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毓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研讨历史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唯物史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所谓统一性,即指历史的共性,所谓多样性,即指历史的个性。由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就呈现出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因素,由于历史发展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历史在共同规律制约下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个性。历史的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个 相似文献
2.
校园文化是典型的管理文化,建设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措施。把与学校所处的位置、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校园“个性”文化,与育“德”、育“智”、育“体”、育“美”等“共性”文化结合起来建设,是建设高品位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汉英词汇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呈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复杂局面。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词汇划分;实体映现的对应,文化信息的对接。不同语言的概念数量是不尽相同的.在某些语义领域.概念的词化程度不一样。客观事物的相似性信息与人类认知心理的共同性是对应同义现象语义相同的基础,但事物的多样性使得语言材料具有多源性,并形成表达形式个性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贾秀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Z2)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存在矛盾的普遍性也存在矛盾的特殊性,亦即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共性体现在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民族性、滞后性和较强的潜在性。个性则体现在历史的起点、自然环境和生产力水平各有差异。把握住共性和个性,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寇福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69-71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分别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运用隐语理论分析英汉谚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相似文献
6.
红色是各民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之一。人类对红色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因此红色在不同民族中的感知和反映就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英汉民族对红色的内涵、语用和意义等都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周新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5)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共性和特殊性对于回答社会主义的若干问题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共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现阶段,四项基本原则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特殊性是本质特征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将社会主义概括为“传统社会主义”和“现代社会主义”并不一定正确,所谓“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模式。邓小平同志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与在中国条件下的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英汉谚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个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相似文献
9.
李宏亮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6-70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英汉谚语共性和个性渊源的认知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福明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79-82
英语和汉语都有丰富的谚语。英汉谚语体现了英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态度,记述了英汉两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从英汉谚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两个民族文化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着个性。 相似文献
11.
陈波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在电影发展史上,蒙太奇的地位变化是有目共睹、发人深省的。早期的电影理论把蒙太奇看成电影的美学基础,俄罗斯导演库里肖夫说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实质。”①他的学生,苏联著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普多夫金也认为:“蒙太奇是一种基本的创作力量,由于这种力量,那些没有生命的照片(分散的镜头)才被巧妙地组织成为活的电影形式。”②本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战舰波将金号》、《母亲》等电影片的一举成功,人们普遍接受了把蒙太奇作为电影艺术的基础、特性、形象本性和时空结构的基本观念。后来,随着电影艺术 相似文献
12.
江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
伦理学教学正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学课堂,但并没有明确伦理学教学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也没有在它们应有的共同理念和共性原理方面达成共识.大学伦理学教学目前尚处于无计划的自发状态之中.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明确伦理学教学的三种不同类型,需要明确它们各自的目的和任务,需要明确它们所要贯穿和体现的共同理念和共性原理,以使之成为一种完善的伦理学课程教学门类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语言学史的角度出发 ,以共性和个性这一哲学范畴在语言研究中的辩证关系为切入点 ,对比了立足共性研究个性和立足个性研究共性的两种不同的汉语研究路径 ,指出了后者对于汉语研究的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济福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1):17-21
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其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个性,又都具有一般政党的共性。同一类型的政党,有着同类型政党的共性。在政党个性与共性问题上,多年来存在混乱。马克思主义历来辩证地对待政党的个性与共性。特别强调共产党要保持和维护工人阶级先进队伍的个性,反对取消、歪曲、抹杀和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同时,又注意政党的共性,共产党执政后,尤其要重视吸取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安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2)
“江西农业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农业现代化”这个共性和“江西农业”这一个性的统一。江西农业现代化的共性,是它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其他省区类似的一般性质,即农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趋势;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内容和根本标志等。江西农业现代化的个性,是由省情决定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独特道路等问题。在对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的认识上,有因强调“全国一盘棋”而忽视江西省情特点的;有因强调“从实际出发”而抹煞农业现代化本质的。因此,对江西农业现代化共性与个性的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是确定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的不可忽视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共性-个性-共性:语言学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红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1):44-48
各种语言不仅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语言的共性广泛 存在于语 言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各个层面。传统语法出于规范的需要强调语言的共性而抹杀语言的 个性;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倡尊重语言的个性,反对用一种语言的结构去套另外的语言;当代 语言学 则倡导在语言共性的背景之下审视语言的个性,或考察各种具体的语言以什么方式体现了语 言的共性。汉语研究只有顺应语言学发展的趋势才能揭示汉语的真正面貌,才能对普通语言 学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7.
公培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1)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法制,直接贯彻精神文明,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几大矛盾,同时强调了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重新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Z1)
<正> 人们称南朝鲜、新加坡、香港、台湾为亚洲的“四小龙”。他们有着许多的共同点:①地理位置接近于中国大陆,又都缺乏资源;②历史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③文化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多,人们一般能吃苦耐劳,乐于储蓄;④济济发展的模式基本上相同,并都稳定高速发展了20年。 相似文献
20.
英汉隐喻共性与个性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6-128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模式导致了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存在着差异.在此,将对英汉隐喻生成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并探讨产生共性及个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