。在诗歌博客及微博阶段,诗人的实名上网使他们洁身自好,诗人形象有所好转。电子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使地震诗歌迅速传播,也为现代诗人赢得了一些声誉。  相似文献   

19.
漂泊流浪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中国新文学中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特别是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得比较鲜明的小说,几乎都写到了知识分子的漂泊流浪,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困顿和灵魂的不安定。他们总有欲求,是最不安分的,同时又总感到失落,在行动上总是漂泊的,在精神上总是流浪的,在心理上总是具有无根的感觉。于是灵魂到处流浪,精神无所寄托。这也正是知识分子独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心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就是知识分子漂泊流浪和寻找精神家园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剑钧 《中华魂》2014,(6):52-55
正一位军人,又集书法家与诗人于一身,让我从中读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韵味。我们的交谈从书法开端,由诗词引申,以军旅生涯收尾。我从他洋洋洒洒的谈吐中,既看到了文人的风骨,又看到了军人的气质;我从他气势如虹的书法和诗词中,既看到了文人的豪放,又看到了军人的魂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