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诗经》、《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山水审美意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 ,可以发现 :《诗经》多以山水景物作比兴之背景材料 ,景真实而语简朴 ;《楚辞》比兴的背景材料更为丰富 ,景多虚而词尚丽。《诗经》多以“水”象征绵绵愁绪和渲染情绪与气氛 ,情景交融者较少 ;《楚辞》山水景物描写多呈感伤性色彩 ,且每每以自然山水历程之艰险象征人世道路之艰难 ,情景交融者甚多。《诗经》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由敬畏山水自然之神到以山水为比兴材料及愉悦对象的变化过程 ;《楚辞》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对山水等自然神的亲和感和热爱感。较之《诗经》 ,《楚辞》的山水审美意识更强了 ,山水审美的自觉性更高了 ,诗歌艺术境界更宽了 ,为迎接山水诗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较为丰富而宝贵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有大量诗篇涉及到山水和花草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具有审美意义。《诗经》的时代,山水自然物被作为审美对象是历史的必然。在《诗经》中,诗人对山水自然物表现出浓厚的审美兴趣,这种审美兴趣是来自对山水自然物的审美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本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诗人在对山水自然物的观照中也较为系统地反映出他们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3.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崇尚自然、吟咏山水的峰巅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山水自然作为主要审美对象、全力投入创作而留下大量佳构名篇的著名诗人。大谢登山;临水、探幽抉微的诗歌,把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到自然山水,推动了山水诗的勃兴,使山水之作从片段描写、渲染衬托的文学“附庸”一跃而蔚成“大国”。他以其杰出的艺术才能,“发现自然”并表现自然之美,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的山水诗人。本文拟从自然审美的拓展及山水艺术的开掘入手,探寻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一、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晋宋士人对山水的留连及其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4.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诗经》自然审美研究天文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文”对象和现象的感知和关注是中华早期自然审美的重要内容 ,《诗经》则是有关中华早期自然审美的重要文本。《诗经》“天文”审美包括天空宏观整体、天空中日月星辰微观天体对象和阴晴风雨等自然气候现象三个层面。《诗经》文本显示 :春秋时代 ,中国人对“天文”自然对象、现象的关注和欣赏已很广泛、细腻和普遍 ,已经开始将自然对象、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相联系 ,自然审美已由生理快感入于心理快感 ,这一转化的关键环节是以“天命”观为代表的自然崇拜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乐山、乐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诗经·崧高》);“河水洋洋,北流活活”(《诗经·硕人》)。江山多娇,山水自然奇观荡涤人的情怀,慰藉人的心灵,也激励人的心志。对山水自然生命意蕴的感悟,不但促使中国诗人写下了丰富繁茂和绚丽多采的山水杰作名篇,而且产生并形成了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山水诗审美思想体系,其中尤以有关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饶有特色。如果说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枝芬芳馥郁的奇葩的话,那么山水诗的审美构思心理思想内容则是构成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思想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6.
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7.
《诗经.国风》中的女性形象多姿多彩,风采各异,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一特殊的审美对象出发,可窥见周人的审美意识中并没有使美的事物真正成为一个单纯的审美客体,而是渗透多方面的因素,探析《诗经》女性美的审美特征,具有功利性和伦理道德性。  相似文献   

8.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相似文献   

9.
老庄认为自然万物是至高无上的"道"的体现,"道"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然",而自然界的山水恰恰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无为"的特征。这种自然意识造就了中国艺术家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在道学精神的启示下,人们一而认识自然之美;二而追寻自然之美;三而以诗画摹写自然之美。这是道家自然观对中国山水审美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唐前山水文化经历了从蒙昧向文明、从物质依赖向精神诉求、从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对山水自然的认识由纯客观的审视向主客观融合的方向不断变化,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化的人文基础:精神的需求与艺术的审美相融合。反映在文学状态中,《诗经》的比、兴及庄、骚的夸张、渲染奠定了人与自然山水的艺术关联和哲学层面;汉大赋中的山水自然成为烘托帝王功业的载体;两晋之交的陶渊明与山水自然的人格融合开创了隐逸与田园诗的先河;晋室南渡后,以谢灵运为代表,把山水自然引向贵族化。陶谢在其山水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人格特点,为唐代山水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自然审美,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距今三千年前的《诗经》。此后,在理论上有众多的观点:寄志:以孔子为代表;比德:以孔子、屈原为代表;寄情:以屈原为代表;悟道:以陶渊明、宗炳为代表;畅神:以宗炳、王微为代表。在历史上,有两人的建树最重要:一是唐代的柳宗元,他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二是宋代的苏轼,他提出要与自然山水在精神上共同着生命。  相似文献   

12.
从美到德性:环境美学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环境美学需要自觉引入伦理学,以德性为环境审美之基,化伦理德性为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以善求美,化善为美.环境美德是指面对对象自然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同情自然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人类应当对自然有感激之心、依恋之情和敬畏之意.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诗歌具有很深的《诗经》情结,诗人对《诗经》的接受主要体现在"词汇乐用"、"典故活用"、"比兴巧用"、"风格化用"等四个方面。诗人如此钟情于《诗经》,古为今用,故而形成了其诗歌清淡中蕴古朴、自然中涵雅致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境界,由此熔铸出诗人自己山水田园诗的独特精神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雎》: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册,第229页)打开《诗经》,第一首诗就是爱情诗歌《关睢》,它以明朗、清新的格调,显示了特有的艺术风采。然而,关于诗的主旨,历来却解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鲁  相似文献   

15.
《诗经》时代,中国悲剧性作品的性质与远古悲剧神话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诗经》战争诗的主角是人,不再是任何自然神或人格神,而是生活在现实中的普通人在连年征战中的遭遇和情感,而且把激烈的悲剧冲突放到了人的精神层面上表现,具有很强的悲剧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汉赋看汉人的人体审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汉赋的人体审美意识上承《诗经》,下启魏晋唐宋,在汉大一统帝国的背景中,在儒家中庸思想的熏陶、楚骚美学的浸润、南北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欣赏"中和"美,描绘融南北美人之美于一体的美人,提倡自然美与修饰美的统一,着力渲染完美无暇,汉赋家们陶醉在人体审美境界中,"思无邪"、"乐而不淫"的审美态度,对我们当今正确地欣赏人体美有很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意境创构等三个方面对郭熙《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高雅之趣,给人以审美享受。关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林泉高致》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的审美观照,强调画家的艺术修养,强调创作的审美心境,并把审美意象的创造提到了重要地位。《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山水画的“境界”(即今之“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我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他对中国文学有着开启之功 :崇尚自然 ,维护人的自然性情 ,成为中国启蒙文学的渊源 ;他的审美情感 ,开拓了诗的疆域 ,与《诗经》、《楚辞》鼎足而三 ,成为中国的诗歌之源  相似文献   

19.
自然山水诗的写作是当代中国诗歌思潮的一种重要走向,人类所处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诗人们开始关注除人之外的自然对象,然而以车延高为代表的抒情诗人并没有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深厚的生态意识,而只是将自然山水当作一种审美的对象。其诗以观察自然、发现自然、探索自然中的自我、人文与哲学意识成就了审美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正是这种审美的力量造就了其华山诗诗意的独到高远。然而如果能够将审美之维与生态之维相结合,则可以让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写作上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世界自然山水诗的写作也将是一种贡献。  相似文献   

20.
《关睢》是《诗经》的首篇,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对于这首诗的解释,从汉代至今一直众说纷纭。总归起来大致有四种,即讽刺诗、赞美诗、贺婚诗和民间情歌。前二者是封建文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今人多不从。后二者则是从不同角度入手,结论各异。本文试就有争议的地方谈一下看法,并进而对全诗谈谈我们的理解。 淑女并非采荇姑娘 《关睢》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余冠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采荇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赵浩如先生也认为:“以关关和鸣的睢鸠鸟兴起对于水上采荇姑娘的倾慕”。显然,他们认为“淑女”是一个采荇姑娘。 我们的理解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是暗喻君子追求淑女,这是全诗的基调。是写一地(水边)一物(睢鸠),两者相映成趣。《韩诗章句》云:“睢鸠贞洁慎匹。”张超《诮青衣赋》云:“感被关睢,性不双侣”。睢鸠是暗喻淑女的。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河之洲”。《诗经》中不仅《关睢》提到了水,其他有关婚姻恋爱的诗多有提到。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我国古代有崇拜水的习惯。认为水是至圣至洁之物,能免灾去病,象征吉祥幸福。因此,人们在水边洗澡求子,男女相识、恋爱直至结婚。甚至认为妇女不育也能通过洗澡来达到生育目的。《史记·殷本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