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海霞 《创新》2012,6(3):41-43,126,127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随着"90后"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主体,基于"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探讨如何有效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建华 《社科纵横》2012,(5):150-151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理工科院校中,由于多年来扎实有效的工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成果,但是也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加强或改进,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进  陶照智 《社科纵横》2007,22(11):166-16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对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四种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6):149-1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其教学实效性不强,研究、探讨和解决其实效性问题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袁芳逸 《社会工作》2011,(21):26-27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过程中,如何理清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广宇 《社科纵横》2012,(10):155-156
通过调查表明广东省大学生对国内外总体形势与政策的内容的认知情况是良好的,对国内政治、经济、民生、民族、台海关系以及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认知度较高,学生出于政治表达、道德关怀以及交往需要关注形势与政策,少部分由于政治冷漠等原因不关心形势与政策;网络途径成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方式的首选,占93.6%,因而加强网络建设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希望通过专题教学,丰富的形式接受《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因此高校应该探索出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多样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式来。  相似文献   

7.
李占文 《社科纵横》2011,(9):159-16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面临这种形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突破。文章首先简述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其次探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探究如何更好地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在结论中指出探究基于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李俊平 《社科纵横》2013,(2):340-341
激励法是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调动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竞争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运用激励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恰当把握激励原则,灵活运用激励方法和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  相似文献   

9.
马进 《社科纵横》2008,23(1):139-141
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不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与方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怎样调整和改进,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都是最基本、最经常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着被忽视和淡化的倾向,解决的方法是在提高对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的同时,在内容和方法方面,注意把这方面的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结合起来,这样的形势与政策课才是完整的、能够反映党和整个国家面貌的形势与政策课,也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优势与政治特色.  相似文献   

10.
殷峰 《唐都学刊》2020,(6):102-108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树立政治自信、提升政治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凸显,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主体自觉、夯实内容体系、拓展功能领域。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实践认知体系存在偏差、实践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实践激励机制动力不足、实践评价机制仍需规范,是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挥的主要体制障碍。我们要从优化实践认知体系、充实实践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激励机制、规范实践评价机制等方面,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余华 《社科纵横》2007,22(7):149-150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5,(11):159-1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可以在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本文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就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教学方法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郭学军 《社科纵横》2008,23(10):144-145
高等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念好"真、针、震"三字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念好"真"字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要真信、真懂,讲课要带着真情;念好"针"字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要有针对性,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念好"震"字经,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要注重艺术性,讲课要在学生中引起震动.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8,(3):133-13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民族院校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实践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何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体系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5.
曾竞 《社科纵横》2015,(1):166-169
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上广泛流行的、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与运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将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教学过程,不仅是可行的,还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应然途径。网络流行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分清性质,因类而异;分清对象,因人而异;分清场合,因时而异;坚持适时、适度和有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随着思政课意义的强化和高校课程的改革创新,高校对思政课的形式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改革工作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从制度、工作机构和机制的建设上,为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冯进 《社科纵横》2009,24(8):138-139,144
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就必须对制约和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内涵至少主要包括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等方面的内容,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当从了解、理解、尊重、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等方面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高等学校两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其教学的特殊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本文将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效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代要求,开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所以,要探讨实效性的路径。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说服力;把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增强其凝聚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彰显其道德价值;优化教育环境、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