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民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博客、维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和交换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网民发表政治言论,进行舆情表达的重要场所。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以互联网为传播和交流媒介,通过上网获取信息并参与网络互动,通过发表个人见解来表达情绪和态度.网民的网络舆情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网民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持有者;网民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和强大服务功能来表达舆情;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形成与发展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网络舆情也是如此。由于引发舆情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文章以杭州飙车案为例,分析了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引导网络舆情、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胜洪 《理论界》2010,(3):151-152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赵晓丹 《理论界》2011,(2):12-13
中国目前有大约3.83亿网民,其中包括2.26亿网民看网络新闻;1亿网民访问BBS;1.82亿网民开博客;1.5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2.4亿使用即时通讯工具。网民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推动者,当爆发危机事件或产生敏感话题时,地方政府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成为"意见领袖",解决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媒介。大学生又是通过网络媒介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群体。由于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网民身份隐蔽性等特点和大学生自律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提升大学生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搭建舆情德育的“微博”平台等,是有效规避和减少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环境下,民众的舆情获得了较现实社会更为充分和及时的表达,但网民在网络舆情表达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集中表现为网络语言失范、虚假“舆情”泛滥和黑客攻击行为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对社会上重大事态的发展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各级政府领导的决策参考,但其也存在着一些偏差.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引导舆情的方法和艺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其机制构建是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协调机制在内的系统工程。为此,要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网民心理,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力,通过主流网站与传统媒体合力引领、显性疏导与隐性规制合力引领、网上与网下联动合力引领等几个途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  相似文献   

10.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网络化程度的提高,起因于政府部门对某一事件回应不及时或回应不当。应对网络舆论危机,要慎用封堵删禁手段。可设置官方“网络发言人”,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解答网民疑惑,做好沟通化解工作,实现未雨绸缪。网络舆论危机一旦发生,政府机关一方面要放下姿态、放平心态,坦诚面对,真诚道歉;另一方面,客观公正处理事情,并及时在网络上公布事情真相,争取网民的理解、配合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传播视野中的网络写作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绪义 《云梦学刊》2005,26(3):91-94
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网络写作,应该把写作纳入网络传播的视野,才能真正理解网络时代在线写作的意义。网络写作在功能上、观念上、文本上和语言等方面呈现出较明确的走向,从而使之与网络传播建立起互动框架。  相似文献   

12.
田畔 《云梦学刊》2004,25(1):18-21
《媒介舆论与学术个体》一文,颠倒事实,制造歪理,千方百计为抄袭者开脱。其错误观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网络学术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学术源于信息技术对学术生产的全面渗透,具有学术革命性意义。它延伸和拓展了学术空间;塑造和扩大了学术队伍;改善和突破了传统学术的研究手段;提供和开辟了国学研究的新质内容;引导和提升了学术伦理。  相似文献   

14.
刘赛 《阴山学刊》2009,22(6):102-105
网络社会是二元交织的社会,它打破传统意义身体与自我的统一性。而在网络游戏这个超真实的虚拟生活场景中,游戏角色凭借鼠标和键盘沟通了自我,身体得以延伸与投射。体验与沉溺、抽离与支配,使得网络游戏成为身体解放和规训的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15.
刘萍 《云梦学刊》2010,31(6):147-150
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提供反馈,调整教学,满足学生需求。在回顾有关形成性评价概念、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形成性评价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评价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将形成性评价恰当地运用到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显著改善教学效果,有效弥补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一些不足,帮助学生成为自主高效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丁文 《云梦学刊》2009,30(1):29-32
1904至1908年的《东方杂志》采取了非常特殊的“选报”体例。在当时各种官报、民报中并未出现一种足以成为为中国报界的代表刊物之际,《东方杂志》以民创报刊身份,通过淘选众报、驱为己用的“选报”体例,对于同一舆论空间中的众报论说进行选择性转载,并通过大量奏牍、章程等官方文书的刊载,试图树立本国报刊信用,成为一份“秘密社会”中的“开明刊物”,以营造一时之“国论”。  相似文献   

17.
汪韶军 《云梦学刊》2010,31(2):62-66
称郭象把庄子的“外内不相及”改造成“内外相冥”是对庄子思想的重大修正,是不成立的。外内指方外方内,方内是礼法的世界,方外是不由礼教束缚的大方世界。庄子批判礼法,方内与方外本来就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郭象据以发挥的游外冥内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而这本来就是庄子已有的思想框架。庄子与郭象都反对刻意伏于山林,都主张游外冥内,但所要与之冥合的“内”在庄子是民间,在郭象是庙堂,指的都不是礼法。所以,我们可以说郭象改造了庄子的游外冥内,但不能说他把“外内不相及”改造成了内外相冥.否则就是混同了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外内。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大学生中日渐凸现。但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对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问题可采取相应对策:即奠定网络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营造网络道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健全网络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规范网络道德建设的网上行为;造就网络道德建设的得力师资。  相似文献   

19.
旅游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体,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语汇简洁、规范标准、功能明确。英译时可洋为中用,力求简洁规范,同时还要注意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危机的网络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云梦学刊》2013,34(2):80-83
突发性公共危机是对社会整体综合应对能力的考验,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来处理的模式难以做到危机应对的高效、快捷、灵活。我们应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完成公共危机管理由政府独治模式向多主体网络治理模式的转变,并在各主体高度契合的环境下实现这一网络模式的良好运行。而这一模式的实现,政府应转变危机管理理念,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危机管理创造条件;NGO应培养自身的独立性,提高危机参与能力;企业则应强化危机管理责任,培养主动参与危机的意识;社会大众,应该提高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危机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同时,各主体要做到良好契合、合作协调、责任明确、程序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