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比较对话论”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新华 《中州学刊》2002,(4):175-177
“比较对话论”是国内学界涌现的一种有影响的、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问题的研究范式。但“比较对话论”隐含着多重哲学话语不可通约性而导致的相对主义困境 ,很难处理多重语境交错影响下文本解释上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继承与发展的矛盾关系。文章认为 ,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不是一个维度能够解决的 ,而是需要多维的研究角度相结合才可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夏娟 《学术研究》2006,(9):69-70
回顾国内学术界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走出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拓展哲学的当代性审思,已经为新世纪的哲学探索夯实了基础。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三:首先,反思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学界的理论自觉,体系哲学日渐式微;其次,大量国外学术成果的引介开阔了哲学研究的视野,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理论资源;第三,哲学开始以科学的态度高屋建瓴式地关注现实问题,同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交流。但是,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果背后,尚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省思,如何正确对待以往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之一,甚至是其中之重。关于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7.
现实中的学术性与学术中的现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 ?这是当前讨论的一个焦点性问题。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形成的“学院派” ,通过对学术性与现实性关系的学理分析 ,概括了四种不同类型 ,认为不能离开哲学的特点强调其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关联 ,否则会导致哲学的异己化。哲学“参与”现实的方式是历史地变化的 ,适应当代社会和人文社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 ,哲学要有效地发挥其现实作用 ,必须对自己的存在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巴赫金研究自80年代始,不止译著丰富,各类关于巴赫金理论的研究成果亦蔚为大观.凌建侯教授一方面从纵向上以阶段的方式明确了中国巴赫金研究的历程及经典化到本土化的必然,一方面从横向上阐释巴赫金“对话”、“狂欢”、“独白”、“话语”四个范畴,同时从哲学、文艺的角度探索“反”独白论.并针对欧美学界关于巴赫金狂欢理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巴赫金狂欢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巴赫金有关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解读及对中国学界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学理性阐述.  相似文献   

9.
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英健 《学术研究》2006,40(1):21-32
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有学者主张从不同研究范式的比较中强调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意义。然而,这却需要进一步说明不同研究范式何以能进行对话这一前提性问题。这是因为,不同范式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一种对话哲学。要使哲学对话富有成效,就必须将不同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比较转换为对话哲学视域下的不同对话范式之间的比较。这意味着,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其对话的意义应该在更为广阔的方面展开。这样,哲学与时代之间的问题式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解释学对话、不同哲学之间的宽容性对话,就构成本文论及的哲学对话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研究,虽然把握到实践概念,但存在人的生命本性研究维度的缺失。西方传统哲学“科学观点”与“神学观点”的思维方式是割裂了人性的思维方式,无法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真实理解。马克思从人的自身根源,以否定性统一的“实践观点”去理解人及其对象世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符合“人之本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变革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的极端化理解模式,实现了在传统哲学理论中割裂的人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的此种变革,也是当代中国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未来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1.
"虚拟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哲学”是近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从哲学角度研究电脑和互联网中的虚拟现象 ,大体上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 ,近些年来全国一些报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下面将有关虚拟哲学研究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作一简要述评。一、“虚拟哲学”能否成为当代哲学一个新的生长点  一种观点认为 ,“从现实性哲学转换到虚拟性哲学 ,这将是我们时代哲学研究发生的最为巨大的历史性转换。”① 虚拟哲学成为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不是偶然的 ,而是当代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网络将彻底地改变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 ,更因为网络将深…  相似文献   

12.
行为哲学是巴赫金美学、文艺学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的哲学基础。这种行为哲学强调人的行为必须“应分”(应承担责任),而行为世界的建构实质上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人的具体存在方式是:在言语交往中的存在、与他人对话中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交互性、对话性的。“外位性”是巴赫金人文科学研究,尤其是其“主体间性”思想的方法论基石。“外位性”即“我用他人的眼睛看自己,以他人的视点评价自己”,其实质是强调审美活动中不同主体的交互性、对话性。“主体间性”是主体的审美观照方式,即不同文本(表述)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包括当代读者与历时性文本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都是处在相对的“外位”而进行交往与对话。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并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 ,这场讨论关涉到的问题对面向 2 1世纪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 ,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基础上 ,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 ,我们亦应予以更多的关注。本文拟在学界有关讨论的基础上从 2 0世纪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及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转进两个方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4.
于海江 《晋阳学刊》2001,(4):100-101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称谓比较准确科学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而且经典作家又一向认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称谓不动摇。列宁曾经同企图背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赫主义者进行过坚决彻底的斗争 ,鉴于当时马赫主义者们一方面大肆宣染自己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尽力回避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才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是否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 ,并把…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00,(6)
德国现代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运用其独特的“对话哲学”的方法 ,对东方文化进行了重新发掘和阐发。针对“西方中心主义” ,他主张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他认为 ,东方各民族不仅表面相似 ,而且它们拥有统一的精神内核 ,“东方”拥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单一精神特质。东方的“教言”具有拯救当代西方颓废文化的力量 ,西方在面对未来挑战时 ,必须与东方同行。中国道家的超越精神 ,可克服当代西方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历程已逾百年,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近几年来,在全球化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哲学工作者又一次不约而同把目光聚焦在这个问题域上,显然,这与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哲学出现的危机和中国哲学现代化发展之路崎岖坎坷的反思有关。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哲学界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迫切需要通过中西哲学的对话以及现代与传统中国思想之间的融通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问题在于如何对话,怎样融通?这恐怕是值得哲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个问题也理应作为哲学问题访谈的重要内容。张志伟教授是德国哲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的学者,近年来,连续发表了多篇关于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论文,比如“希腊思想的起源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知其白,守其黑——海德格尔关于真与非真的思想一解”、“白天看星星——海德格尔对老庄的读解”、“中国哲学还是中国思想——也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海德格尔与老庄”、“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哲学:问题与对话”、“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的批评”等论文对中西哲学比较以及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道路, 从根本上说是探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界关于哲学观的争论, 从“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从“哲学作为反思人生的思想”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探讨为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启示, 那就是: 在当代中国, 作为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说”或“学术”而存在,而且是作为人民愈益普及的“学养”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后工业文明和后现代西方思潮的冲击,受到了诸多诘难。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的趋向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够被称为“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旗帜”吗?还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吗?如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被提到了日程。针对该问题,国内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本文试图将近几年来学界的研究新动向做一系统探讨,以期对推进该方面研究有所助益。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研究的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哲…  相似文献   

19.
主题、基点与路径:阐说马克思哲学之当代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 ,应当由存在论 (ontology ,或本体论 )的根基处来阐明并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当代哲学 ,它超越了 (并且第一个在理论上终结了 )全部形而上学。只有在这一视域中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重大革命及其当代意义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估价。呈现马克思哲学当代视域或当代语境的路径乃是“对话”———同当代生活以及当代思想的最广泛的对话。马克思哲学有进入此等对话的承当 ,其当代意义将在对话中得以昭彰显著。  相似文献   

20.
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的缺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生产”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表明中国学界的“问题式”还处于传统哲学思辨的轨道上,没有真正地走向社会历史实践。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还是近来的现代性问题意识,都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要求。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也需要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其提供一个历史与逻辑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